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隶书写法篇1
在公司,手边没有趁手的工具,先提供文字版的吧。跃字突出捺;康字中间的横做主笔(波横);迎不用说了,突出“辶”最后一笔;幸可以选择最下面一横,或者土字下面的一横写成波横(注意:单个字里不要出现两个波横);福字将“礻”写成“示”下面的小字不要勾,左右两笔写成垂直的,右边口上面一横可以加一点小竖;腾右边最后一捺记得突出。
另外:如果有不确定的笔画可以考虑参考字帖,比如“迎”字,不一定要找到这个字,你可以参考字帖上任意一个带有“辶”的字,以及像“卯”、“柳”等字……
-----
忘了,庄也是土字最后一横突出
“开业大吉”用毛笔隶书曹全碑怎么写篇2
如图: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隶书学习,怎样写好《张迁碑》篇3
在深入学习《张迁碑》之前,务必先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张迁碑》所属的书史地位。
我们足见《张迁碑》在书史中的重要地位及超强的艺术影响力。其次.是要善于读碑和临碑。
梢于读碑有时胜于反复幕写,这样,更易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迁碑》的总体风格古拙凝重,其用笔多方、笔势斩截,结字内效、巧中有拙,因字立形、敢于取险,并多变化。
章法参差错落,一任自然,若繁星在天,一派天机。所以我们在读碑时要有目的的对砷中的用笔、结字、章法认真揣摩,细细品味其神采,力争化碑中之形为胸中之意。
同时,还要勤于临碑。临碑的要求是:通过对临和背临的方法,不仅达到形似而且要达到神似。
即在用笔、结体、风格、气势等方面都要求与原碑相似,同时还要学其胆识,敢于打破规律,表现个性,敢于遗貌取神,把每一笔、每一宇、每一幅都写得铮铮作响,如深穆凝爪的青铜器一般。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再次,就是要讲求笔法,注重用笔的变化。书法,主要就是笔法。
笔法,简言之,就是笔毛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运笔包括起伏、中侧、方圆、藏露、轻重、疾涩等变化。
故康有为种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而《张迁碑》的妙处,更在于运笔的变化多端,本书详列了《张迁碑》八个获本笔画近百种造型变化,也未必详尽。所以我们要真正写好《张迁碑》务必讲求运笔方法,使笔画线条宫于变化。
比如中铮行笔问题。这是书家们历来术行的笔法准则,只有笔铮,卜正,写出的点画才能圆满劲健。
因此写《张迁碑》要以中锋为主,但也要结合使用侧锋。因为中锋、侧锋是相互依赖而又并存的两种摧木笔法。
无“侧”也就无所谓“中”。结合使用侧锋可以使笔法更富于变化。
又如川笔的方圆轻重变化。方笔方v庄重,刚健雄浑,倘纯用方笔,则又撇得呆板拘谨,缺乏神采;阅笔圆转遒劲、活泼秀丽,似如果单尹”,则易流于轻浮、单薄。
《张迁碑》川笔就是以方为主.但经过长年风化,这些刀痕变得模糊,使人感觉方而不利,火气个无。因此,我们在临写《张迁碑》时不要囿于一法,要坚持方圆并施的用笔方法。
此外,我们在临写时还要注意其藏铮、露铮、轻提爪按、疾行涩进等川笔的变化,既要忠于原碑,又不拘于一法.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隶书字体怎么写篇4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二、结构特点
1、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2、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3、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怎样写张迁篇5
以前,我总迷恋于行草的自由挥洒、适于抒情写意,且每每自得其趣,颇有踌躇满志之感;然而,现在偶尔静下来,翻翻原来的东西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什么呢?古味。
既然看出了自己的不足,就当想办法弥补。于是,我想到了写隶篆:先写一段时间的隶书,继而追摹篆书,大约可以奏效。
我从书柜中抱出一堆汉碑,开始东挑西拣——这已是我的习惯,选帖时一定得琢磨哪些东西才是对胃口的。《曹全碑》太过妩媚,《韩仁铭》失之开张,而《乙瑛碑》大多结体嫌俗……最后,我敲定了《张迁碑》。
因为,它自然、古拙、倔强等多方面的美,一下子牢牢抓住了我的感觉。蒋骥《续书法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心中,然后临摹,既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以论书。”
这是在强调临书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我虽不曾做得如其所言那般细致入微,但在认真浏览、熟悉全碑的同时,我还是尽量找出一些对《张迁碑》的研究文字,仔细阅读,以期加深我对此碑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我还试着为碑文标点,大致通晓其意(我体会出,此举看似于临帖无益,实则有不少帮助)。然后,我开始观察和分析它的单字结构及用笔特征。
其结构,除了笼统的“蚕不二设,燕不双飞”、“隶欲精而密”等描述外,尚有另外一些特征。先从整体着眼,它的结构属方正谨严稚拙一类,体势略扁,字字重心平稳,自然不拘,恰似山野村民,淳朴无饰。
如起首之“君”、“迁”、“公”、“留”、“人”、“也”等字,皆质朴可爱,安若泰山。再从局部观察。
留心一下此碑中的“口”字形结构,多为上宽下窄,似花盆状,呈上托之态;各字中的横画,有数横连属直而平行者,有偶尔中部稍向上挺或中部略向下曲者,无不随字势而定,处理得恰到好处。以上列举的情形,例子较多,几乎触目皆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碑中尚有不少假借字与别体字。借助自己的文字功底及其他关于此碑的研究资料以弄清这些细节,对于自己临帖,特别是释通文意,不无裨益,如“张是辅汉”中“是”假作“氏”,“禽狩”中“狩”假作“兽”等;“社稷”中“稷”的别体等等,余不一一列出。
还有将结构稍加变形者,奇趣顿生,妙不可言。如“常”、“从”、“系”、“虚”等。
更有众多将笔画略为增损者,造型奇崛,意态横生,如“龙”、“啬”、“震”、“艺”、“数”、“旧”等,一般都变有所据,美不胜收。在用笔方面,常识性的“蚕头燕尾”等自不待言。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多用方笔,起收用方笔者比比皆是。应该动脑筋的是,用钢笔去临写,怎样表现方笔呢?我的体会是:起笔时,若是竖画,则以笔尖凌空正下;若是横画,则先稍作下行之势,随即右行。
收笔时,待笔尖正行于笔画末梢时凌空收势即可。然其笔画转折处,又多用圆笔,如“披”、“诗”“对”等等。
圆笔用钢笔去表现时,则要求笔尖运行时用力均匀,速度稍慢,呈弧形前进,切忌中途顿挫。因为其用笔从整体而言是属笔力内敛型的,故其横、捺画出波时,幅度皆不大,好象为一种内聚之力所牵制。
撇画,一般隶书中收笔时都开拓纵笔,极意夸张出波,然此碑中撇画,运笔却大多迂缓内收,仅以形曲略示撇意而已。此二类者,例子都较明显,故不欲列举。
碑中尚有一些错处,明显的如将“暨”误刻(抑或是误书)为“既且”二字,“政”误为“畋”等,亦当弄清。在整幅临写时,既要注意单字的大小俯仰,又要刻意领悟内在的那种生生不息的连贯气脉,力求做到有笔有意,形神兼备。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艺术的创造性,但是,即使是临写他人的东西,只要善于融入自身的艺术精神及思想感情,我认为,同样可以创作出动人的作品。一管陋见,愿朋友们能得到些许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