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请就以下两次著名历史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
注:大家熟知的《敕勒歌》原为高车族创作,后来被译鲜卑语,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敕勒歌》才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
小题1:举例说出商鞅之法中使“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措施?(3分)
小题2: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1分)
小题3:请就孝文帝改革后“汉人胡化”,“胡人汉化”各举一例。(2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改革土地制度(1分),重农抑商(1分),奖励军功(1分)
小题2: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一点即可得1分)
小题3:羊肉串、烧烤、手抓羊肉(1分);穿汶服、写汉字、与汉族通婚(1分) (各答一点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解题思路如下;
小题1:要求学生回答举例说出商鞅之法中使“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废井田,允许土地私有,奖励军功,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使国家逐渐富强起来。
小题2:要求学生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有利于胡汉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也加快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小题3:要求学生回答孝文帝改革后“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的例子,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胡汉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发展,汉人接受了胡人的生活习惯,如羊肉串,手抓羊肉,烧烤等,鲜卑族也穿起了汉服,学写汉字,与汉族通婚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实现了富国强兵,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要富强就必须走改革之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力增强了,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6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请就以下两次著名历史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获楚魏之师,
时间:2018-04-19
相关推荐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会不会使用工具B、会不会直立行走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天然火
-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下面关于我国远古人类的说法错误的是:()A.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B.北京人体征的变化表明,劳动
- 据最新考古发现,在我国重庆巫山龙骨坡发现了巫山人经科学测定,巫山人距今约240万—180万年这样,我国人类历史至少可以向前推进的年数是()A.10万年B.70万年C.100万年D.1
- 约18000年前元谋人建立了夏朝约7000年前北京人制造彩陶约四五千年前山顶洞人种植水稻约170万年前河姆渡居民祖国境内最早人类2070年前半坡居民在涿鹿大败蚩尤约70万至20万年前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B、云南元谋县C、浙江余姚市D、山东大汶口
-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
- 在东方人类的发源地将投资6亿元人民币,建设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台文化工程”该工程修建的地点应该在()A.陕西蓝田县B.云南省元谋县C,北京周口店D.浙
-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 科学家们依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指出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A.使用火B.直立行走C.定居生活D.劳动
- 下列原始居民在中国生活的先后顺序是①元谋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⑤北京人()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③④①C.⑤①②③④D.①⑤②④③
- 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下列我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哪一组的两项不属同一领域?()A.《周髀算经》和《天工开物》B.《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C.《甘石星经》和《授时历》D.《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使用天然火B、制造工具C、直立行走D、共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