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莫若以明是什么意思_莫若以明的拼音_解释

时间:2023-07-06

【莫若以明】 拼音,意思解释

简体

莫若以明

繁体

莫若以明

拼音

mò ruò yǐ míng

【莫若以明】的意思和解释

【莫若以明】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莫若以明或作以明,意思是说如果想要消弭对立的两造间的争执,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甲方明白乙方的观点,且何以从乙方的观点看甲方不对;再使乙方明白甲方的观点,及何以从甲方观点看乙方不对。如此双方交换立场,超越本身的观点,便可消弭两造各自坚持己见的争执。莫若以明是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方法。齐物旨在打破一切相对或对立的观念,免去区分彼此,而是已非彼,进而可以对万事万物平等齐观。然而庄子深知人们每好师心自用,以已为是,以彼为非,不能破除这已是被非的分别,就不可能达到「齐物」的境界。因此庄子提出「莫若以明」的方法来说:「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当时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彼此攻讦非难,十分激烈。庄子认为这是因为双方各自以对方认为错误的是正确的,对方认为正确的则是错误的,以致双方争议不休,莫衷一是。如果想要化解争议,不如以彼明此,以此明彼。郭象就这点注解道:「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无是无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无是无非也。欲明无是无非,则莫若以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则所是者非是,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则无非,非是则无是。」也就是说儒墨两家各以已为是,以彼为非,两家都坚持有是非,反对无是无非的说法。现在如果想要化解儒墨两家的坚持,就要破除两家肯定有是非、否定没有是非的立场。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使儒墨两家交换观点,各自从对方的立场了解为什么已以为是者,彼方以为非;彼方以为是者,而己方以为非。如此双方便可体会到已方认为对的,并不全对,认为错的,也不尽然全错。对错既然不是绝对的,也就没有对错可言了(意即是说只有相对的是非,没有绝对的是非)。郭象的解释前半部分,论者或有不赞成的,后半部分则少有疑议。如〔庄子集释〕的作者郭庆藩就认为,所谓「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是指儒墨两家各自以己为是,以彼为非,乃至以彼非为是,以彼是为非。而不是说两家皆肯定有是非,否定没有是非。无论如何,争议的双方如果不能交换观点,则对错的争论将永无止境,庄子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只有互换立场,才能解蔽止辩。实则如果在出发点上没有彼此之分,也就不会有是非的争议了。  其次,莫若以明的根本在去知,也就是超越认知我。庄子认为是非彼此的区别,都出个人的主观认知,而这种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认知心,使人无法体悟大道,成就大器。于是在〔齐物论〕中,庄子举出「昭文之鼓琴」、师旷之枝策」(昭文与师旷都是古代闻名的乐师,枝策是击节的意思)、「惠子之据梧」(惠施靠着梧木茶几论坚白同异)三人为例,「三子之知,几乎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论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就是说这三个人可说各有专精的知识,并且终身从事不辍。因为各人所好不同,便自以为是,希望别人也能知道自己的才学。然而旁人不懂,却勉强人非懂不可,结果惠施的门人终究无法使旁人懂得坚白同异的道理,而昭文的后人也不能继续他鼓琴的志业。由此可见专精的知识终究无法长久成功,如果说他们三人算是成功,则即使无知如我,也可算是成功的(至少我之后有人如我一般无知)。如果说他们不成功,则我与万物都无成毁可言。因此圣人所力图去除的正是迷乱人心、光灿夺目的知识,以「不用智慧」作为真正的「运用智慧」,也就是所谓的「以明」。这里「以明」的「明」与老子「去智用明」的「明」字意义相近。智代表认知我,明则代表超越认知我,摒除执见的清明心。「以明」就是以超越执见的清明心,体悟宇宙实相并无成毁、彼此、是非的区分,进而明白万事万物齐平融通之理。

--作者:俞懿娴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