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
钱塘江在浙江省杭州市,是浙江省最大河流。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塘江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522.22千米。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钱塘江主源出自休宁县大尖山岭北麓的板仓,往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经杭州湾入东海。澉浦以上河长约500公里,流域面积50100平方公里。流域来水丰沛,河流中含泥沙量小。根据潮区界芦茨埠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91亿立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500万吨。径流系数稳定,天然径流存在有11年和14年的准周期变化。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天然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4、5、6月份梅汛期水量约占年总量的50%,最大洪峰流量达29000立米/秒(1955年);枯季最小流量为15.4立米/秒(1934年);7~9月为台风雨季节,但产生较大洪水的机会不多。
钱塘江径流变幅大,来水和来沙季节性变化大,3~6月水量占全年的57%,10月至翌年1月水量仅为全年的15.6%。多年平均流量1468立方米/秒,芦茨埠站实测最大流量29000立方米/秒(1955年6月),最小流量27立方米/秒。全流域年径流总量 4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2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703万吨。潮汐为半日潮。由于杭州湾宽度自口外向口内急剧收缩,潮差沿程递增。湾口南岸镇海的平均潮差为1.69米,湾顶澉浦平均潮差为5.45米,最大潮差8.93米。进出澉浦断面的平均流量为14万立方米/秒,远较流域来水为大。北岸的潮差比南岸大,芦潮港比镇海大1.49米,澉浦以西,河床急剧缩狭抬高,潮波变形剧烈,在尖山附近产生举世闻名的钱江涌潮。涌潮在盐官(过去称海宁)一带最高,潮头通常为1~2米,实测最高达3米,潮波传播速度8~10米/秒。涌潮破坏力很强。曾实测到涌潮压力达7吨/平方米,安放在丁坝头重达25吨的混凝土块体有时也被冲走。尖山、盐官一带最大垂线平均流速高达4~5米/秒。盐官以上河段, 涨潮流速比落潮流速约大一倍。潮流中挟带的泥沙量随流速大小发生变化。尖山、盐官一带含沙量最大,实测最大含沙量高达51千克/立方米,澉浦平均含沙量一般为3~4千克/立方米,平均每潮进出的沙量约为1000万吨。
长江冲淡水对杭州湾水体含盐量分布有明显影响。金山以东水域,盐度横向分布南高北低。由于潮流强,钱唐江河口的盐淡水混合属垂向均匀混合型,盐水入侵界随钱塘江径流大小而上下移动,枯季盐水可上溯到杭州市以上,影响杭州市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河口段河床既宽又浅,低潮水深1~3米,潮间带十分宽广。在强劲的、流路分岐的涨落潮流作用下,随着径流与潮流对比势力的消长,河床变形剧烈。在径流弱,潮水强的秋季,主槽顺着涨潮流顶冲的方向摆动,在径流多的季节,主槽顺落潮主流方向摆动。随着丰水年和枯水年的交替,主槽摆动还有多年的变化。如1962年至1969年,尖山附近主槽摆动幅度近20公里。在主槽摆动过程中,受主流顶冲一侧的滩地迅速崩坍后退,曾测到高滩一天崩坍 245米的纪录。河床纵向冲淤变化也很强烈,盐官以上河段洪季冲、枯季淤,以下河段则反之。河床平均冲淤幅度可达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