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婴是谁?如何评价周海婴?以下为您介绍周海婴。
周海婴简介
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享年82岁),男,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周树人(即鲁迅)和许广平(即鲁迅妻子)仅有的一个儿子。
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
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
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婴在北京逝世。遗体告别仪式于4月11日举行。
周海婴的经历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在他将出世时,一度出现难产的迹象。当医生为此征求鲁迅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鲁迅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令人惊喜的是母子平安。也许鲁迅认为这孩子是意外的收获,为了孩子的坚强,他对新生命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爱。
海婴这个名字,鲁迅取自上海出生的婴儿这一意思。他对海婴的教育完全按照他于1919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尽量创造机会让海婴自由地成长,希望海婴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
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
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无线电专家,是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9年以后,许广平、周海婴母子将鲁迅的遗物、手稿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周海婴指着客厅墙壁上用镜框镶嵌的鲁迅手迹对我说,“这是仅存的两幅,而右边那幅诗句中辕字的一撇因着墨过浓写坏了。
当时父亲想丢掉,母亲却收了起来。”他说:“父亲从不在意自己的手迹,而许多手稿都是母亲背着他偷偷地收起来的。有的甚至是从纸篓里发现后藏起来的。”
在周海婴尚未懂事时,鲁迅曾将他与许广平传达爱意、遥寄思念的《两地书》重新工整手抄一遍送给年幼的周海婴。今年适逢鲁迅逝世60周年,周海婴把珍藏多年的鲁迅手迹交给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
周海婴夫妇每年都要去上海为父亲扫墓。1996年10月,上海举行鲁迅逝世60周年的纪念活动,周海婴被邀请参加,他强调要重实效来纪念鲁迅。
2011年4月7日凌晨5时36分,周海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1岁。
周海婴的观点
一、周海婴对于读书的观点
周海婴认为:“政府应该号召全社会形成看书读书的风气,而且读书应该做到‘摆’、‘看’、‘读’、‘存’。”
面对当代社会人们重信息轻读书的现状,周海婴非常忧心。他认为,在信息社会也必须重视读书,好好读书。“我同意也希望大家从网上、从手机上查找一些资料信息,可是读书也是非常重要的。回顾过去,很多有名的文学家、科学家,读书都非常严谨。”
关于读书的境界和读书的方法,周海婴有自己地观点,读书的“看”和“读”是有区别的。“看”就是浏览,看过去就算了,“读”却是看一遍不够,回味的时候可以拿来再看。
读书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加一些批注,写一些心得,保存起来,学以致用。他说,读好书应该有“摆”、“看”、“读”、“存”四个字贯穿始末。“摆”是把书“装饰”在书架上,“看”是浏览,“读”是吸取书中的养分,“存”-是把这些书放在书店里,让读者有机会买得到读的到。
二、周海婴对于文化的观点
有文艺界委员提出,每次金融危机都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契机,周海婴赞同这种说法。文化的繁荣发展要靠整个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他建议,话剧、戏剧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票价应该适当降低,让老百姓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艺术熏陶。
周海婴认为,方言也是文化的一种,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言,应该把各地的方言保持下去。他建议各地广播电台添加方言节目,并且保持下去。
三、周海婴对于摄影的观点
周海婴建议:当下随着摄影活动的广泛普及,通过摄影来教育青少年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现在很多青少年迷恋电子游戏,这已成为社会一个关注点。
希望各种摄影展能带动青少年从游戏中脱离出来,拿起照相机去摄影。周海婴认为,让他们用眼睛、相机定格社会,发现社会本真,帮助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或许是摄影的一个新功能。
周海婴的评价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获悉周海婴去世的消息说:“鲁迅之子是一个很重的头衔,但他承担得起。”并对此感到十分遗憾。“作为鲁迅的儿子,他的一举一动不免受到关注”。
赵丽宏感到周海婴先生是一个正直、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外界对他的争议,有时候是出于一种不了解,或者对伟人之子的过度关注。”赵丽宏:他对于和父亲有关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他也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
摄影评论家刘铁生说,周海婴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鲁迅的挚友、周氏家族,还以平民真实的视角记录了大量底层的人,这与鲁迅的精神一脉相承,“因为他是鲁迅的儿子,心灵深处有着和父辈一样的关注”。
如拍摄过大量具有非凡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纪实摄影,包括《文学家巴金》《胡风家属》等文学家系列;记录解放前上海难民生活的《难民》系列;还有亲情作品系列《母亲许广平在外滩》《三叔周建人》《周家“老台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