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1)图中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若①②两地实际直线距离为900米,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2)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易发育成河流的是,该河流的流向为。茶叶是我国东南地区盛产的经济作物,清明(4月5 日)前后采摘的茶叶清香怡人,称为新茶,在此后三个月内,黄石地区白昼的变化规律为。
正确答案:
(1)500m, 1:30000(2)乙自北向南流先变长后变短
试题分析:
(1)①地海拔300米,②地海拔800米,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800米-300米=500米;①②两地实际直线距离为900米,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3÷90000=1/30000,所以比例尺为1:30000。
(2)河流通常位于山脉中的山谷处。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积水线。在图中,丙处等高线向低值凸出,为山脊;乙处等高线向高值凸出,为山谷,故乙处为河流。河流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由图可知,图中北部海拔高,南处海拔低,故河流从北流向南。黄石位于北半球,北半球4月太阳由赤道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变长,到6月22日左右移动到北回归线,白昼时间最常。此后太阳再次向赤道移动,此后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所以黄石地区白昼的变化规律为先变长后变短。
点评:
(1)相对高度: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
(2)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3)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4)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这一天成为春分日,此后太阳继续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变长,到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这一天称为夏至日。此后太阳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到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这一天称为秋分日;此后太阳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的更短,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白昼最短,这一天称为冬至日。
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1)图中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若①②两地实际直线距离为900米,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2)甲、乙、丙,丁四地,六年级地理
时间:2018-02-11
相关推荐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有关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A.最大的岛屿是九州岛B.北海道在四大岛中纬度最低C.本州岛和九州岛之间是日本海D.本州岛和四国岛之间是濑户内海
- 关于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B.多火山、地震C.平原面积广阔D.地狭人稠
- 日本多火山、地震主要是由于处于那两个板块交界处,地壳跃()A.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C.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是A.多火山、地震B.地形以山地为主C.自然资源丰富D.多港湾,交通便利
- 下列自然资源中,日本比较丰富的是()A.煤炭B.森林C.铁矿D.石油
-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 日本人的传统服装是()A.旗袍B.西装C.和服D.牛仔服
- 能够反映日本工业区分布特点的是
- 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一带的主要原因是()A.受日本暖流影响,气候温暖湿润B.接近太平洋大渔场,水产丰富C.受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小D.有优良的港湾和接近消费市场
- 地图的三要素是()A、比例尺、方向、图例B、图名、比例尺、图例C、比例尺、方向、图名D、图名、方向、图例
- 下列产品中日本大量出口的是
- 绘一张学校操场平面图,采用下列哪种比例尺较合适()A、1:1000B、1/4000000C、030千米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八年级地理
- 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
- 日本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A.地域狭小B.资源贫乏C.海岸线曲折,多良港D.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A.处在太平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B.处在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D.处在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