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 拼音,意思解释
简体
价值论
繁体
價值論
拼音
jià zhí lùn
英语
Axiology
【价值论】的意思和解释
【价值论】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根据学理研究宇宙间一切对象的价值,如道德价值、艺术价值、宗教价值及真理价值等。
【价值论】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价值论(axiology)
探讨价值的涵义、性质、关系、类型与应用的一个学术领域。通常包含道德哲学、美学、及宗教哲学等领域的价值研究。当然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也多少牵涉到价值的研究与应用。那么,甚么是价值?价值是人的主观设定或客观存在?有用等于价值吗?价值是欲望的满足?兴趣的达成?利益的取得?首先,真善美是价值,不真或不真而善而美,一些如童话、神话及虚拟的小说故事,这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教育价值?其次,适度的劳动休闲、健康也有价值。现实人生的功名利禄有没有价值?立德立功与立言是三不朽,如果所立之丰功伟业是建立在不道德行动上,这有不朽的价值吗?如果西方古今往来,不少所谓战争英雄帝王,发动侵略战争,杀人盈野,这种不义战争,与小民为抵抗侵略、扞卫邦家父老之义战相比,这些无名小卒,有没有功与名?可惜,不少中外历史课本,对战争贩子大加赞扬其罪恶的功名,这是反价值与反教育之至啊!价值性质可从不同观点而有:内在与外在(intrinstic and extrinsic)价值、工具性与目的性价值、实利与非实利价值、普片与特殊或绝对与相对价值。价值类型如:真理、道德、美感、健康、利益、理信......等价值;或者如德智体育群美等五育内容的价值分类。总之,价值观不同,却会影响教育理念与实践。
关键字
中文关键字:价值论英文关键字:axiology
参考资料
欧阳教着。教育哲学,1999年初版,页23-24,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价值论】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价值论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旨在探讨价值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性质,以及价值在人类个人、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等。就字源义言,axiology一词由axia和-logy组成,前者指值得的东西或具有某价值的东西,后者系某一学科的接尾语,指的是对某对象之系统研究。价值论因而指的是对价值问题的系统研究,研究的范围如为一般价值整体,称为价值通论或一般价值论,培里(R.B、Perry, 1876~1957)的〔价值通论〕(A General Theory of Value)即为此方面的重要代表作;研究的范围如为特殊领域,如美感、道德、宗教等的价值,称为特殊价值论。 从事价值论的研究者,常常注意价值的基本学说,如价值的本质、价值的类型、道德标准或行为标准、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价值的意义、价值判断的基础等。从价值论的基本看,哲学上常从五个价值本质的观点来探讨,即:(1)兴趣学说:即以兴趣和价值等量齐观,兴趣之所在即价值之所在; (2)功能的或实用的学说:认为能实用,藉以得到满足的结果者,而且结果要有效益才有价值; (3)独立存在学说:认为价值是独立自存,不假外求之存有或品质; (4)分离标准的学说:不同的价值标准,以独立的对象或问题决定价值,例如伦理学之善与恶,美学的美; (5)行为价值学说:以行为来决定价值标准。如快乐说认为能为人带来快乐者有价值;如完美主义者认为能为个人或社会或两者带来完善者有价值;如功利论者强调能为社会人群提供最多数最大幸福者有价值。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并未有明确形成体系的价值理论。但自先秦诸子以降的思想家中,在探讨人生理想与行为的标准时,都不离有关义利、理欲、志功、性命等关系的争论。例如孔子以「仁」为人生、社会或政治上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后世儒家如孟子、董仲舒、朱熹等都承袭了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价值观以及重精神价值、轻物质价值的思想。墨子主张「贵义」,不过他所谓义是指对国家人民百姓有利之谓,和儒家仁义的价值意义不同;以此为最高价值标准,含有强烈的功利思想基础。道家的老、庄都以「自然」为人生与社会中最高的价值标准,所以不论个人的道德修养或为政之道,也都应该崇尚自然无为。此外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尚有以个人自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论点。 西方哲学史中的价值论,可以追溯至希腊三哲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探讨。苏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首先把追求善和美德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他认为善和美德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并且和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柏拉图(Plato, 427~347 B.C.)就苏格拉底的思想加以发挥,他认为只有永恒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而有价值的;理性的一部分,须使之超越或脱离肉体的桎梏,进而沈思至善而且美好的理性世界,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最终的目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则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趋向于至善的普遍性目的,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价值,反映于人生实践上即为善或美德的形成;个人之具有美德,犹如一件艺术品之为美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强调上帝是全智、全能、全善,且为永恒而超验的存在物;上帝及其意旨不只是最高价值之所在,也是一切价值的泉源。现实世界中的个人及其俗世生活乃至科学知识等价值,相对之下受到了相当的轻视。此种宗教至上的价值论,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启蒙思潮中受到严厉的批判;代之而起的是尊重人类理性、强调人权、自由、平等与博爱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此时科学与知识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也受到大多数哲学家重视,例如英国培根(F、Bacon, 1561~1626)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肯定人类理性与知识对促进人类福祉的价值。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B、de Spinoza, 1632~1677)也认为科学、道德与教育除非具有可达至最高的人生圆满境界之价值,否则一概斥为无用。 对于价值的判断,因哲学家所主张的观点与所强调的价值而不同,例如伊比鸠鲁(Epicurus, 341~270 B.C.)、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与迈农(Alexius Meinong, 1853~1920)等主张快乐主义的学说(Hedonistic Theories),对价值的判断以能否使人快乐为主。他们认为价值与快乐的意义相同,如好、满足、喜爱产生快乐,即是衡量价值的标准。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与罗伊斯(Josiah Royce, 1855~1916)以形式论的说法(Formalistic Theories)判断价值,强调真价值唯有由理性意志才能产生。这个说法常称为理性主义、严肃主义或形式主义,强调真价值的内在性、一致性、纯粹性与先验性。塞德威克(Henry Sidgwick, 1838~1900)与穆尔(G、E.Moore, 1873~1958)以直觉论的说法反对有外在的真理衡量标准,只有直觉或直接经验才是真理的重要来源;将直接经验看做每一刹那的知觉,由直觉直接引起纯粹内在的反应与行动,没有外在目的,更不可有利诱的行动才有价值。桑塔雅那(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主张本质以普遍善的原则而存有,对于存有的了解,只能经由直觉,纯直觉之知是纯善,因为是纯善,所以有价值;物质的事物是由存在而显现,经由感官刺激而产生感觉之知,此种知受感官、情性或外在环境的影响,不是纯善之知,由此产生的行为没有纯真永恒的美,因此其价值较低。 价值对一般人来说,是每个人认为值得追求、值得达到的目标的理念,或值得珍惜与敬爱的对象;成为导引人的行为的原动力及指针。这种值得的理念常成为判断标准,指导原则,动机力量,选择要素的潜在力量。因此价值对人生行为的影响很大,价值观与人生观有关,成为左右人生福祸之原动力与人生指南。--作者:林永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