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小题1: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6分)
错误:(2分)
理由:(4分)
小题2: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御史大夫来监察京师百官,并在“十三州部”设立刺史,来监察地方民众的言论。(6分)
错误:(2分)
理由:(4分)
小题3:东汉末年,曹操“尊王攘夷”取得政治上的优势。(6分)
错误:(2分)
理由:(4分)
正确答案:
小题1:错误:青铜器。(2分)理由: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2分)刻在青铜器上的是金文(或铭文)。(2分)
小题2:错误:御史大夫。(2分)理由:汉武帝在中央设立监察京师百官的是司录校尉;(2分)御史大夫是秦始皇设置的监察百官的官职。(2分)
小题3:错误:尊王攘夷。(2分)理由:曹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2分)提出“尊王攘夷”的是齐桓公。(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刻在青铜器上的是金文(或铭文)。
点评:关于甲骨文,学生还要知道,其出土地点是河南安阳小屯村,甲骨文记录和反映的是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小题2:试题分析: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司隶校尉来监察京师百官,并在“十三州部”设立刺史,来监察地方民众的言论。御史大夫是秦始皇设置的监察百官的官职。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刺史还负责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刺史虽然官品很低,却可以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期满中央等行为,可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小题3:试题分析: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提出“尊王攘夷”的是齐桓公。
点评:关于曹操的史实,学生还要知道,他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实力日益增强,逐渐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与袁绍集团隔黄河对峙的局面。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辨析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小题1: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6分)错误:(2分)理由:(4分)小题2: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
时间:2017-11-17
相关推荐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会不会使用工具B、会不会直立行走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天然火
-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下面关于我国远古人类的说法错误的是:()A.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B.北京人体征的变化表明,劳动
- 据最新考古发现,在我国重庆巫山龙骨坡发现了巫山人经科学测定,巫山人距今约240万—180万年这样,我国人类历史至少可以向前推进的年数是()A.10万年B.70万年C.100万年D.1
- 约18000年前元谋人建立了夏朝约7000年前北京人制造彩陶约四五千年前山顶洞人种植水稻约170万年前河姆渡居民祖国境内最早人类2070年前半坡居民在涿鹿大败蚩尤约70万至20万年前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B、云南元谋县C、浙江余姚市D、山东大汶口
-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
- 在东方人类的发源地将投资6亿元人民币,建设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台文化工程”该工程修建的地点应该在()A.陕西蓝田县B.云南省元谋县C,北京周口店D.浙
-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 科学家们依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指出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A.使用火B.直立行走C.定居生活D.劳动
- 下列原始居民在中国生活的先后顺序是①元谋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⑤北京人()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③④①C.⑤①②③④D.①⑤②④③
- 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下列我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哪一组的两项不属同一领域?()A.《周髀算经》和《天工开物》B.《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C.《甘石星经》和《授时历》D.《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使用天然火B、制造工具C、直立行走D、共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