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功便成仁是春秋战国时期出自《论语》的一句谚语。意为凡做事就有风险。这是说干大事的人要执著努力,如果没有成功,必然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比如丢了命,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成就了仁,有舍生取义的意思 。仁,是一种道德标准,一种伦理标准。
不成功便成仁意为凡做事就有风险,就是说干大事的人要执着努力。比如丢了命,虽然没有成功,却也能成就仁。有舍生取义的意思。 而仁,在古代汉语里的意思是仁义,古人往往把死当成仁义的表达方式。要想达到这仁是比较难的,努力追求纵然不成功,却可以达到这个标准,虽然不成功,但也可以值得去拼一次了。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后泛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简单地说,仁就是仁德。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声明:本篇经验系365问题网「www.wt369.net」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