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林徽因观后感怎么写,林徽因全集读后感

时间:2023-01-03 08:09:21

急求【林徽因传】读后感篇1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对她的爱恋,知道她是梁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岳霖因爱恋她而终身未娶,知道她于五十年代早逝。但她的才,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不了解;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角怎样,我不了解。对于她五十年代早逝,我竟然在心底里为她庆幸:她这样的人,到了“文革”,估计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非人的折磨;早逝,未必是件坏事。周迅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好象是在为林徽因作传,但因不喜欢周迅沙哑的声音,也没有去看。所以,对林徽因,我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水平上。

在图书室偶然看到一本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仔细阅读之后,惊叹世间竟有这样的女人,集美丽、才华、骄傲,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兼具文学家的敏锐与建筑学家的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建筑史上都颇有建树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个用一生追求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灿烂的、夺目的。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作为女建筑学家,她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美丽有目共睹,众人称羡;她才思敏捷,分析、评论头头是道,这一点令许多男士自叹弗如。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梁思成曾说过:“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她又是骄傲的,她不流俗,不惧权贵,有着知识分子的高贵的灵魂。

民国初年,乱世纷争,却有这么一位才女横空出世。我欣赏的林徽因,不做作、不娇情,尽管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没有丝毫贵族习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和任何人都能相处融洽。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去走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强地乐观地面对生活,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她的学问。为了考察古建筑,她和梁思成深入荒野山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了。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不知道行不,忘采纳加分

林徽因个人传记读后感篇2

[林徽因个人传记读后感!]最近一段时间在读林徽因的个人传记,是张清平的版本,林徽因个人传记读后感。

书看到结尾部分,心底久久不能平静!林徽因的病在南迁的时候就有了定论了,这种感觉就像被下了一个未知的判决书一样,纠结。可林徽因自己展现的状态是积极的,从她的诗《人生》里,已经感受到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如此专注的女性走的这么早,总觉得可惜,可这就是自然的规律,读后感《林徽因个人传记读后感!》。林徽因51年的生命用现代人的认知来想,似乎有点短。

可了解了她一生的经历,我觉得是丰富的,精彩的。人的寿命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微不足道,谁能把握有限的生命如去感受,去经历,那才是不枉此生。

林徽因做到了。同时,书中描述的林徽因也不是神,也是个平常人,她也有她性格上的不足,但都不影响我对这个和我奶奶同时代的女性投去欣赏的目光。

和智者聊天,是一种精神的盛宴,就像在梁家每天下午四点大家聚在一起品茶论道一样,如果能和这样的智者聊聊天,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事呀!有爱,有追求,有激情,专注坚持,乐观积极,不枉此生!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的影评怎么写啊篇3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2——情感篇4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2——情感]影片大量反映了两位丰富的情感,《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2——情感。

无论是爱情、友情、亲情、才情······皆是真情!和朋友一起看《走出非洲》时,曾经听到一句令我震惊的话:一个男人真爱一个女人,并不一定要和她结婚,并不一定要一生一世地拥有她。当时我不是很明白,心中很诧异。

徐志摩爱恋林徽因是世人皆知的。他为林“诌”的每一首诗都令人感动不已。

《一个祈祷》徐志摩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否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散入西天云但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燃你春朝的新思秋夜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徐志摩在给良师梁启超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那么,在徐志摩赤裸裸的爱恋面前,林徽因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影片没有介绍。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林在徐的影响下,步入了英国文学殿堂。那一晚林徽因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观后感《《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2——情感》。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林徽因对徐志摩是有感情的,但那时的她只有十六岁。我是这样理解的,她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内心到底需要什么,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况且,梁林两家早有约定。

再者,林徽因肯定也是了解梁思成的,对这件父辈安排的婚姻也是同意的。而婚后的林徽因并没有断了和徐志摩的来往,徐志摩常是梁林家的座上客。

直到徐志摩不幸遇难。徐给林的最后一首诗你去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

徐志摩对陆小曼是真心爱恋的,但一个情痴得到的并不是美满的婚姻。这时的林徽因是一位可以倾诉心声的知心友人。

一个才华横溢、温婉端庄又具有现代独立人格与个性的女子谁人不爱呢?金岳霖便是其中一个。金岳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

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进。偶尔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

一生追随,比及终老。说到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梁思成了。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梁思成太可怜了。然而我不这样认为,正是因为有着同样独立人格与魅力的梁思成才使得林徽因始终相随其左右。

一个自幼受着西方教育的女子,在爱与不爱面前绝对不会遮遮掩掩自己的情感。假如梁思成是一个市侩小人,林长民也绝不会将自己的爱女许配与他了。

梁思成允许林徽因有自己的感情世界。这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实属罕见啊!绝大多数的男人都是将自己的女人视为私有财产(别以为都二十一世纪了,人就没有此类想法)。

而对自己的所谓的爱人知之甚少。即便是和她睡了一辈子,作为她的丈夫,都未必知道她心中究竟爱的是谁,想的是什么;同样的,作为他的妻子,也未必知道自己内心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其实这中间有一个症结,那便是中国三千年来愚昧的传统文化。

女人的普遍观点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能再有任何其他想法,否则就是对丈夫的不忠。

更何况作为女人本身,一辈子都未必真正明白自己是怎么一回事!而更糟的是,男人更加不去思考。娶得媳妇就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

咳!什么想法不想法、爱情不爱情,就是搭伙过日子呗。梁林的爱情之所以持久,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热爱——中国古建筑的探究。

梁林卓越的才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同甘共苦的经历无不是二人人生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都是朋友所说的那种男人:爱一个女人,而不一定要和她结婚,并不一定要一生一世地拥有她。

三个真正的男人,一个真正的女人。令我敬仰!在这个物欲横流、投机钻营的世界上,我们应反问一下自己:你的内心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走到人生尽头时,你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2——情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林徽因的事迹及感悟(侧重于感悟)篇5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

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

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

9.急需一篇6

有人说,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跟随着工业革命的蹄印,见证了西方的飞速崛起和东方的随之没落。

但是,看似黯淡的东方夜空中却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恒星,他就是来自黎巴嫩的纪伯伦。他的笔杆不仅撑起了阿拉伯文坛上继《一千零一夜》之后的又一面鲜活的旗帜,更是依托着他极度超脱的思想境界将东方文化之种再一次的播撒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纪伯伦,把他对宇宙的理解和生命的感悟深深镌刻进那饱含哲理而又满怀激情的文字中。畅游于他朴实的字里行间,却犹有领略鹰击长空的雄浑,鹤舞白沙的轻盈,驼走大漠的豪迈,鱼翔浅底的灵动,龙游四海的威猛,凤舞九天的飒爽之感。

当人生之中的一切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皆融于那顿悟之香茗,又岂乃妙不可言之可及哉?纪伯伦的创作生涯,按照其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可分为三个阶段。而散文集中收录的《先知》及《沙与沫》堪称其创作生涯后期的传世之作,文中那属于沧桑岁月的油彩描摹着做人的至高境界,也将纪伯伦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推向了巅峰。

而作为作者学者历程中期的作品,《疯人》则更趋于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回归本源,找寻对真理的无尽求索与拷问之路。《先知》篇“这本书,那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词,予我极深的印象。”

冰心先生作为曾经为纪伯伦著作作译的文学泰斗,也被它深深折服。这篇长仅二十八章的散文诗犹如甘露润泽了人性世界的每一寸土壤,从出身到死亡,有缔结婚姻,也有结交友谊,不仅包含无拘无束的自由,还探讨严酷无情的法律,涉及享乐而不忘却痛苦,甚至还关注衣食住行……当然,还要回归爱这最易忽略却是最弥足珍贵的上帝恩赐。

在纪伯伦看来,人生有了爱的滋润才能称得上完美,而能够笑对死亡的人才是死而无憾。真正的“施主”出手并不一定大方,却必然是身处极度困窘之境还能慷慨解囊,人生价值就在于洗去一切耀眼的浮华,而谋求更深刻的内涵。

在《先知》里,爱的力量被完美诠释,不仅是在开篇,在结尾,而是贯穿始终,维系着做人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人性的每一寸空间。爱是汇河入海的清泉,是适时降临的甘露,是暴雨过后的霞光,是绝音妙律的回响。

爱是付出,也是回报;是无私的,也是自私的;最高尚,也最平凡;他包容一切,也融入所有。爱是如此高贵,以至于它永远都不会受制于人世间的恩怨情仇,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爱已然超越了人本身,而跃然成为人存在的根本理由和原动力。在爱的面前,人是何等渺小?拥有爱的人,又是何等幸福?《先知》无疑给世人点亮了一盏明灯,然而众生之异,使得他们并不会安心沐浴在这柔和的光线下,感受心灵的洗礼。

正如纪伯伦所言:“对于来自先知的声音,有人用眼睛听,有人用肚子听,有人用钱袋听,有人则根本不听。”面对这一切,纪伯伦只是微闭双眼,倾耳聆听来自自己心灵的强烈震撼——“爱除了自身别无所予,爱除了自身别无所取,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奉献你的心,但不要让对方保管。”“你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总有一天,你所有的一切将要留于他人。”

“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先知》中如丝如缕的做人箴言有如纪伯伦思想天空的阵阵微风,轻曳的是他心中的风铃,回响的是智者的声音。

《沙与沫》篇对比《先知》中的直面人生,《沙与沫》就显得较为含蓄,但它句句箴言,字字珠玑,表面凌乱的文辞蕴涵着难以言状的深意。这也是许多读者挚爱《沙与沫》的重要原因。

“一粒沙子就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就是一粒沙子,现在再让我们沉默下去吧。”“我在埃及的沙土上躺了很久,沉默着而忘却了季节,然后太阳把生命给了我,我起来在尼罗河岸上行走。”

如此抽象的意境,更具有诗的韵味,品味愈久,回味愈浓。当然,文中出现更多的还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

“求上帝喂养那些穷奢极欲的人吧!”“一个伟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在沙与沫的世界中将他的思想的大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求”一句一反常态,改抨击为怜悯,使得追名逐利之人霎时变得渺不可及,也极好的反映了纪伯伦晚年顺从自然的豁达情怀。一个“求”字意境深远——就连上帝都鄙视痛恨的小人,却博得了智者的同情,纪伯伦的胸襟是何等宽阔!而“一”一句更是精彩中的完美:什么样才算是伟人?血染沙场,为国捐躯的是伟人;建功立业,强国富民的是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是伟人。

然而,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质,那就是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或许他们面对的是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困境,是国破家残、民不聊生的现状,是世浊我清、众醉我醒的痛楚。可是伟人从来没有看见自己流血的心,而是用另一颗心把做人的最高境界现实地演绎出来。

缥缈却可见,虚幻却真实。大自然的美学艺术就是光阴流转,日月轮回,就是凯库勒梦中巨蟒首尾相接的的经典时刻。

《疯人》篇如果说《先知》和《沙与沫》是散文诗中的“诗”,那么《疯人》就一定是“散文”。因为《先知》和《沙与沫》更像是格言连壁,而《疯人》更趋于故事寓言风格。

它集中反映了纪伯伦中年的思想。

8.《林徽因传》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篇7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曾经掀起极大的轰动,被许多男子当做那朵梦中期盼的白莲。而她更是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而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发问: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历史之间,与那些历史人物倾心交流,互诉心声。而作者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传奇,却也平淡,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无需雄伟的气势,也无需宽广的胸怀,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风浪,安详的飘荡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时会想:如果林徽因并没有随父离开那个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写,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亦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一栋古宅里,守着一树一树的花开,与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许他并不是她的最爱,但他会在她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会在她伤心时给她一个坚实的肩膀,她会与他一起在夏日的树荫下乘凉,在夜空下数着满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则一直追随着她,不离不弃。可是上天注定不会给林徽因一个单调的人生,不会让她绝美的容颜淹没在尘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必定会有一个波折的人生,她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林徽因一生中爱了三个男子,爱得深沉,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了她多次在康桥上徘徊,只为能见她一面;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风雨人生;金岳霖为了她终生不娶。这足已说明

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实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对,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当年到访中国最欣赏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他曾多次想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牵线,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最爱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却给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选择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日子;选择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流长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注定与徐志摩擦肩。琴棋书画诗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稳,林徽因是个现实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却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没有错,她并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对徐志摩负责,她只是想让自己过得美满,幸福,这并没有错。

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江南又在烟雨中变得迷离。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白莲一般的女子却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儿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采纳谢谢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500字篇8

人生是不完美的

——看《梁思成林徽因》有感

2011年2月9日(正月初七)晚上十点,我在央视记录频道邂逅《梁思成林徽因》。这部片子分为“父亲”、“天书”、“佛光”、“逃亡”、“惨胜”、“荣誉”、“选择”、“古城”八节,每晚播放一节,到昨天晚上全部播完。八天来我饱尝了一顿文化大餐,进入了梁林的世界,读了粱林两位大学者的人生。今天从网上了解到他们的女儿梁再冰、女婿都是新华社驻外记者;他们的儿子梁从诫是北大历史系研究生,后来自己成立学社,致力环保,被国人誉为自然之子。纵观梁氏三代人都是脱离了小我,忧国忧民的大写的人:梁启超一生为中国实现共和出生入死;梁思成、林徽因为保护祖国古建筑呕心沥血;梁从诫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奔走呼号。虽然他们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但是谁能说他们是人生的失败者?

从他们的人生中,也标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是不完美的!人只要做好过程,不要太在意目的。

人们可以忘我地努力、奋斗,但是能否实现理想,不能完全掌控。梁启超至死也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建立共和,他看到的是军阀割据、外强入侵的满目苍夷;五十四岁的梁思成,正是一个学者成熟的时期,却被莫名的批判否定了为之奋斗几十年的学问,看到心爱的古都惨遭毁坏;上帝的宠儿美丽、聪慧、高雅的林徽因,才华横溢,美丽灵动。作为女人,她终身在被爱中:她和梁思成的婚姻可以说是灵与肉的结合;诗人徐志摩为她机撞山岳;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相伴左右。但是作为一个建筑学者她为自己学说否定而心灰神伤,命赴黄泉……还有那十几年的重病折磨!

梁思成的继室林洙有一个前后不同的人生。她原来是个重名利的普通妇人,对划为右派的丈夫,决绝离异,在清华大学饱受腹诽,以致梁思成和她结合后成为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但是在梁思成海样的爱的温暖下,她成了一个重情义、守节义的好妻子。和梁思成结婚后不久遭逢文化大革命,受粱牵连被推到清华后院一所没有暖气的小平房内居住至梁思成去世。梁思成被停发了工资,她以微薄的工资支持一家五口的生活……梁思成的文稿亏她保存完好,梁思成去世后她整理梁思成的文稿,撰写梁思成的传记……看来,爱能生发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啊!林洙和章含之有相同之处,她们在离异后和高龄崇拜对象结婚,风雨同舟,完善了自己。

关于八集纪录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观后感要求见解独特不是网上篇9

梁思成林徽因二位长者是我敬仰的俯订碘寡鄢干碉吮冬经人,看了八集纪录片《林徽因与梁思成》好像和他们生活了几天一样。

这几天一直生活的很充实。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他们是有志气有抱负,极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气质高贵,人品高尚,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林徽因梁思成因受到良好的西方教育,平等的意识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他们懂得尊重朋友和同事。

知识面决定了他们看问题的前瞻性,林徽因在五几年就提出要盖廉租房,从而可看出她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特别是梁思成、林徽因、与金岳霖的关系,让我感动,他们对待爱情是那么高尚。

金岳霖更是一位高尚的学者,为他对爱情一生执着追求表示敬佩,那是一种境界,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境界。金岳霖多年始终没有任何杂念的生活在林徽因身边,是梁、林的最忠实的朋友而且心里还仍然坚守着这份感情,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

他们是杰出的艺术大师,也是杰出的建筑设计师。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