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明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然蜡烛,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______.
(2)在此实验中用来成像的物体是______(填“蜡烛”或“烛焰”)
(3)小明将蜡烛放在光具座的0cm处,凸透镜放在光具座的15cm处,移动光屏并在光屏上找到了最清楚的像,此时光屏的上像是______(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______像(填“实”或“虚”).
(4)在实验中小明发现蜡烛燃烧过程中越来越短,使像偏离光屏的中心,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中心,保持凸透镜、光屏不动,应将烛焰向______调节(填“上”或“下”)
正确答案:
(1)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烛焰的像才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在此实验中用来成像的物体是烛焰,而不是蜡烛.
(3)小明将蜡烛放在光具座的0cm处,凸透镜放在光具座的15cm处,此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蜡烛不断燃烧,蜡烛逐渐变短,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像逐渐向上移动.
要使光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应将烛焰向上移动.
故
正确答案:
为:(1)同一高度;(2)烛焰;(3)放大;实;(4)上.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明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然蜡烛,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______.(2)在此实验中用来成
时间:2018-05-05
相关推荐
- 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由于()A.蝴蝶翅膀软,声音的响度太小B.蝴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低于20次,超出人的听觉范围C.蝴蝶翅膀振动时不
- 人耳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是:()A.要有声波传入人耳,且要有健康的听觉系统B.声波的频率要高于20次/秒和低于20000次/秒C.声波还要有足够大的响度D.以上三个条件都必须同时具备
-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等传入内耳刺激听觉神经,从而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______.
- 能否通过皮肤、肌肉传导声波,使人听到声音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上述问题给予回答
-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_.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______.
- 将下列人耳的基本构造及每一部分的作用用线连接起来外耳道传递振动耳廓收集声波鼓膜传递信号听小骨传播通道听觉神经引起振动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C.只要发音体在空气中振动,我们就可以听到它的声音D.人对着扩音机说话,音调会改变
- 挥动手臂时,手臂也在振动,为什么听不到手臂振动发出的声音
-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只要有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 甲、乙两只昆虫飞行时,甲的翅膀每秒振动200次,乙的翅膀每秒振动80次,人能听到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的是______.
- 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的烦人,但是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是主要是因为()A.饼干太干了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D.你自己
- 人能听见双声道立体声广播中的立体声,主要原因是()A.声音是立体的B.人耳具有双耳效应C.有两个扬声器D.一只耳也可听见立体声
- 你听不见手的挥动声,是由于______.人能听见蚊子的嗡嗡声,是由于(1)______,(2)______.
- 贝多芬患了耳疾后为了创作,他用一段木棍的一端顶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A.利用骨传导听声音B.牙齿可以发出声音C.利用气体传声D.贝多芬不同
-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老年耳聋后,用一根木棒听取钢琴的演奏声.他把木棒的一端顶在钢琴上,另一端用牙齿咬住,关于这种听声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他使用了骨传导的方法B.
-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_________的方法听到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