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
教育一词汉语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
教育一词在汉语中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意思是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