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美赏析:
首句“人闲桂花落”,“闲”即安静、悠闲,这里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诗歌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人的心境上。起句很突兀,也很有气势感。“人闲”二字不但说明此时此刻没有人事的烦扰,而且也表明此时诗人内心是十分闲静的。闲静得就是晚上“桂花落”都能听到。诗人在此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夜晚本来听不到那细小的桂花的飘落声给凸现出来。这样,不但表现出了夜晚的寂静,更重要的是把诗人“闲”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只有在寂静的环境中,在闲适心境下,才能“听”花落声。
紧接着“夜静春山空”,这是承上句而来,不再写人之“闲”,而写山之“空”。“空”即空寂、空荡。这句的意思是说,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这里,诗人描写了这春山处于万籁俱寂中,好似什么都没有了,此时的春山却是空空荡荡的。诗句中,一个“春”字,暗示着山上的树木花草的繁茂。因为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了,大自然哪能是“空”,应是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其实,这里的“空”,不但使诗歌意境开阔了,而且更好地表现了山之寂静。这也许是诗人用佛学思想来对自然之美的一种感觉,也许就是诗人心境“空”与“闲”的表现。
第三句“月出惊山鸟”,“月出”也就是说皎洁的月亮出来了。这里诗人转到写天,抓住“月”这一意象展开。这一句是说,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却惊动了山中已经熟睡的鸟儿。此时,我们从诗人的言语中,感受到月光之下,寂静的山林中突然发出了鸟儿清脆的鸣叫声,打破了宁静的夜晚。这里,诗人不但借助鸟鸣声反衬夜晚的宁静,而且借助远传的光、音来扩展诗歌的空间。这样,诗歌审美境界得到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特别注意的是,在诗句中,一个“惊”字用得很妙,不但突出了月色皎洁明亮,而且表现出月光在改变了环境时,就连山中已经熟睡的鸟儿也被“惊”醒(环境改变结果),并惊喜起来,发出了欢乐的鸣叫声,从而表现出夜色之美,环境的优雅。
第四句“时鸣春涧中”,这是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情感的聚合所在。“时鸣”中“时”就是“不时”、“时时”的意思。意思是说,鸟儿“惊”后,不是地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诗人承上句写鸟,视角由山上转到山下(“涧”)。一个“涧”字下得很好,它不但为鸟鸣设置了一个音响环境,使鸟儿的鸣声更为清脆,而且使用回荡的声音,使山涧更为空旷,照应着“春山空”,从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意境。这是,诗人却用一个“鸣”字,不但紧承上句的“惊”字,而且更好地反衬山之幽静,山之空灵。从艺术手法来说,与王籍《入若耶溪》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诗人自己的《鹿柴》一诗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着相同的审美效果。然而,文学艺术(诗歌)总是抒情言志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王维在这里所描写的山之幽美,山之静美,不但表现出诗歌意境的空灵之美,而且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佛学美的思想(理趣),以及对生活舒适美的感受。
总而言之,王维在《鸟鸣涧》中,不但营造了静谧的意境,而且通过“鸟鸣”声使诗富有生机与活力,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并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在艺术手法上,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中,以此表达出一种生活理趣。
2、《鸟鸣涧》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