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
神舟十三号飞船顺利完成全部既定任务
返回地球
跟随航天员一同返航的
还有12000颗种子
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
这些种子有啥变化?
“太空种子”茁壮成长
在内蒙古,工作人员正在培育“太空种子”
这些种子搭乘神舟十三号
在太空环境诱变后回到地球
工作人员围绕野大麦、紫羊茅等草种
开展育种试验
将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变异植株
用于生态修复和城市景观建设
为什么要进行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被称作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送入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其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这也是航天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送种子上太空的航天育种思路源于电离辐射育种,其技术原理是利用γ射线、X射线或其他辐射源诱发植物种子的生物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再通过人工选择性培育,按照人类的需求筛选出优良品种。
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创造出许多新品种,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颗“太空种子”是如何炼成的?
航天工程系统复杂程度高、技术跨度大
荷载容量弥足珍贵
那么,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获得
太空之旅的入场券?
落地之后到成功育种
又需要经历哪些闯关考验呢?
具备这两个条件才可以开启太空之旅
被选中的种子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遗传性稳定,二是综合性状好。能够获得太空之旅资格的种子可谓是“天选之种”。
只有0.05%—0.5%的概率成为种子中的“幸运儿”
据统计,一般种子在太空中的突变率仅为0.05%—0.5%,没有变化的种子有很多,只有被宇宙粒子击中的“幸运儿”才会在返回地面后被挑选出来。
同时,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并非所有的种子都往好的方向突变,因此,只有符合要求的种子才能留下来。
多重考验+权威审定=真正合格的太空种子
挑选出的种子要进行多代筛选培育,同时还要经过风、虫、旱的考验,只有通过这些严苛的试验并得到权威部门审定的种子才是真正合格的太空种子。
从遨游太空到地面培育、从品种筛选到品质验证,整个过程耗时4~6年。
我们吃的蔬菜瓜果
很多是“太空种子”后代
从1987年我国首次把植物种子送上太空迄今,30多次返回式搭载共培育出了超过200个通过审定的新品种,种植总面积超过240万公顷。
目前,我国在育成品种数量和推广应用范围处于世界第一位,创造经济效益2000亿元以上。除了经济效益,航天育种也是新种质资源的有力补充。
通过航天育种技术,有的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了;有的增加了作物抗病性;有的增加了产量;有的植株高矮及果实的颜色大小发生了变化。
比如太空香蕉“航蕉一号”的培育,产量接近翻倍的同时,让香蕉的生长周期时间从13个月缩短到了9个多月。此外,还有维生素C含量提升1.8倍的辣椒,产量提高三成的西红柿等。
航天技术的突破也在逐渐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少航天育种的成熟品种早已不是试验田里的观赏品,已经走进城市、端上了人们的餐桌,在你吃过的大米、小麦、青椒、油菜中说不定就有太空种子的后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