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个原因》第一季我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这件事我在一篇推文中提起过,脖子也写过一次文,和大家用电影《校园枪击案》聊过放纵校园暴力的后果。教给孩子防范校园暴力的方法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校园暴力的来源是对于成人世界的幼稚模仿,所以成人世界对待校园暴力的时候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不以为然。
关于校园暴力,你有哪些看法?篇1
关于校园暴力的事情,近年来网上流传甚多,有些事件甚至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如何治理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我们思考。1.校园暴力与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制止校园暴力义不容辞。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社会、影视、网络等各种不良信息都可能误导他们,学校作为管理者,必须保证在校期间学生安全有足够的保证,一旦发生哪怕是苗头都必须及时并坚决掐灭,不能允许这种现象造成学生恐慌和心理阴影。
学校除了第一时间处理以外,还必须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经常渗透安全教育、反暴力教育、法制教育,发动学生,全员参与,时时刻刻警惕暴力倾向的出现。2.校园暴力与家庭。校园暴力的产生,除了受外部的影响以外,家庭和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因素,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容易有样学样,如果父母都不能以身作则,又怎么能管好孩子?另外,有些家庭,对于孩子关爱很少,甚至不闻不问;有些家庭,教育孩子则是简单粗暴;有些家庭虽然爱护有加,却又溺爱过度,造成孩子小皇帝思想,在家在校横行霸道;等等。
这些都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潜在因素,我们不得不呼吁父母长辈,看好看紧你的孩子!你们赚钱再多,如果孩子走上邪路,你的后半生还能安生吗?所以孩子是家庭最大的投资,教育好了他,你的一生才是完美无忧而没有遗憾!3.校园暴力与社会。校园暴力除了与家庭、学校关系密切之外,与社会影响往往也密不可分。影视、网络、游戏、娱乐场所等无不时时刻刻诱惑着未成年的他们。
对此,国家要出台专门法律,社会要加大打击力度,社区除了要加强辖区范围内的宣传以外,还有提供各种法制学习和参观的教育场地,提供各种正当的体育和活动场所,配合学校和家庭做好孩子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完善各种监控设施,不给校园暴力留下死角。所以,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不说完全杜绝,起码也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和减少。
关于校园暴力您有什么好建议?篇2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当校园欺凌成为家长时时担心、社会广泛关注的事情时,它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学校教育的软弱无力。让学校教育变得软弱无力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核心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教育界的大佬们受西方教育的侵略,到处鼓吹所谓的“人的发展”、“多样性”、“个性化”、“尊重人格”、“博爱”等等,导致学校教育变成了惯着孩子的教育,使中国教育中的学校和老师权威变成了一地鸡毛。
第二个原因是之前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变得肆无忌惮,一些家长可以籍老师打了学生一书本为借口,随意地到学校大吵大闹,把个教育净土,弄得尘土飞扬,鸡犬不宁,致使学校惧怕,老师寒心。现在,校园欺凌已经不是家庭或者学校的事情了,它已经上升成国家意志了。2O19年1O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将社会广泛关注的校园欺凌问题直接写进了《草案》。
《草案》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培训和教育。同时规定:学校应当配合有关部门,根据欺凌行为性质和严重程度,依法对实施欺凌行为的未成年学生予以教育、矫治或者处罚。“三十三条”有三个核心点:第一个核心点是“学校要依法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这就是说今后学校必须要将欺凌防控作为日常工作,不但要建立制度,还要形成具体措施,决不能放任、推诿,要把防控欺凌制度化、法治化。
第二个核心点是“对教职员工、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培训和教育”。它传递的信息是,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要接受防治学生欺凌的培训,然后成为防控学生欺凌的参与者和管理者,不能和以前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学生要进行专门的教育,从学校层面到班级层面全方位进行教育。这样,就能在学校形成强大的教育、防控态势。第三个核心点是“依法对实施欺凌行为的未成年学生予以教育、矫治或者处罚”。
我的理解是,教育归学生所在学校,矫治归专门学校,处罚归司法机关。当三十三条落地之后,我们相信校园欺凌将会得到有效扼制和严格管控。但是在具体的政策还没有出台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预防校园欺凌。学校欺凌事件,主要发生在两类学生身上:第一类,性格外向的学生。外向的学生喜欢张扬,喜欢拉帮结派,总爱拭着向别人挑衅,以达到显示自已的目的。
如果碰到比自己更张杨的学生,就会爆发冲突。一旦落单了,就发生了一群围殴一个的事件。第 二类,性格懦弱的学生。懦弱的学生胆小、怕事,即便不招惹别人,也会成为欺凌的对象。因为欺凌的人认为,他(她)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那么性格内向的学生为什么很少受到欺凌呢?性格内向的学生突出的表观是说话少,但外表之下隐藏的是韧性、坚毅、沉着、冷静。
这种性格的学生在班级里极少惹事,如果惹事,必定会惹个输赢来。所以很少被欺负。当然了,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化。教给孩子防范校园暴力的方法是必要的。第一、在学校不随便招惹张狂的、三五成群的学生。学生除了上课时间之外,还有很多课余时间,时间长的是中午和课外活动时间,时间短的是十分钟的课间时间。这些时间里最容易引发校园欺凌的地点是厕所和操场。
所以,如果在上厕所和在操场玩耍的时候,看到个性张扬,或者三五成群的学生,就要躲避他们,不要主动招惹。第二、最好与同学结伴而行。不能说校园处处有欺凌,从而杯弓蛇影。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毕竟是极少的。当然了,教育孩子预防校园欺凌还是有必要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性格懦弱,就要告诉他(她),课间上厕所的时候最好和同学结伴去。
一旦有其他年级的学生要欺负,就要马上让同伴告诉老师。这样就能避免欺凌。第三、发生小磨擦,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欺凌事件主要发生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楼道里拥挤会发生小磨擦,上厕所争抢会发生小磨擦,操场上玩耍会发生小磨擦。如果发生小磨擦的对像是性格张扬,或者是三五成群的学生,首先避免发生冲突,其次要告诉老师。
一旦老师介入,他们就不敢在磨擦之后再找机会欺凌你了。第四、遇事一定不怕事。怕事招事,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在校园里碰到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挑事,一定不能首先示弱,要向他们说,这是学校,是有老师的地方。只有你表达了强硬的态度,他们才会犹豫,才有可能不欺凌你。但愿校园里一片详和,每个学生都快乐成长![原创文章,引用需说明]。
校园暴力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心里充满戾气的?篇3
谢邀请校园暴力问题由来已久,有逐年上升趋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根源有两个方面:1.主要是父母亲对该子的教育缺失,没能给孩子关心爱护,没能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没能给孩子正确教育指导,比如,思想品德,爱国,学雷锋教育等,这些硬性问题早教最关键。2.学校教育我不是教师,学校对学生教育问题我不了解。
怎样才算校园暴力?篇4
校园暴力是社会中的某些学生在成长中的偏激,或是教师,外入人员的不良举动导致犯罪的行为举止,伤害校园风气的行为。例如:《那个校园暴力中的女孩》写在前面很多人应该看到这个标题就想到太原的那件事了。确实,我一直都在关注,后台也有大量的读者在提醒我关注。但很抱歉,目前整个事件扑朔迷离,出于媒体身份,在没有任何可靠信源的情况下,我无法发表任何看法。
我想借此再和大家更深入地聊一次校园暴力。当然,还是以三号厅的方式。《十三个原因》第一季我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这件事我在一篇推文中提起过,脖子也写过一次文,和大家用电影《校园枪击案》聊过放纵校园暴力的后果。这算是第三篇了。我们为什么要对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聊第三次?因为我越来越发现,大家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校园暴力只是直接加害者和直接受害者两方的问题。
我们自己在之前的相关推送中所传达出的指向性也都没有突破这个局限。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非常有必要再来和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去讨论:“一个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到底是被谁逼到走投无路的?”我想表达的其实很简单。校园霸凌绝非是一个(或几个)学生对于另个一个(或几个)弱势学生的霸凌,而是一种群体行为。什么叫群体行为?它是多方的施害。
其中包括那些并没有真正想参与其中的人,身边人的议论,忽视问题的学校,不以为然的家长,围观的“沉默的大多数”,法律的不完善。所以真正击垮受害者的,或者说校园暴力的真正痛点,是当单方的施害发生的时候,以上的这些东西的缺位。至少我们可以在最近几年的多次校园暴力案例中窥见,很大比例的爆发都是因为以上任何一方没有声援,帮助,反制,惩罚。
作为经历者,我也很清楚在施害发生的那一刻,最痛的不是生理性的伤口,也不是心理的羞耻,而是没有人帮你的无助。用那一句已经快被用烂了的话说便是: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雪崩而今天我特意拿出来聊的这部美剧,正是还原了“雪崩”发生的这个过程。女主叫汉娜,她在剧开头便死了,因为不堪忍受校园暴力而自杀了。
故事开始于男主克雷收到一个神秘的包裹,里面是七盘录音带,播放之后是已经去世的汉娜的声音,讲了13个故事。这13个故事,对应12位同学对她有意或者无意的伤害,也是13个原因,她自杀的原因。这13个原因里有我们在报端,网路见过的那种主因——校园恶霸强迫校草去勾引汉娜,拍下接吻照片修改成性爱照,发布到网络上,荡妇羞辱。
但这反而不是这部剧的重点,它的重点是剩下的11个原因。它用一种非常反常规的叙事方式,去从我刚刚聊的角度探讨了校园暴力中被忽略的“群体性”。用这11个原因告诉我们,每一场校园霸凌,在那一个拳脚落下,在那一张不雅照发送的时刻,都只是个开始。沉默的大多数这十一个人中的一半都可以被归类为“沉默的大多数”。这个“沉默的大多数”不同于王小波书中阶层语境的那个大多数,更靠近于一种冷漠,善于为自己开脱的大多数。
其中的代表是男主克雷。他一直悄悄暗恋着汉娜,并且在很多时候都在悄悄关注着汉娜的一举一动,他清楚汉娜所经受的一切,但见到一切不公发生,都因为担心引火上升而选择了沉默。还有校草贾斯汀因为校园恶霸对他的学费支持,作为最清楚事实真相的人,没有选择听从良心站出来帮她澄清,而是选择用沉默来减轻内心拷问,放任谣言发酵,还有一个男生因为汉娜在接受打击后的冰冷和敏感,选择在汉娜向他求助的时候,直接以同样的冷漠拒绝了她。
熟悉吗?这些同学甲乙丙,在每一场校园暴力中都出现过,甚至就可能是你我。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冷漠的围观者是“大多数”,所以责任会在他们的主观中发生均摊稀释。即使这种议论和冷漠围观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他们可以更轻易地将责任转嫁到主要施害者上,为自己催眠式开脱。就像这部剧中那样,如果没有这卷录音带,那十一个人根本都没意识到自己是把汉娜推入地狱的其中一只手。
剧一开篇也用非常讽刺的一幕来表现了一个少女的自杀,可以映照出多少人性。这是旁观者效应,也是人性本身。在校园暴力中,反而像校霸那样的角色才是显现于单纯的恶,其他的人都更靠近于一种人性的复杂,掺杂着大量的虚伪和刻奇。还是王小波的话,换个角度理解你就明白了:“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请把每一刻,都当只有自己在场,这句话不是道德绑架,是为了防止自己未来身后空无一人。大人缺乏同理心再谈今天的第二个层面。学校,家长。《十三个原因》中出现了代表上述两个位置的大人。汉娜的父母,学校的心理社工。父母一直都疏于对于汉娜的教育,并且用一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让汉娜陷入了一种自卑,自责情绪。而社工是汉娜最后求助的一个人,她暗示了自己的自杀念头,但社工始终没有当做一回事,反而以工作式的冷漠对待了汉娜。
所有大人好像都会容易产生一个非常刻板的认知,那就是,孩子的事情,就不是什么大事情。但其实远远不是这样的。象牙塔里的某些未成年人会有一种倾向,对自己接触到的社会性权力产生崇拜,向往,甚至模仿。在成人世界,会以职位,钱财来促成一种工作上的从属关系,尽管残酷,现实,但毕竟存在双向的报酬性质,也相对温和,不与人性中的善良面相矛盾。
可由于象牙塔里并不太可能出现这种良性的权力关系,所以成人世界这些决定阶层的钱权要素很容易被他们拙劣地替换成拳头,把柄和污蔑。他们所能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要求臣服,甚至控制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校园暴力的来源是对于成人世界的幼稚模仿,所以成人世界对待校园暴力的时候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不以为然。这是成人俯视性视角必然会催生出的一种处理方式。
说通俗了,就是那几句我们经常听到的话:“小孩子互相开开玩笑罢了。”“小孩子嬉笑打闹而已。”结果就是,大人丧失了对于孩子的同理心。他们不知道,也不会去想知道,一个孩子可以坏到什么程度。这点尤其体现在我们国家的学校上。许多校园事件最后都呈现了一种高度统一的解决方式:他们并不乐于解决问题,更乐于把事情模糊化,让所有人都选择闭嘴。
传统教学体制一直都留有一种遗毒,叫“别闹大了”。这种遗毒让现在的很多高校依旧从上到下秉承教条,主张一切求稳,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封闭,沉默。他们信奉用上面引号中的两句话来解释一切可能存在的霸凌。而说到底,这背后还是大人对于学生的恶没有准确的认知,以及这种恶所能够带来的影响缺少同理心。可是你们别忘了,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有过一句话:“当社会把你逼到走投无路时,不要忘了,你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