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7月7日是七夕节。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古俗在这天晚上,中国女孩们要穿针乞巧。鹊桥相会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这节日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也是四大中国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祈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
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祈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的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演化而来的。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