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时间:2022-12-21

幼儿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告状行为不光是幼儿期的孩子拥有,小学甚至初、高中生都拥有这样的行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针对大班幼儿爱告状的行为,怎么做比较好?篇1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情节,十年前的大班和今天的大班是一样的。录了一个小视频,希望能帮到你[呲牙]本来录了两分钟多放不下,想要完整版可以私信我[捂脸]{!--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1.toutiaoimg.com/origin/2efb1000742292a3ab52d。

如何对待孩子的“告状”?篇2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喜欢告状的现象。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孩子过了这个阶段,爱告状的习惯自然就会慢慢消失。对待爱告状的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讲述,把你的关注自然地表露给学生,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理解他们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通过有目的的关注与倾听,敏锐地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正确理解孩子的情感或动机。倾听和理解之后,引导孩子通过合理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而非通过告状来解决或者寻求别人去解决。

幼儿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篇3

幼儿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告状行为不光是幼儿期的孩子拥有,小学甚至初、高中生都拥有这样的行为。告状行为反映的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如果他能自己解决好问题,便也不会存在什么状可告。引导并传授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无法自己解决,便会来告状,若他学会了方法便会自己去解决,因此,作为老师应仔细倾听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分析其问题的关键,引导孩子寻找解决的办法。

若孩子实在无法,则可以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法。鼓励孩子自己勇敢面对。有时孩子明明会自己解决,却不敢去解决,是因为他们心里缺乏自信心,害怕自己不能处理好,因此要积极鼓励孩子自己独立解决,或者和孩子一起去解决,适当时告诉孩子自己先去尝试解决,如果真的无法解决,老师会出面帮助孩子解决,有了老师这个背后的支柱,孩子便会自信很多,当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就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再有下次,便不再畏惧。

打破自我及依赖心理。很多时候孩子都有自我和依赖的心里,自我体现在老师要以自己为第一位,依赖体现在不想自己动手,依靠老师解决。要想打破这样的心理,老师需要从平时做起,对任何孩子一视同仁,不因孩子的威胁行为而妥协;教会孩子独立自主,凡事自己动手。教导团结友爱。很多时候孩子的告状行为也是因为孩子在家被父母溺爱,因而无法正常交际,在家里觉得自己最大,同样在幼儿园也觉得自己最大,别人都要让着自己,因此便不会在意他人感受,无法为他人着想,认为自己有问题就是别人的错,这样就会导致互相之间不会忍让。

因此老师要教导孩子们懂得团结友爱,在一个集体中就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别人有问题了,自己会理解和帮忙,自己有问题时,别人才会理解和帮忙。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朋友圈。爱告状的孩子可能也会因此而得罪其他同学,以致影响到他的朋友圈,而孩子没有人和他玩耍后,便会以此吸引老师的注意,希望从老师身上得到安慰。因此老师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朋友圈以及培养孩子良好的交际能力,让孩子明白友谊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