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228年),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责躬,厉兵讲武,当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之时,他上此表请求再次伐魏。因为他第一次北伐时有一篇《出师表》,因此这一次的被称为《后出师表》。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耿耿忠心。
其中有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经常被后人引用。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后出师表》记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东晋的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但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这篇《表》时却注明: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他持论谨慎,不言其非,也不言其是,不过,他客观记述的情况,却能启发人们去怀疑《后表》的真伪。所以,清人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中就怀疑《后表》是后人伪撰的,他认为,习凿齿把它收进《汉晋春秋》欠考虑,陈寿《三国志》不载此文极有卓见;。
当然也有人认为《后出师表》应是诸葛亮所写。因为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很熟悉,如果《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不会不加辨别就把它收进《默记》。至于陈寿,因为不敢犯司马氏之讳,所以不敢把骂他们为魏贼的《后出师表》收入《三国志》本文。但较多的人还是认为《后出师表》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理由如下:
一、《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立意完全不同。《前出师表》表示了诸葛亮对北伐必胜的信心: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又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后出师表》却语气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虽然此时已有街亭一败,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怎会雄心全挫呢?而且,如果是诸葛亮自己所写,此文应该畅所欲言,没有必要故意贬低自己。
诸葛亮一向有胆略,有抱负,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未出茅庐,他就自比管仲、乐毅,刘备请他出山时,正是刘备势单力孤,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却在这时为刘备描绘出了据荆州、取益州,以成帝业的宏伟蓝图。就在上《后出师表》的前一年,他上《前出师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而他率军北伐,也有决心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师表》中,这一切全不见了,消沉、沮丧,列举的六条,都是对北伐缺乏信心。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北伐全然是无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只有尽力而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前途悲观渺茫。这不是《前出师表》中那个诸葛亮的精神状态。
二、《后出师表》所说的很多事情与史实不合。比如,它列数曹操的几次失利,如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除南阳、乌巢、潼关几次遇险史书有记载,另几次都没有确切依据。又比如,《后表》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和史书记载的情形也不合。这或者可以解释为史书缺载或误载,或诸葛亮误记,但有一件事却不可能误记,即赵云之死。
赵云是建兴七年(229年)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虽然失利,但未大败,更不至于丧生,他还被贬为镇军将军,这是退军以后的事。这是《三国志·赵云传》和注引《云别传》明确记载的。但上于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赵云和另外70多名战将都已经死了。这个明显的漏洞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后出师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诸葛亮之手。《前出师表》是上给后主的,诸葛亮受刘备临终之重托,因此,他对后主一向是恭谨的,虽时时苦心劝谏,但措辞总是诚恳委婉。不像这篇《后表》,开头就直说后主无能,当面指问: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这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口气,更不像诸葛亮说的话。
因此,有人认为《前出师表》是忠臣志士无意为文,故风格至为高迈。《后出师表》是作伪者有意为文,因而辞意不免庸陋,如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四句,均一句四字,两句对偶,意思完全雷同,《前出师表》就没有这样的句子。清代学者黄式之就说:《前表》悲壮,《后表》衰飒;《前表》意周而辞简,《后表》意窘而辞繁。;
既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自作,那么,伪造者又是谁呢?由于《后出师表》出于张俨的《默记》,因此,一些学者就肯定它是张俨所作。但有人指出张俨对于诸葛亮的将才是评价很高的,对北伐也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假使诸葛亮寿命长一些,北伐是可以取得胜利的——这与《后出师表》悲观失望的态度全然不同,因此,伪作者不可能是张俨。
无论《后出师表》的作者是谁,其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都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后出师表》的全部价值也就在此。罗贯中把《后出师表》写入《三国演义》,大约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抓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为世代人们景仰的艺术典型。诸葛亮也成为了后世所敬仰的忠义与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