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务本于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材料三 “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当时是如何解决“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的现象的?(2分)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的何种治国理念?(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1分)
(3)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1分)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是什么。(1分)
正确答案:
(1)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
(2)“仁政”(“民贵君轻”或者“民本”思想);(言之有理给分)措施: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3)忽必烈改制。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巩固与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4)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围绕政府改革回答)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归纳即可,由已学知识可知解决题干问题的措施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的治国之道,由材料中“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说明了唐太宗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采取的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符合民本思想。
第(3)问,主要考查元朝的农桑政策,“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指的是忽必烈改制,反映了元世祖以农桑为本的思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忽必烈改制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巩固与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材料主要涉及古代各朝的农业发展状况,解题时要紧扣材料归纳,结合上述问题分析,得出促进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是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7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务本于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时间:2018-07-10
相关推荐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会不会使用工具B、会不会直立行走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天然火
-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下面关于我国远古人类的说法错误的是:()A.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B.北京人体征的变化表明,劳动
- 据最新考古发现,在我国重庆巫山龙骨坡发现了巫山人经科学测定,巫山人距今约240万—180万年这样,我国人类历史至少可以向前推进的年数是()A.10万年B.70万年C.100万年D.1
- 约18000年前元谋人建立了夏朝约7000年前北京人制造彩陶约四五千年前山顶洞人种植水稻约170万年前河姆渡居民祖国境内最早人类2070年前半坡居民在涿鹿大败蚩尤约70万至20万年前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B、云南元谋县C、浙江余姚市D、山东大汶口
-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
- 在东方人类的发源地将投资6亿元人民币,建设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台文化工程”该工程修建的地点应该在()A.陕西蓝田县B.云南省元谋县C,北京周口店D.浙
-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 科学家们依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指出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A.使用火B.直立行走C.定居生活D.劳动
- 下列原始居民在中国生活的先后顺序是①元谋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⑤北京人()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③④①C.⑤①②③④D.①⑤②④③
- 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下列我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哪一组的两项不属同一领域?()A.《周髀算经》和《天工开物》B.《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C.《甘石星经》和《授时历》D.《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使用天然火B、制造工具C、直立行走D、共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