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xià。最早见于甲骨文。六书属指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下”字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下,指低于基准线,也就是下边。其本义为位置在低处的,跟“上”相反;引申为低,又引申为由高处到低处,还引申为降下、落下等。
2、“下”,指事字。甲骨文、金文的“下”字,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下,指低于基准线,也就是下边。春秋文字或添一竖画作“下”,为篆隶所本。战国文字大多沿袭春秋文字作“下”,或上添一短横为饰笔;或作“丅”,省去下面一短横。秦代文字沿用战国时期作“下”的写法,只是竖画作弯曲状。汉代文字则又将弯曲的竖笔改回为直笔。小篆把小横竖起来与长横垂直。隶书在竖画的右边加点。楷书笔画化。现代汉语统一规范简化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