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索尔仁尼琴的中文译著篇1
1.《古拉格群岛》 提到索尔仁尼琴,必然要提到古拉格。虽然诺贝尔奖在前,古拉格在后,却是他最重要最著名的作品。
2.目前市面上似乎只有“群众出版社”一家译本。《癌症楼》 作者继承了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传统,小说非常阴暗。
3.荣如德的译本个人觉得不错。《牛犊顶橡树》本书在索氏的作品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它记叙了60年代至1974年作者15年间的主要经历。
4.浓郁的纪实性和史料性使本书具有很强的文学审美价值。“时代文艺出版社”的译本还可以《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小说一经发表便即刻轰动了整个前苏联,在文艺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索尔仁尼琴代表作是什么篇2
1.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获得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辽娜的家》、《癌症楼》、《第一圈》、《古拉格群岛》等。
二.请问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有哪些?篇3
1.《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年)1962年11月,《新世界》杂志发表了这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
2.小说描写了伊万·杰尼索维奇在劳改营中一天的生活。赫鲁晓夫夸奖这部小说是“从党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并下令出版该书。
3.然而,从1965年起小说又受到公开批判。《第一圈》(1964年)“第一圈”源自但丁的不朽诗作《神曲》的《地狱篇》。
4.索尔仁尼琴借用“第一圈”的喻意,描写了地处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特殊监狱。这里关押的犯人都是被指控犯有“叛国罪”、“间谍罪”以及其他莫须有罪名的科学家,他们享受比普通犯人要好的待遇,从事绝密的科学项目研究。
5.小说描写了4天时间内一群人物的命运,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甚至连性的权利都没有。《癌症楼》(1968年)“癌症楼”是苏联现实的某种象征,作品从精神层面对斯大林时期的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
6.1955年,34岁的癌症患者科斯托格洛托夫闯进塔什干的一所医院,值班医生薇拉本想干预,但发现此人病情严重,所以破例让他立即住院。
7.在病房中,来自特权阶层的干部、来自基层的普通知识分子、青年人开始争论人、人性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生活中所受的伤害、扭曲、病态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8.科斯托格洛托夫也渐渐获得了道德上的复苏,重燃对生活的热情。《古拉格群岛》(1973年)“古拉格”是苏联劳改营管理总局的俄文简称,称之为“群岛”,是为了表示劳改营管理总局管理下的一个个孤立的与世隔绝的劳改营,宛如一个个岛屿般遍布于苏联各地。
9.《古拉格群岛》是一部描写苏联劳改营情况的著作,内容涉及1917年十月革命后约40年间的人和事。全书140万字,主要描写劳改营里各种犯人及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劳改营里的反抗、闹事和逃亡。
三.索尔仁尼琴,有什么精彩的轶事?篇4
1.一封“不敬”信件导致流放索尔仁尼琴1945年2月遭逮捕,那时他正在东普鲁士服役。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称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为“胡子男人”。
2.用索尔仁尼琴自己的话说,他在这封信中使用“某些不敬言辞”谈论斯大林。他随后被叛劳动改造8年。他先后在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数个劳改营劳动。
3.在一个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特别”劳改营,他从事矿工、砖匠、铸造工等多个工种。在位于埃基巴斯图兹的这个劳改营,他的第一个劳动果实诞生: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4.小说讲述一个木匠离开军队后在劳改营艰难求生的经历。新华流放在流放中,他战胜了癌症索尔仁尼琴1953年3月获释,开始境内流放生活。
5.斯大林同月去世。在“特别”劳改营劳动期间,索尔仁尼琴切除一个肿瘤,但未意识到自己身患癌症。开始在哈萨克斯坦南部的流放生活后,他的癌症出现扩散。
6.1953年年底,他濒临死亡边缘。幸运的是,他1954年获准转移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医院接受治疗。
7.他的小说《癌症病房》1967年出版。这部小说取材于索尔仁尼琴与癌症斗争的那段岁月。在小说中,他用“癌症”影射苏联体制上的弊端。
8.“人长肿瘤会死,”他写道,“在劳改营和流放中怎能活下去?”索尔仁尼琴1956年摆脱全部罪名,恢复自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