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萧山的一些风俗习惯,谁能简要地概括一下呢篇1
临浦小马灯:尽显传统民间文化临浦镇横一村的龙马灯表演起源于1945年春节,延续至今。
在该村,村民们几乎人人都参与龙马灯表演。如今,在萧山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活动中,这支业余龙马灯表演队频频亮相,如在今年元宵节活动以及刚刚结束的党山庙会上,都有他们的精彩表演。
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说,一个村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分难得.烧蝗虫在历代《萧山县志》中,凡元宵节,几乎都是张灯结彩的风俗记载。其实在北部沙地,元宵节从来没有张灯的习俗;其独特的节日事像是烧蝗虫、接紫姑、吃油菜蕻炒年糕。
这里谈谈烧蝗虫。60年代,沙地蚕桑业已经衰落,请紫姑以占“蚕花”收成的习俗也已基本消失,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烧蝗虫仍然是十分热闹的。
所谓烧蝗虫,是在正月十四的夜里,烧塘边的芦苇,烧埂上的茅草,或者以自家的络麻秆、稻草等扎一个火把,在田野上边跑边烧,又大声高呼:“哗啦嗬――!哗啦嗬――!哗啦嗬嗬嗬嗬嗬――!”如此兴高采烈地放火烧草,据说为的是烧死虫卵,以兆丰年,故叫烧蝗虫。烧蝗虫者多为小男孩、小伙子,年纪稍大一些的如三四十岁的男人就比较少。
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至多是兴奋不已的孩子们在白天相互撺掇、怂恿而已,而到得天色将暗未暗之际,广袤的沙地平原上,已有星星点点的火把、火堆亮了起来,“哗啦嗬嗬嗬”的吼声渐渐响起,随之火点越来越多,叫声越来越响。转眼间,遍野已是流动的火把。
烧蝗虫的柴薪,主要是塘埂边那些残剩的芦苇、茅草。谁要是出门较晚,轮不到烧残芦剩茅,那就破费一点自家的柴草。
有的小孩为了让火把耐燃一些,则束缚两三把竹梢,甚至浇以煤油柴油,这样便可以高举火把,在麦地上尽情地呼喊奔跑。沙地多年烧蝗虫的活动中,不曾听说有人家因此而失火的。
或许正因为沙地人家多草舍,即使小孩,烧蝗虫反而更注意火患了。偶或听到有人在骂骂咧咧,那只不过是顽皮的孩子烧了他的稻草堆或捧走了他的几捆络麻秆而已,但这在烧蝗虫似乎是应该的,没有人会同情他的骂。
烧蝗虫之得以成为节令风俗,与沙地历史上蝗灾频仍分不开。有史记载的1929年萧山特大蝗灾,也发生在沙地。
蝗虫,形似大头蚱蜢,后肢发达,善于跳跃和飞行。它以禾本科植物为食,坚硬的口器能将整株棉花、玉米吃得只剩一根光杆儿。
它们又具有群栖的习性,且繁殖力极强,干旱季节,蔓延特别迅速,常常是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飞行,所到之处,大片农作物遭受毁灭。以前没有农药治虫,唯一的办法是用人工捕捉。
而蝗虫是以短而弯曲的产卵管凿土产卵的,卵又是成块产在庄稼的根部,大家除掉卵巢的办法主要就是用火烧。元宵节,春节活动至此而尽,春耕生产即将开始。
将烧蝗虫列为元宵节的一项内容,自然寓有不忘蝗灾、以农为本的用意。旧县志皆云:“东土之民多敦朴而或失之鄙琐,西土之民多褥礼而或失之虚文。”
作为萧山东土的沙地,烧蝗虫或因鄙琐而为志书撰述者所不屑,其实,它充分透露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敦朴”;相比之下,西土的灯笼倒真有点失之“虚文”了。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东汉时期上虞曹家堡有一女名曹娥,母亲系萧山金家浜村人。
其父曹盱于东汉汉安二年端午节在舜江主持祭祀伍子胥时,不幸落水身亡。曹娥沿江恸哭寻觅17昼夜而不得,于五月廿二这天毅然跳江寻父。
相传5天后她背负父尸浮出水顺,孝行感动乡里,历史上曾建庙祀奉曹娥,表为孝女。萧山金家浜为其外婆家,出于对这位外孙女孝行的推崇,于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曹娥投江之是,划龙舟纪念她,形成了独具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
龙舟庙会为期三天,以五月廿二为高潮。马灯马灯是浙江省流传甚广的一大舞种。
从平原到山区、海岛,几乎各县市都有它活动的足迹,戴村镇尖山下村就有一个有50年扎马灯历史的马灯协会。马灯的形式有“竹马”、“跑五马”、“高跷竹马”、“车马灯”、“马灯戏”、“手马灯”、“小马灯”、“马灯”等。
表演中夹唱民歌小调。有的马灯有马夫作翻、滚、洗马、驯马等舞蹈表演。
年夜饭。年三十晚,合家团聚,在一起吃的饭叫年夜饭。
不在家吃这顿饭,就不算在家过年。所以,大家都要赶回去吃这顿饭。
因而交通紧张,是情理之中的事。这一顿饭是很隆重的,且有一定的程序,丝毫差错不得。
首先请灶神菩萨。在厨房间灶台上,斟三盅酒,盛三碗饭,放三双筷子,供奉三荤三素(也有四荤二素的)小菜,点一对蜡烛,燃一柱香,化一盆元宝(黄纸折的)。
主妇三拜,礼毕,撤下。然后,在客堂正中祭祖(萧山话叫作“做庚饭”)。
旧时是八仙桌,现多为圆台。放桌子是有讲究的,桌子的纹路(木板拼接的线条)要正对南北,称为直摆。
千万不能东西向,横放(东西向是请菩萨用的)。一对蜡烛要放在南边(请菩萨在北边),斟十二盅酒(农历有闰月的斟十三盅,下同),放在东、北、西三边;盛四碗饭,放在四角;十二双筷子摆在酒盅边;供菜至少十碗以上,八荤二素或六荤四素,多不限,但需成双,干果、水果均可。
酒需三斟,呼列祖列宗上座享用。大人小孩依次叩拜。
礼毕,化纸钱。化纸钱。
我想请观音怎么请篇2
1.我把我的例子说给你听哈.我家佛堂有一尊以磐石雕琢的观音.那是在我20多岁时.在路边摆地摊上买回来的.还记得那时我是骑着机车逛街买水果.在回程的路上看到路边上有人把很多尊佛像及艺术品摆在地上叫卖.于是我停了下来看看.我的眼神一扫瞄就发现那尊观音投缘的很.越看越喜欢.于是就问卖家价钱多少.他说:200块人民币.正好我口袋里有足够的钱.于是乎就买下来带回家了.
买回家之后.因为那时家里没有多余的空房间来设置佛堂.就将观音像摆在客厅的柜子.找个空位安放.也没遮掩.更别说供奉祂.当时只是把祂当成艺术品来看待.直到几年之后有了多余的空房间.我才设置佛堂.佛堂的主位是由西方三圣的画像裱褙加框而成.然后再将那尊观音从客厅柜台上请到佛堂的主位上.于是乎我才正式供奉那尊观音.
2.第一段是讲我供观音的因缘与经验过程.现在是讲你所提的问题.观音像可以从任何地点.佛品流通处或商家选购.只要来源正当合法.就可以.观音的材质金质.银质.铜.铁质.抑或玉石.木质..等等都行.以荷包能力所及为准.大小体积则要适中(建议是高度在25公分至45公分之间).
供奉或请购观音像跟人的性别.出生八字毫无关连.也跟年龄没任何关系.
3.请购回来的观音像.开不开光都无所谓.如果你觉得不用开光.拜得安心.那就不开光.如果你觉得开光之后才会安心.那你就去开光.哪一种方式能让你无所挂碍.就采哪一种方法.若是要开光则请去佛寺由出家法师加持开光..或请法师到家里来开光(都要花钱).
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开光仪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遍在,而以圣像作为致敬的物件,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物件。通过类此的修行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圣严法师的开示)
萧山话一些日常用语怎么说篇3
谢谢——下下
你好——呢耗
明天见——们早喂
没有事——牛油试题
肚子饿了——杜比额贼
有小偷——有是骨头
扯来扯去——搞起捏三
谁说的(真的?)——后我
起床了——拉起
好了没——好腻
几点了——几点贼
一——一
二——你(扑克牌中叫小妮)
三——三
四——四
五——嗯(扑克牌中叫王恩)
六——勒
七——七
八——八
九——九
十——十(扑克牌中叫停)
全是我自己想的,我是土生土长的萧山人!我三年级……
家里供奉的菩萨怎么请走篇4
请菩萨老一辈的人很信,很喜欢烧香拜佛,只为儿女们求一个平安。
家里的菩萨,即使你不供奉,菩萨也一直在保佑你家健康平安的。你如果真想请走菩萨,对菩萨祷告一下说:谢谢菩萨,说三遍。用红布包裹送寺庙结缘。
寺庙是菩萨佛祖们的供奉之地,让他们吸收更多的香火,也算是报答菩萨了。
菩萨保佑还是很好的。
希望回答对朋友有帮助
菩萨,是巴利文Bodhisatto的音译“菩提萨埵(拼音:duǒ)”的简称,梵文是Bodhisattva,“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除了一般菩萨外,还有像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一类的”大菩萨“,梵文是Mahāsattva,中文译音是摩诃萨,又意译为“大士、圣士、开士”等名称。佛经中所举出菩萨的异名有:开士、大士、尊人、圣士、超士、无上、自在、勇健、大道心成众生等。
写土地菩萨篇5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
汉应昭《风俗通史·祀典》引《孝纬经》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
般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据《礼记·祭法》载,同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文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日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
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蒋子文。
据《搜神记》卷五曰:“蒋子文者,广陵人也。……汉末为秫陵尉,逐贼到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缓缚之,有顷刻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
见者惊走。文追之,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
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
’……于是使使者封子文为中都侯,……为立庙堂转号钟山为蒋山。”此后,各地土地神渐自对当地有功者死后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称沈约为湖州鸟镇昔静寺土地神,岳飞为临安太岳土地神。
清人赵懿在《名山县志》中称土地神不一,有多种名目,其中有花园土地,有青苗土地,还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拦凹土地,庙神土地等。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开始的。
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这与皇帝朱元璋有关系。《琅讶漫抄》记载说,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
因而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如《金陵锁事》称建文(1399-1403年)二年(1400年)正月,奉旨修造南京铁塔时,在塔内特地辟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爷。
又《水东日记》称当时不仅各地村落街巷处有土地庙,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多为须发全白的老者。
一般土地庙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惜称“土地奶奶”,与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没有特殊职司。,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
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编辑本段]典故在中国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众神有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庞大。
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还挺旺。一、“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是天上人。”
在江西萍乡一带,农历岁首要举行参拜土地神的庆贺活动。这天黄昏,锣鼓喧腾,爆竹声声,以一人假装成土地神,按上线胡须,翻穿皮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执扇,摇头摆尾,自乐自赞说:“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来天上人。”
这句话道出了土地神的“家底”。土地神的前身是社神,神可不像土地神,这样官微言轻,而是地位显赫,在神界数一数二的大神。
社神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土地生长的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故人类感激它、崇拜它。
对社神的祭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礼经·郊特牲》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为什么要祭祀社神?《孝经援神契》中说得更清楚:“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
祭天与祭社(地)是古代两项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可见社神的地位非同小可。进入封建社会后,原属自然崇拜的社神逐渐人格化、社会化,社神的地位不断跌落。
社神就像一位仕途失意的官宦,逐级降职。虽然由皇帝专祀的国家的社神祭祀不断,但失却了民众的参与,名存实亡。
倒是那些遍布各个角落的小社神(俗称土地神),充任了地方保护神的角色,香火颇旺。唐代城隍信仰盛行后,土地神的辖区更加缩小,成了城隍的下属。
至明代,土地神已遍及全国每个乡村,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水东日记》),桥头土地、栏头土地、灶头土地、田头土地、山神土地……名目繁多,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二、多少有点神气,大小是个官儿——独霸一方(横批)这是旧时常书写于土地庙的一副对联。
这副绝妙的对联形象地勾画出了土地神的“神格”和特征。如果与另一副对联“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总要肥——尽管端来”联系起来,更是生动地说明土地神的地位卑微,供品要求不高,但毕竟是“独霸一方”的“神”,不可怠慢,像人世间的保长、甲长一样得罪不起,所以又有副妙联曰:“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因此,民间凡举行祈福禳灾的重要祭祀活动,供桌上都要设土地神,请土地神到场。
如浙江海盐、海宁一带的“赕佛”(祈祷神灵护佑,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