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材料一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材料二如图材料三在漫长的-高一历史

时间:2020-04-17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问题:(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有何弊端?(4分)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4分)
答案:
①(2分,4分)制度:察举制度。方式:推举
标准:才学和贫道
② (2分,4分)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生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
③ (4分) 进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试题分析:(1)注意时间“东汉时期”,信息“举孝廉,父别居”,联系是指两汉时期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3)注意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