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巍,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分界线。(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
读图9,回答(3)—(4)小题。
(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13分)
(4)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7分)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5)—(6)小题。
(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12分)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
点。(8分)
答案:
(1)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2)原因:上京地处偏僻,不便实行统治;燕京地区是战略要地;利于控制全境,便于南下攻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3)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
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
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漕)运通道。
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
(4)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
(5)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治条件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
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
从军事、经济、政策、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区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6)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根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十分重要的道理。略
(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历史
时间: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