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的风俗
一、观莲节
夏至是观赏莲花的最好时节,民间把6月24日作为荷花的生日,早在宋代就有“观莲”节了。荷花亭亭玉立,集花、叶、香三美于一身,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经典诗句,描绘了荷花的风姿神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表现了荷花,圣洁无瑕的气质,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
二、夏至吃面
中国民间有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意思是说冬至日要吃饺子,而从夏至开始则要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物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这是因为夏至是农家最忙最累最欢喜的日子。夏至一到,刚好是大麦小麦收割完毕的时候。
三、夏至祭祀
在古人看来,夏至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气,而是阴阳升降,天道循环的转折点,是重要的节日,所以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在节日举行祭祀是理所应当的,但祭地是皇上的特权。祭的礼仪是国之大典。
宋朝夏至时节,百官可以放假三天。到了明清两朝更是修了地坛,让皇帝在夏至日举行盛大的祭地仪式,现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就是明清留下的祭祀遗址。
官方重视夏至的祭祀,渐渐到了民间夏至日,也有荐新祭祖的仪式。中国人是特别讲究对祖先的祭祀的。夏至鼎盛的阳气催熟了瓜果蔬菜。这些新鲜的食物摘下来以后,活着的人不是自己来享受它,而是呈上新收的麦子与祖先共享。不过时至今日,祭祀的习俗已渐渐被人们淡忘。
四、放荷灯
放荷灯也是夏至的民间风俗。这个习俗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千百盏河灯在夏至夜晚被人们释放到河中,闪闪烁烁就像散落到人间的点点星光,很是令人心醉。
夏至节气的气候特征
1、降水量大:夏至节气期间降水量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正是盛夏到来的时候,所以在江南地区会多次出现暴雨天气,严重的时候还会有洪涝灾害;在江淮一带,还会有梅雨天气,空气变得非常潮湿阴冷,容易滋生霉菌、病菌;在北方地区,也会经常出现降雨,时不时地就有大雨、小雨或雷阵雨。
2、日照长:夏至节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日照长,夏至那一天,正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长度最为漫长的时候,夏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是昼长夜短的,每天我们接收到的光照都非常多,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秋天。
3、气温高:夏至节气到来的时候,气温是非常高的,虽然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也是一年中少有的高温阶段,很容易会导致人中暑的情况发生,所以当夏至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地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