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孔子饮食名言(精选35句)

时间:2023-11-29

孔子饮食名言1

1、失饪,不食:烹调失“生熟之节”(27)不吃。

2、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4、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5、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6、惟酒无量,不及乱:酒没有限量,但要“以醉为节不及乱”另有程子(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今从之。

7、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8、到了宋代,由于“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导致了“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此时,以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等人为代表的道学家兴起,构建了伊洛学派,提出了“道学”或者“理学”的思想主张,并以朱子(即 朱熹,本文表尊敬,皆称“朱子”)为代表,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的状态,成为了此后几百年间我国的官方意识形态。而这一变化又以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最为突出之著作。理学是在经学应对“异端邪说”的佛教、道教的前提下产生的,代表了当经学发展的最新方向,因此《四书章句集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子的《集注》引用繁多、语言精练、说理性强,集结了作者毕生心血,有“大抵朱子平生精力,殚於《四书》(8)”之称,因此《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中晚期学者对《论语》思想观点的直接反映,从内容上讲也是研究《论语》所应当必读的注释版本。

9、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这集中载于《论语·乡d》中。如:

10、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11、“割不正,不食”,我一直对这一语录是否合理留有疑问。后来,我阅读到了一些解释《论语》的书籍,得知“割不正”并不单是指外观上肉切割的难看,更含有“切割肉的方法不恰当”“不按照正确方法、标准切割肉”这些意义。在基本了解完这句话的现代文翻译后,加之我又在高中系统地学习了数学、生物学等科目,知道一种动物身上的肉有不同的分类,不同类的肉除了口感和形态有差别外,其质量、空间结构和营养成分更是不尽相同。《论语》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让我终于明白“割不正,不食”并非完全不合理。首先是“物尽其用”。按照肉的不同种类切割后,根据每种肉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烹饪,就是古代珍惜那弥足珍贵的肉的具体体现,所以也不存在“浪费”的说法;其次是现代学科基本理念的首次体现。根据每种肉的口感等外在形态和营养成分、质量分布等内在因素进行合理分类,也是生物学、分类学等学科最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而我开始时只是看到“割不正”的表现,只在表面上去理解“割不正,不食”这一段话得出不合理的结论。这也是由于当时知识面太狭窄,未能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造成的。一个辅佐文意的饮食篇就蕴含如此丰富的知识,那么与仁德有关的其他话语,真可谓高深莫测了。

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3、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14、不得其酱,不食:“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

15、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6、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17、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18、到了近代,由于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我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有识之士无不奋起,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传统学问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开始逐步的发生变化,经学自然也不例外。清末民初,随着我国近代化的逐步深入,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涌现了出来,在论语学方面,无可胜数的新的注释版本开始涌现,其中以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为最细致、最贴切之作,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近代学者研究《论语》的实例,构成了《论语》历史注释版本的最后一环——近现代。

19、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译文)不了解他的儿子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他的为人看看他所交的朋友。

20、(24)《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2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后面补充说明:“食饐而饣曷”馊了的食物吃了会生病的好吧?这是基本常识;鱼肉腐烂了那能吃吗?所以“鱼馁而肉败”不吃;“色恶”和“臭恶”不吃是补充前两句的;“失饪,不食”没做熟不吃,吃了也不消化;至于“割不正,不食”,切割方式不对的肉很容易做不熟比如肥瘦肉烹饪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句能当上句的补充;不到吃饭的时间还不饿当然“不时,不食”;没有酱料对消化不好,不吃也很正常;肉再多也是辅食、吃肉不超过主食这也正常。孔子年纪大了,注重消化吸收,这一章都没毛病啊!

2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音屋),故几于道。”圣人处在众人都在的地方,恶是语气助词,之是动词去往……,所是地方。孔子不可能去追求出格的享受,那就不是圣人了!孔子追求“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这叫利万物而不争。孔子的“至圣先师”名头是后人给的,那些一个劲诋毁圣人的人以为古人是傻子不成?孔子当时的人不识圣,是因为圣人之道超越常人思维太多难以理解,从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各位总持决策的在位者心知其圣故誉其圣。先秦诸子是求治决策思维和应用比拼的大绽放时期,圣人之道千古仍放其光!

24、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目录中有关《论语》的第一部著作即为曹魏何晏等注、南梁皇侃疏之《论语义疏》。此书“博极群言,补诸书之未至,为后学所宗”,但由于“讲学家门户日坚,羽翼日众,铲除异已,惟恐有一字之遗”,“遂无复称引之者……佚在南宋时矣。惟唐时旧本流传,存於海外。”(5)此书以何晏等人的注为基础,其生活年代为较为接近《论语》成书年代的曹魏时期,而此书成型年代所处之汉代经学的发展与传承在历史上又是鼎鼎有名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版本的论语注释来探究汉代以来早期学者对《论语》思想的认识。这也正是前面所说的“结合历史”的选择方法的体现。但由于此书曾经“亡佚”,直到清代才从日本传回,因此未免会有“辗转翻刻,讹谬百出”(6)的毛病,因此只能选择同样以何晏注为底本的唐代孔颖达等编纂的《论语注疏》为代表《论语》在早期流传的一个注释版本。

25、其次,在具体的内容上,三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第九“食不厌精”章中,就存在着这样的典型的观点不一致。这第九章一共有十七句话,有十二句的解释完全一致或相似,有五句的解释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甚至有迥然相异者。其中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不厌”之解释,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与《论语注疏》中均为“言以是为善”而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的解释则为“不饱食”前者以为“饭与脍皆尚精细也”后者以为“不因食脍之精细而特饱食”在笔者看来,后者与后面“不饱食”相重复,而似乎是前一种观点更有道理。对“食不语,寝不言”中“语”、“言”的解释,朱子《集注》以为“答述曰语,自言曰言”《论语注疏》以为“直言曰言,答述曰语”《论语新解》以为“语、言二字通用”(16)是为互文,以上观点,朱子集注“自言”与《论语注疏》“直言”意思一致,即“从自我言语”之意,而钱穆先生“言、语二字通用”的观点,显然与常理相悖,因此“食不语,寝不言”的意思应当为“吃饭的时候不答复别人,睡觉的时候不主动说话”。

26、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2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孔子饮食名言2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3、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4、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5、《论语·乡d》载,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6、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7、“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孔子和本乡人一道喝酒,喝完之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此“礼”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