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上古唐尧时,善卷隐居在与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相距几十里的枉山(即今常德德山),给沅水之地带来了文化与文明。公元421年,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诗并序》,从此以后,桃花源声名鹊起,被载入史册。
桃花源文化兼修并蓄、个性独立。桃花源声名远播,虽缘起于《桃花源记》,却因不同文化元素的相继注入与融合,又极大地丰富了其原有的文化形态。早在晋朝,道教文化已在桃花源扎根,唐朝时期桃花源与峨眉、武当、南岳齐名,享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是全国仅有的五个洞天福地共存地之一。
桃花源有始建于晋、大兴于唐、鼎盛于宋的桃源观(宋时更名为桃川宫),宋代徽宗皇帝御书的“桃川万寿宫”匾额,是中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因其规模宏大,又有“华夏第二宫”之称。
有始建于唐初的靖节祠,祠内立有陶渊明石像,明末清初,以奉祀王维、孟浩然、李白、刘禹锡、韩愈、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诸先贤而更名为集贤祠,祠堂正面壁上嵌有清咸丰年间石刻《桃花源记》。
地址:常德市桃源县桃花源镇319国道边
门票:128元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参考路线:从桃源黄花井汽车站到桃花大道--桃花大道--大桥中路--S226,从S226到杭瑞高速--桃花源互通,从桃花源互通到桃花源大道--桃花源大道,从桃花源大道到桃花源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