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要讨论历史上谁是汉族人的问题,应该要分析在某一个社会情景下:族群竞争是否存在?汉族的社会动员是否存在?汉族的名称是否得到当时人们的广泛认可和使用?作为一项此类研究的范例,我推荐大家阅读美国韦尔斯利学院的C.PattersonGiersch教授的FromSubjectstoHan一文,他在文中详细解释了清代云南边疆的汉族认同在19世纪的历史情景中产生的过程。
关于汉人,汉语是如何定义的?篇1
汉人,正式形成自我认同是大汉皇朝时期(包括西汉与东汉或称后汉400多年历史),主体是黄河、长江流域生活的人民,人口大约5000万,得益于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国策,汉人有着统一的语言文字(汉语汉字)衣冠打扮(汉服)等等。大汉皇朝灭亡之后,汉人历经内部战争与胡人入侵,一部分迁移至华南地区,史称“衣冠南渡”,汉人的足迹遍布江南及珠江流域,逐步形成了汉家十八省的构成要素。
汉族的由来是什么?篇2
我国有十四亿人口,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2%,就是有12亿左右是汉族,对于我们汉民族的起源故事。先秦文献有记载,汉族先民居中原,仰韶龙山相交融,石器文化有遗留,部族统尊炎黄帝,部落集团逐步融。秦有千古秦始皇,六国兼并得一统,此时汉人华族称。汉朝国运四百年,他族不以华族称,汉朝之兵称汉兵,汉朝使臣曰汉使,汉朝百姓唤汉人,从此民以汉号立。
按照历史的发展,中国封建王朝的建立起源于秦,自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历史便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秦国虽然强盛一时,但由于统治者的暴政,国运短促,很快便走向了灭亡,而后就是另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大汉,汉朝又分为东汉和西汉,中间有十五年的时间属于新朝,但总体来说,在汉王朝的统治下,大汉国力强盛,促进了社会繁荣,在与周边国家的来往中,外族便以国号“汉”来称呼汉人,自此,华夏民族便以汉族自称。
汉族人的起源的华夏族,也即是黄帝的华族和炎帝的夏族合并而成的,所以我们又叫炎黄子孙,华夏族发源于黄河流域,所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和其他文明起源是一样的,文明总是发源于有河流有肥沃土地的地区,就好象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等。汉人的叫法是从汉朝开始的,因为是汉朝,所以外族胡人都叫汉族为汉人,后来就发展为汉族的代称了。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人有什么特征?篇3
民族史学界对于汉族的研究还很不够。目前无论是以“滚雪球”式的学理角度,还是民族识别的实践角度,都没有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我们首先要明确:在通常情况下,某一群体的身份认同(identity)是在和其他人群互动中形成的,汉族也不能例外。举例而言,假定我们身在明代长城两侧,那么界定何为汉人,何为蒙古人,自然就很有意义;反之,如果在明代中国内地,我们不会用汉人来称呼彼此,因为这毫无意义,这时候也许会说“你是山东人,我是山西人”等等。
因此,如果汉族存在于某一个社会中,就需要证明汉人的族群性能够组织起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即要有明确的“族群意识”(ethnic consciousness),或者说“作为一个民族的关联感”(a sense of relatedness as a people),这一感觉通常来源自具体的文化实践和所谓的共同血统。
今日的民族研究已经能够明确,族群性是一种历史构建(historical construction),而非原生分类(primordial category),它的产生依赖于群际接触、竞争等具体的历史语境;族群通过对自身共同文化的认知,在与其他群体竞争时,进行内部动员。如果我们要讨论历史上谁是汉族人的问题,应该要分析在某一个社会情景下:族群竞争是否存在? 汉族的社会动员是否存在?汉族的名称是否得到当时人们的广泛认可和使用?作为一项此类研究的范例,我推荐大家阅读美国韦尔斯利学院的C. Patterson Giersch教授的From Subjects to Han一文,他在文中详细解释了清代云南边疆的汉族认同在19世纪的历史情景中产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