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辩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陆文灿《流亡之孙公》材料二 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材料三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法令材料四 1912年2月19日的《申报》载,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山东都督周自济派宣传员到昌邑,宣传新政,劝导剪辫,激起民变,宣传员和无辫者27人被杀。材料五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狂儒辜鸿铭》(1)根据材料一,推测孙中山是何时为什么要剪辫子?
(2)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何政治意图?
(3)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是指什么?
(4)基于上述材料,你是这样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上海模拟题
答案:
(1 )1895 年后或1895 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出于政治避难需要。
(2 )显示拥护共和,示好南方革命党,并给清廷以压力,以便夺取政权。
(3 )旧的思想观念或传统观念等。
(4 )答案l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能结合材料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如:辫发属于身体,其变化反映着政治、生活、观念的变迁,见证着中国近代化艰难的历程。具体要求:观点准确;史实与材料运用恰当;论证论述充分;组织表达叙述清楚。
答案2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能从一至两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如:辫发折射着政治、生活和观念等变化,具体要求同上,但略低。
答案3 :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只进行单一维度一般性分析,未深入分析或分析较肤浅。如:蓄发体现着顺从(专制),剪辫子喻示革命。具体要求同上,但较低。
答案4 :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