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核酸检测风险人群 低风险人群没有必要频繁做核酸!常态化核酸检测下半场

时间:2023-02-05

作 者丨尤方明

编 辑丨林虹

6月以来,全国疫情形势相对趋稳。

与此同时,在全国多地进行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出现了动态调整。浙江、河南的多个城市在5月底、6月初启动常态化检测;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放宽了检测频次要求;有地方尝试通过“免费”转“自费”的方式执行常态化检测;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省份则对来自低风险地区的人员车辆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随着常态化检测的大范围铺开,也有不少问题渐渐显露。采样点排队时间过长、秩序混乱、开放时间不合理、掌上查询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等情况给群众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采样量的激增,采样能力与检测能力的提升,也成为了各地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常态化检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动态清零”,因此最重要的是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另外,要通过采样点科学合理布局、动态调整采样点开放时间、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式为群众做好公共服务,相关工作不能只浮于形式。

针对核酸检测质量安全问题,在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加强核酸检测机构监管,从审批准入、质控质评、日常监管以及惩罚退出等全流程保证核酸检测质量。

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明确表示,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和长期居家人群,没必要频繁地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重点应该放在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

“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查验核酸不应成为常态”

纵观全国常态化检测的进程,浙江、河南的多个城市在5月底、6月初加入了检测行列。浙江方面,嘉兴、绍兴、台州、舟山、湖州等地相继宣布于5月底、6月初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为3天1检至7天1检不等。

河南在6月以来,已有郑州等6个地级市宣布在主城区范围内开展检测,其中漯河检测频次为4天1检。

有城市放宽了常态化检测的频次时限。北京,上海,浙江杭州、宁波,江苏盐城、苏州,广东深圳、珠海,湖北武汉等地已将频次由2天1检调整为3天1检。相应的,市民出行所持阴性证明时限也调整为72小时以内即可。部分地区若市民在7天内不进行核酸检测,实行健康码“弹窗”,届时无法在常态化采样点进行采样,需前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采样。

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表示,北京做出频次调整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的潜伏期在3天左右,72小时之内的核酸检测可以发现潜在的感染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居民核酸检测的频次,尽量减少疫情防控措施给市民带来的负担,尽量减少对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产生的影响。

亦有地区在特定情况下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江苏、安徽取消低风险地区货运车辆防疫通行限制,在各高速公路出口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

6月2日,江西宣布,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通用。低风险地区和无本土疫情的县(市、区)之间人员(含各类学生)可以自由有序流动,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实行核酸落地检。

6月7日,浙江发布通知,省外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来浙返浙人员,倡导其在来浙首站进行免费的“核酸+抗原”双检测,抗原检测阴性后即可自由流动。省外低风险地区人员无需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即可来浙返浙并自由流动。实行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通用。6月8日,浙江发布再发通知,对上海市中高风险地区所在乡镇(街道)或7天内有本土社会面阳性病例的乡镇(街道)来浙返浙人员实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观察”,上述区域所在区实行“7天日常健康监测”,对上海市其他地区来浙返浙人员实行“7天日常健康监测”。

广东方面,广州、湛江、东莞、佛山等多地已对离开当地人员(除进京人员)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指出,聚集性疫情发生以后,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学确定制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地扩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

其中,封控区应该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全员核酸检测,管控区要在48小时内完成首次全员核酸检测。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人员不得外出,但是疫情发生地的低风险地区和防范区确需出行的,需要持48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各地可以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进行调整。

“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贺青华说。

便民利民有待摸索

为支持常态化核酸工作,各地相继构建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但在实际运行中,已有不少问题显露。

首先是采样点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在6月2日,上海市疫情防控核酸筛查专班负责人夏科家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市民致歉,称由于有的采样点未开放、有的采样点位的服务时间较短、采样工位未开足等问题,造成部分核酸采样点排队时间长。下一步将通过加密采样点位、增加采样工位、延长服务时间等措施加以改进。

端午节后,家住上海徐汇区、杨浦区、宝山区的多位市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所在小区已设置核酸采样点,排队时长较节前大幅缩短,同时社会面上的采样点依然保留。

关于减少群众排队时间,一位地方疫情防控指挥部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要考虑采样点的科学合理布局。“不能简单机械地按照步行15分钟的距离布置点位,在人流量小的郊区,如果安排多余的采样点,就会导致采样力量被闲置;大型小区、工作单位、园区等场所如果采样点设置较少,就会出现‘排队长龙’。因此要根据人口密度、交通运输条件、采样人力物力储备情况等因素来综合考量。”

许光建则表示,各城市应就采样圈建设的经验进行及时沟通交流;政府也不妨组织实施群众满意度调查,观察满意度高的点位为何受欢迎,满意度低的点位有哪些不足,便于进一步的服务优化调整。

许光建还强调,决策者应当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据他观察,有些点位由于缺乏行道树等遮挡物,群众需要在酷暑下排队,自然不愿到此检测。如果能够搭建凉棚,也可起到一定的分流效果。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共卫生学者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在单位内部设置采样点位,减轻社会面采样点的压力。

许光建说,针对孕妇、高龄老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或可开设绿色通道,无需排队等待,即来即检;亦可由社区、街道组织人手,提供上门采样服务。

深圳是全国范围内最先探索常态化检测的城市。早在4月,深圳市民便可在掌上查询常态化采样点的实时状态,包括具体地理位置、拥挤程度、开放时间、面向人群等。多位深圳市民告诉记者,运行两个多月来,系统显示信息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前述公共卫生学者表示,深圳经验也提示其他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技术夯实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采样点也可依托基层政权组织的力量实时核对、更新信息,确保上传到信息系统的内容准确无误。

另外,有的地方采样点开放时间和居民上下班时间重合,给居民带来不便。许光建提出,应当兼顾采样人员的工作时长与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譬如为了便利上班族,地铁口、社区内的采样点可以延长开放至21时;一般的采样点(如设置在公园、停车场等场所的点位)可按照正常的上下班时间开放,满足其他人群的检测需求。

亦有居民反映,存在采样点因检测试剂不足而被迫提早结束检测的情况。夏科家在前述发布会上回应,要求各采样点应当严格按照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操作指引要求,配备足量的采样管、口咽拭子、人员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垃圾收集设备、生物安全转运箱等物资。采样点工作人员如发现人流量超出了物资储备量的时候,应当及时通过应急处置机制,提前做好后续物资的调剂和补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时注意到,有部分城市以采样时间作为群众出行的凭证,而非检测结果出具的时间。在许光建看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初衷是及早发现潜在的感染者,如果群众仅凭采样记录便可出行,却不知道检测结果,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传播风险。根本举措是提升城市检测能力。”

填补采样检验缺口

从前述问题可以看出,不少地方在核酸采样检验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缺口。

“核酸检测工作在先期已经挤占了常规的诊疗服务资源,亟需社会力量经培训后扩充采样队伍。”前述公共卫生学者表示。

已有多地卫生健康委或公立医院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招募采样人员。记者向以上单位咨询时得知,应聘者数量仍是寥寥。

采样人员难募,已有地方将门槛进一步放低,不硬性要求应聘者具备卫生专业背景,面试合格者需进行核酸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便可持证上岗。

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福建、山西等地则组织药店承接采样任务。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一做法具有可及性强、培训成本低等优势。不过对于药店正常经营带来的影响,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予以补偿。

在采样人员之外,常态化采样点也需要人手进行服务保障工作。在北京,中介商负责人李伟告诉记者,每个采样点都需要配备人员来进行秩序维护,人员数量由政府根据采样点的人流量确定。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手,那么采样点就不能投入实际运行。

李伟说,这部分人员的招募情况较为顺利,通常是以日结的方式进行报酬结算,同时提供吃住。有不少先前从事餐饮、保安、旅游行业的人员对此很感兴趣。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在5月16日撰文指出,以可移动检测力量为重点,加强公共检测实验室、城市检测基地、第三方实验室建设。

一位公立二级医院院长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检测实验室的运行情况。“一般每台PCR分析仪可同时上机检测的标本量是93管,每批次检测时长最快需要4小时,24小时可进行6批次检测,也就是每台仪器每日检测的峰值在558管。以我所在县25万人口计算,如果采取20:1混采,要采集1.25万管。如果要在24小时内完成检测任务,需要配备23台分析仪。检测人员按每班次3人、7班在岗、1班休息的情况安排,至少需要21人。”

该院长表示,以上分析均是饱和运行量,实际过程中不可能达到。在有紧急检测任务时,要么委派当地其他机构进行协助,要么请求上级政府统筹外地力量予以驰援。

相较采样人员而言,检测人员上岗的门槛更高。今年以来,多地已在加码布局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譬如北京已举办了4期PCR实验室规范化培训班。6月6日,河南亦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为期6天的培训,累计报名人数达16000余人。

而关于设备方面的投入,前述医院院长表示,实验室不仅需要配备PCR分析仪一种仪器,除去房屋成本,要满足25万人次/日的检测需求,县级医院的投资一般在300至500万元左右。

“检测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人力、物力都提出了高要求。尤其在常态化检测铺开的情况下,各地很难再仰赖八方支援满足检测需求。”许光建说。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林曦莹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