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女英雄的事迹两每条五十字,篇1
中国秦良玉,明朝末期巴渝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女军事家。
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为石砫宣抚使马千乘妻。
去世后谥号“忠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
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营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遗址。
外国熟悉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不是因为圣女贞德,法国这个国家可能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15世纪,英国国王亨利5世意欲把法国纳入版英国版图,亲率倾国之兵对法国大举入侵。
著名的民族女英雄贞德,在法军节节败退之下,临危受命,凭借着她超凡的号召力和领导才能,集结了残余的法国部队,在最后关头击退了英格兰侵略军,拯救了法国。
巾帼女英雄事迹(简短些,我要拿去交流的,要抄)篇2
秦良玉:史书中唯一单独列传的女英雄。
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女子。
明朝末期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一生戎马40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
死后南明朝廷追谥曰“忠贞”。《明史》·秦良玉本传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急需古今中外女英雄的资料篇3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女英雄事迹简短点篇4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秋瑾,摄于1905年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关于历史女英雄的文章200字篇5
1<我眼中的花木兰>在中国漫漫五千年历史里,浩浩群英中终于冲出一位女英雄——花木兰。
小农户织布的柔弱女子,竟能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中,奋勇厮杀,成为流传千古的英雄,怎能不让人万分敬佩呢?木兰之孝让我敬佩,面对军书号令,面对年迈爹娘。她毅然挺身而出,让二老安度晚年,漫漫征途,难于上青天,无异于九死一生;披挂出征,无异于将自己的未来的幸福,放在悬崖峭壁之上。
木兰之孝,让我敬佩。木兰之勇让我敬佩,身披铁衣重甲,手握长矛利剑,关山相连何其遥?可一个女郎,却不顾恐惧,度关若飞。
面对威猛的敌人,而在大漠滚滚黄沙,她也竟越马扬鞭,在刀光剑影中斩杀敌人;舞刀练剑不仅不逊于男兵,而且战功累累。如此之勇,大将之风啊!木兰的机智、谨慎也非同寻常。
稍不注意就可能泄漏天机,受到重罚。可木兰在多年的战斗中掩盖的恰到好处。
此等谨慎,只差诸葛一两分。木兰的功名观更是让人叫绝。
身前是连连升级的功勋,身后是百年有余的珍宝,尚书的乌纱帽也伸手可得。面对功名利禄,面对金银如山。
木兰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自己年迈的爹娘,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家乡,与家人团聚。也许历史上的名臣将相、三皇五帝的名气要盖过木兰许多倍。
但当那些纪念他们的亭台楼阁都黯然失色时,木兰的事迹却被人们传唱着,飘扬在每个人的心中……2她的外貌让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故而被称为落雁。她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昭君被选入宫后,有位名叫毛延寿的画工,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他礼物,他就画得美一点,反之画得丑一点。
但王昭君却不愿意做送他礼物这么世俗的事。这是一位最美人应有的骄傲,她那一份不与世俗的骄傲,足以让貂蝉却步。
她本是这个世界的最美人,但命运把这一切都扭曲了。纵使如此,昭君凭着最美人那应有的勇气和洒脱,出塞了。
感到可惜的永远都不会是最美人,而是得不到她的君王。昭君离开故土,北上了匈奴,除了一滴思乡的泪,什么也没留下。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因为昭君不是一个北上匈奴的,她带着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处,无不春暖花开。她一个人影响着整个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
她让一个太平盛世,在这一片不宁静的天空中漫延开来。这是西施、杨玉环这些“亡国女”不能与之比拟的。
王谫说:“从外貌、气质、品格、魅力这四方面来说,王昭君被称为最美人,那是当之无愧。”3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
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
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藏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
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
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
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1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
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
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
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籽、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