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14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高一历史

时间:2020-04-17
(14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年份
1959
1961
1978
1984
粮食总产量(亿斤)
3400
2950
6000
8000
人均约(斤)
500
440
580
800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答案:

(1)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2分)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6分)
(2)状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分)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现象从材料一中“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来分析,可归纳出水利工程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
(2)第一小问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来归纳,可得出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第二小问原因,注意从体制角度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