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名言全部1
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我要诚信。——莎士比亚
2、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3、1惟诚能够破天下之伪,惟实能够破天下之虚。
4、没有诚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5、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7、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8、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我诚信。
9、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10、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11、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12、1坦白真爽,最能得人心。——巴尔扎克
13、1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契诃夫
14、至诚者高尚万人敬,弃信者卑劣千夫指。
15、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瑞士)阿米尔
16、 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17、诚实和勤勉,就应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1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19、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20、今天付出诚意,明天收获信誉。
21、诚信,世界需要你。
22、性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2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我们应该很熟悉了。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这里的“修”我认为就应该解释为:(路)长。从文中来看,“修远”应是一个并列词,对应下句的“求索”。是关于励志类的名言
24、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洪都拉斯
25、1正直是为人最良之品性,且为处世之最良法,与人交接,一以正直为本旨。正直二字,实为信用之基。——管绿荫
26、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战国荀况
27、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28、0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
29、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关于诚信的名言全部2
1、诚信为荣,失信可耻。
2、1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3、10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4、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5、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6、0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富兰克林
7、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8、1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我。——莎士比亚
9、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大作
10、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
11、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卢梭
12、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出自晋·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栖迟穷巷,守此困极。”翻译:如今你却金口玉音,沉默不语。致使你滞留在穷途末巷,死守着这般困穷,心存仕途不通之志,貌有饥饿难熬之色。
13、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即使觉说直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14、轻诺必寡信。——《老子》
15、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16、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
17、1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
18、10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19、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20、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
21、阳光是我灿烂的笑脸,洒落着对你爱情的热烈;春风是我温柔的话语,诉说着对你不变的誓言;花儿是我美丽的心愿,绽放着对你奔腾的情怀。
22、信用是一种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何智勇
23、人人以诚相待,共建美好世界。
24、1诚实人说的话,像他的抵押品那样可靠。——塞万提斯
25、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26、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马克·吐温
27、坦白是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
28、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29、没有比正直更富的遗产。——莎士比亚
关于诚信的名言全部3
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