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预防措施范本篇1
1.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含义为消除实际或潜在的不合格原因所采取的措施称为纠正和预防措施。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程度与问题的大小及轻重有关。2.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目的(1)消除实际或潜在的不合格原因;(2)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或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3)不断地进行改进,提高管理水平。
3.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作用(1)满足5S标准的要求(2)保证5S审核作用的重要手段①审核是为了改进;②审核中发现的不足是改进的重点内容;③采取有效纠正和预防措施是达到维持改进质量体系的手段;④发现问题即时纠正;⑤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⑥通过持续地改进,实现5S整体水平的提高。4.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特点(1)5S审核的继续5S审核中出现的不合格现象都应该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所有的纠正或预防措施都须得到验证;是作为实现5S内部审核目的的有效手段。
(2)目的在于改进①力求彻底纠正所发现的不合格现象;②重在落实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对不满意的方面采取预防措施。(3)跟踪的范围跟踪的范围常因需要而扩大;对有效性的验证也因内部管理的需要而更为严格;在完成纠正措施并经验证以后,还可能对一些后续问题实施进一步地跟踪,因而延长跟踪的时间。
实施状况跟踪1.跟踪的含义跟踪是审核的继续,是对受审核方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的评审,是验证并判断效果,并对验证的情形进行记录。2.跟踪的目的如果只有检查、只是纠正而没有跟踪的话,那只能导致”行百里,绊脚石”,所以跟踪的目的就是促使受审核方采取有效地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验证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还有督促受审核方实施纠正、预防,促使受审核方不断地进行改进。同时还要向管理层报告,向审核组长,5S推进委员会的执行长反馈受审核方纠正的状况。
3.跟踪工作的作用(1)促进改进促使受审核方针对实际或潜在的不合格现象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督促受审核方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使受审核方建立并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有效机制;促使受审核方不断地进行改进。(2)向管理层报告向审核组长、5S推进委员会委员长及时地反馈受审核方的纠正状况;向最高管理层提供5S推进的情况报告。
(3)证实证实纠正预防措施的适宜性和有效性。4.跟踪的实施程序(1)跟踪的形式以书面文件的形式提供给审核员或跟踪工作负责人,作为已进行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证据;审核员到现场进行跟踪、验证工作。
(2)跟踪工作中审核员的职责①证实受审核方已经找到不合格的原因;②证实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是有效的;③在跟踪过程中,审核员要证实所涉及的人员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有所认识,并进行了适当地培训,以适应变化后的情况。审核员要记录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有关文件进行改进。
同时要向审核组长报告跟踪的结果。(3)跟踪程序①审核组识别实际或潜在的不合格;②审核组要向受审核方提出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建议;③受审核方要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计划;④对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可行性予以评审;⑤受审核方要实施并完成纠正预防措施;⑥审核人员对审核状况不满意时,可以要求审核部门再采取下一步的行动。
5.跟踪工作的实施要点(1)跟踪工作的管理由专职和兼职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制订工作持续程序。(2)跟踪要点对于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如果效果不好时,应该重新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更细致地跟踪检查,对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应该采取巩固措施。
(3)实施跟踪的人员实施跟踪的人员可由原审核组的成员来进行,也可以委托其他有资格的人来进行。实施跟踪的人员必须了解该项跟踪工作的资料和情况。
(4)跟踪检查报告跟踪检查报告就是对于重大的纠正或预防措施的跟踪情况所形成书面报告。跟踪检查报告可以针对一条或若干条纠正和预防措施,视具体情况而定,报告应该反映纠正和预防措施结果的判断,报告是由跟踪检查人来撰写,由跟踪工作负责人,如审核组长、5S推进委员会的执行长来批准。
【本讲总结】5S是一种管理,而非手法或技巧,而且5S可以说是所有的产品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的基础,真正的目的是要创造或建立一个容易发现问题的环境,并在发现问题之后能将问题及时地彻底解决,创造公司或工厂的利益。在推行5S时,永远记住一件事情,5S是大家集体参与,领导率先以身作则的事情,如果领导不能率先以身作则,整个公司就无法实现大家齐心地共同参与,5S的推动也很难成功。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您的家园、您的企业,建设得更美好。
纠正措施要求报告怎么写篇2
不合格事实描述不是太清晰。
纠正措施要求不外乎以下几点:
1、对不合格产生原因的分析
2、对不合格采取的纠正
3、针对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4、举一反三,确保类似的不符合不再发生。
对你问题里的不合格,不能充分说明是什么情况下,具体什么不合格,所以不是太好说,最好是详细点。
“xx证书已过期”,具体什么证书?
“经交谈2011年新员工,但组织不能提供记录新员工的记录”,是不是“培训”新员工的记录呀?打错了还是其他什么记录?
然后这些不合格是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是外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还是其他?
谁知道如何填写纠正预防措施篇3
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高级审核员张荣发
纠正措施是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是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审核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时,应注意审核组织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这是评定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证据之一,也是提高审核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审核纠正措施的有效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该采取纠正措施的不合格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
对于那些必须采取纠正措施的不合格(例如:批量性、批次性不合格产品;造成严重影响的顾客抱怨;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产品在研制、试验和使用中出现的故障等),组织应认真分所原因,针对消除不合格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否则不合格问题会再次发生。
审核中,应注意审查不合格产品的评审记录,产品检验、试验记录、顾客的抱怨、投诉记录等,看其中有无应该采取纠正措施的不合格,对这些不合格的问题是否分析了不合格产生的原因,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是否验证了纠正措施的效果。
2确定的不合格原因是否正确
有些组织对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到位,不正确,不是产生不合格的真正的根本原因。
例如:某组织的一位车工加工一批零件,共10个。结果全部不合格,报废。该组织对此不合格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原因分析是:操作人员看错了图纸。这个原因是产生不合格的内在原因吗?看错了图纸只是产生不合格的表面原因。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看错图纸?是这位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认真,质量意识差?还是这位操作人员技术素质低,不会看图纸?另外还应从生产过程控制上找原因,是否实施了首件检验制度?首件检验是否有效?等。
3所采取的措施能否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组织所采取的措施,应针对不合格产生的真正原因,应能起到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作用。
有些组织对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只是“纠正”(只是对不合格的一种改正,一种处置),而不是“纠正措施”(这种情况在审核中经常发现)。例如:某组织在内审中发现有的测量仪器未按期进行校准,对该不符合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将这些仪器送去计量。显然,这种措施只是“纠正”,而不是“纠正措施”。
有些组织对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没有针对消除不合格原因,不能起到防止再发生的作用。例如:前面提到的一位车工加工的10个零件全部报废的问题,组织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操作人员下次注意仔细看图纸。这个措施没有针对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如果这个操作人员下次还不注意看图纸类似的不合格岂不还会发生?所以,这样的纠正措施不能起到防止重复发生不合格的作用。组织应针对不合格产生的真正原因采取措施。如果是操作人员质量意识差,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不合格,应对操作人员进行批评,加强质量意识,工作责任心的教育,并按经济责任制进行惩罚,使其吸取教训。如果是操作人员技术素质差,不会看图纸,应对该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或调离该工作岗位。同时,应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严格有效地实施首件检验制度。
4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效果
审核中,要求组织提供实施纠正措施的证据,并通过查阅有关记录和有关证据,审核纠正措施实施后,是否重复发生了类似的不合格。要注重审核纠正措施的效果,这是审核纠正措施有效性的关键。
5军工产品在研制、试验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是否实施了纠正措施
GJB9001A-2001标准8.5.2要求:组织应建立并运行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是针对军工产品在研制、试验和使用中出现的故障,按规定进行记录和报告,进行工程分析和统计分析,弄清故障产生的机理,查明故障原因,实施纠正措施,防止故障再现的一个闭环系统。
在审核中,应注意审核组织的军工产品在研制、试验使用中发生的硬件故障和软件错误,是否按规定和要求进行了记录?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规定的管理级别进行报告?是否对故障进行了工程分析和统计分析?是否弄清了故障产生的机理?是否查明了故障原因?是否针对原因采取并实施了纠正措施?是否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跟踪验证?故障是否排除?问题是否归零?故障是否重复发生?是否按技术状态控制要求或图样管理制度对设计或工艺文件进行了更改?等。
对纠正措施有效性的审核,既要审核是否按纠正措施的要求和程序进行了实施,更要注意审核纠正措施的效果,注意审核纠正措施是否达到了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目的。
改善对策怎么写篇4
5W(表述这件事)
什么时候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漏件?
从人,机,物,法,环境,这5个方面去分析;
你就写:对数管理时,数错数量了;为什么数错,因为没用对数管理的胎具进行点数
临时对策?
你就写:对此批次的成品进行返工处理,跳出漏件的成品进行补充漏掉的部件;
长期对策?
你就写:.后续做好对数管理,把部品放在对数管理专用的胎具上进行点数;发现对数时漏放或者多放都要对此批次的成品进行返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