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② 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从“趣”字入手,做好新课的导入。
5、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的不同:
6、 小组交流完之后,引导学生全班交流,用抢答或叫号的方式把黑板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进行再次消化。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9、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11、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1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13、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成篇。
14、扫除下列字词障碍(用幻灯放映出来)
15、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约10分钟)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16、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17、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18、导入并题解(幻灯片8、9、10)
19、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0、具答之(同“俱”,详细地),
2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2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23、联想、想象的环节没有补充出来
2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5、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26、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27、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28、简介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9、老人和小孩个个都高兴又满足。
30、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31、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2、《桃花源记》中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3、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2分钟)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34、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3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6、⑶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回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37、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3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9、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4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为什么皆叹惋?
41、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桃源般和*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
4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3、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4、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安排“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一情节?
45、用一个成语( )概括本课的内容。
46、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4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48、源中人为何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9、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
50、芳草鲜美(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5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2、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5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54、他们)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55、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56、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4、15)
57、一堂课下来让我感慨迫多,原以为这是熟课了,自己也教了七八年,课已不用再备了,没想到还是有很多地方想的远不如学生。由此我想到了,新型语语文课堂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打开?这节课可见学生思维打开了,课也好**,学生也活跃了。我想这样的课堂也许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58、积极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59、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60、学生自译课文,教师补充。(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61、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
62、③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6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64、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65、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66、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67、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读数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68、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69、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了解课文大意。
70、运用名师的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这种设计理念源自于我省名师余映潮。在课堂实施的许多重要环节如话题的设计,活动的编排、导语的铺垫、朗读的穿插等。有许多也是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引导学生积极参入到语文实践中去。
7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73、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74、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75、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7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7、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78、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愿外界干扰破坏桃花源宁静**的生活。
7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80、桃花源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1、村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82、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83、导入:东晋末年,政治腐败,国家分裂,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为了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托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陶渊明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 世外桃源”!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桃花源记》,来深入了解世外桃源的神秘美好和平与幸福。
84、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85、写作顺序:()桃花源()桃花源
86、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87、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9、渔人甚异之。渔人对眼前的美丽景色感到很惊奇。
90、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9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9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隔绝)。
93、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94、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95、①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96、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9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9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0、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10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102、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03、渔人发现桃花源上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104、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
105、理清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中的地点转移,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本段文字:
106、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107、利用多**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08、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109、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的人完全一样。
110、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可以采用由学生边说边做笔记老师边板书的方法完成,或者用幻灯放映出来。(启发学生养成逐步积累的良好习惯)
111、联想、想象的环节没有补充出来。
112、创设情景、想象法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113、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幻灯片11、12、13)
11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115、你向往桃花源的生活吗?为什么?
116、其他的寄情山水的诗人《过故人庄》
117、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11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0、南阳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在说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21、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习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习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习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2、用辩论的方式去探讨课文内在的人文内涵更好。
123、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124、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125、赏析及探究问题(幻灯片16、17、18、19、20、21、)
126、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教学课件。
127、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128、预习:朗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字音,读准通解字的读音。
129、注重教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
130、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131、先忠于原文模仿性地讲故事,再运用想像创造性地讲故事,加深理解。
132、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13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134、土地*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35、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辩论、访谈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纪律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136、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137、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38、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139、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140、教学**:利用多**(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141、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42、土地*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3、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
14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145、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
14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7、 土地*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50、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51、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幻灯片22)
15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5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见。
154、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155、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56、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157、讨论探究法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158、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15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60、教师熟背课文对学生的示范更好。
161、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162、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
163、阡陌()垂髫()怡然自乐()诣()
164、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
165、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166、 学生阅读完之后小组内交流,看能不能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内部解决,进行初步消化,实在解决不了的,请小组**板书在黑板上。
167、后遂无问津者。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6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69、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
170、读:A、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同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绝境、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171、从长远看,我要继续向名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
172、③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
17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174、**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175、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176、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
177、①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178、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179、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18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81、② 学生**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182、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