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所有封王篇1
1.1永兴国
1.2保安国
1.3兴平国
1.4永寿国
1.5安定国
1.6渭南国
1.7富平国
1.8宜川国
1.9临潼国
1.10镇安国
1.11隆德国
1.12合阳国
1.13汧阳国
1.14紫丨阳国
1.15崇信国
1.16某国
1.17汉中国
秦愍王朱樉朱元璋、嫡二子1370年—1395年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府。二十八年薨。
秦隐王朱尚炳朱樉、一子1395年—1412年洪武二十八年袭封。永乐十年薨。
秦僖王朱志堩朱尚炳、一子1412年—1424年永乐十年袭封。二十二年未娶薨。
秦怀王朱志均朱尚炳、庶二子1424年—1426年初封渭南王,永乐二十二年进封。宣德元年未娶薨。
秦康王朱志
古代帝王是怎样搞封王的篇2
我们就拿明清两朝给你举个例子吧!清朝以前各代都有封王制度,只不过是一般异性王极少,封王的都是皇帝的近亲。
明朝的王分亲王(一字王,如周王、秦王)和郡王(二字王,如开平王、岐阳王)。亲王只封给皇帝的儿子。
生封郡王(即活着就给封郡王)的只能是太子和亲王的儿子。异姓生封最高只能是国公,只有极个别功勋极大的人死后才能享受到追封为郡王级别的殊荣,像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等,而且宗室郡王都能世袭,而这些王不能世袭。
明朝除了亲王、郡王外,封给宗室的封爵从高到低依次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品级分别是正一品到正六品;封级异姓功臣和外戚的爵位从高低分别为国公、侯、伯。由功劳得到的爵位大多能世袭,由外戚裙带关系得到的爵位很少能世袭,即使特别恩准能世袭,也多只是一两代而已。
清朝的爵位等级比明朝多了好几等级。分为三种,一是封级宗室,二是封级蒙古王公,三是封级异姓功臣。
宗室爵位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都是超品,即比一品还要大),镇国将军(分一、二、三级,均为正一品),辅国将军(分一、二、三级,均为正二品),奉国将军(分一、二、三级,均为正三品),奉恩将军(正四品)。蒙古王公爵位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一等台吉(一品)、二等台吉(二品)、三等台吉(三品)、四等台吉(四品)。
台吉有时也称塔布囊。封级异姓功臣的爵位有:公(分一、二、三等),侯(分一、二、三等),伯(分一、二、三等),以上均为超品,子(分一、二、三级,均为正二品),男(分一、二、三等,均为正二品),轻车都尉(分一、二、三级,均为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
至于削弱他们的权力,就只能像汉武帝颁行“推恩令”,以削弱割据势力。设十三郡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等等方法,明清的时候一般地方都有文武官员分割各个王爷的权力。
古代册封文臣武将圣旨格式,要全面的,篇3
“门下:后面接内容,然后署上起草文件的日期“某年某月日,”,中书令臣【某】宣
中书侍郎臣【某】奉
中书舍人臣【某】行
侍中臣【某】
黄门侍郎臣【某】
给事中臣【某】等言:
制书如右,请奉
制付外施行,谨言
某年某月某日
“日”之前的数字空着,写好以后,把文件先送给皇帝过目,皇帝看后,感觉可以,就提笔蘸朱砂把“日”之前的数字填上,作为“我看过了这是我的意思”的凭证,这个步骤叫“画日”,
古代皇上封王的步骤篇4
1、皇帝选定某人,再传谕给臣下,一般是礼部官员(隋朝以后),比如说“某某品德优良,特封为XX王。著尔部详查吉期以奏闻。”。这一为公诸于众,二为择日正式册封。
2、如果是册封太子,就更隆重了。册封前一天,皇帝要祭扫天、地、祖宗等。再仔细查看册、宝。
3、选定册封那日,受封人到册封的地点接受册封,一般会派一正一副两个使臣给了这个王象征物(比如册、宝)以后,受封者要谢恩。
4、皇帝发布上谕,册某某人礼成。
~~~~~其实,书上对册封皇太子的描述更为详细,王嘛,规格要低一点,描述不甚详细吧。
明清之前,圣旨是怎么开头的篇5
明清之前,圣旨的开头也都是各种各样的,不过知道最广的“奉天承运”是从明代开始的。
一、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二、唐。在唐代皇帝的诏书中,多采用“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绍膺骏命”等词作开头语的。
三、元。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四、明。最早使用“奉天承运”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刚当皇帝时爱用“参酌唐宋”,十多年后才换用“奉天承运”,之后就固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