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利用日晷记录时间的篇1
日晷,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视太阳时,有些在设计上作了变更,可以显示标准时或是日光节约时间。
日晷是怎样指示时间的篇2
是几何原理.有段文字.计量时间.就是要寻找一种运动过程.作为度量别的运动的进程.快慢等的标准.这样的标准运动过程要求是尽量均匀和持续不断的.根据计量精度的不同.均匀滴下的水滴.缓慢燃烧的香.原子的振荡等等.都可被用作计量时间的标准运动.作为地球自转的反映.我们看到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作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反映.我们感觉到年复一年春夏秋冬的寒暑变化.反映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太阳视运动.很早就被人们用作时间计量的标准运动.然而太阳太过明亮.人眼不可逼视.所以从古代开始人们就通过观察太阳投射物体的影子的移动来计量时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晷.日景也."此处[日景"即[日影".中国古代将一根标准高度为八尺的竿子竖立在水平的地面上.在一天里从早到晚观察竿子投影的变化.就可以用来计量白天的时间.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描述帝王在上林苑狩猎时.有[白日未及移其晷.已狝其什七八"之句,佛经<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也有人自顾其影来计时的记载.[日晷"本义是指日影.在古代专业的天文学文献中一般是指反映周年变化的正午日影长度.后来人们专门发明出一种利用日影的变化来计时的仪器.现代汉语中日晷一词便专指这样的仪器了.这种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针和垂直于指针的投影面即晷面.以及晷面上的刻度线.晷面平行于水平面的日晷叫做地平式日晷.晷面还可以不水平放置.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种类的日晷.晷面与地球赤道面平行的日晷就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子午面(通过正南正北和天顶的平面)平行的是子午式日晷,晷面与卯酉面(通过正东正西和天顶的平面)平行的是卯酉式日晷.一根固定长度的指针.所投射的日影在长度和方向上都会发生变化.就可以通过观测投影的方向来计时.赤道式日晷就是通过指针投影方向的均匀变化来指示时间的.因而也是比较容易读取时间的日晷.而从前文知道日影长度的变化中含有周年变化.因此在一些日晷种类中.譬如子午式.卯酉式和一种类型的地平式日晷.经过预先的计算.可以在晷面上绘制出比较复杂的晷面线.根据日影的长度从中可以同时读出时刻和节气.。
8.日晷是怎样看时间的篇3
角度等计算日晷的制作除了指时针必需正确的安装之外,时间线的刻划也不能忽视。
各形日晷时间线的刻划与日晷的地理位置,指时针的高度等,都有关系。假设地理纬度为φ,指时针的高度为H,要刻划的时间与正午的差值为T;时间线与指时针的夹角为A,距离为D,则各形日晷的计算式如下:(1)水平式日晷:TAN(A)=TAN(T)*SIN(φ)(2)赤道式日晷:等分圆盘,每小时相当与十五度,正午线垂直朝下。
(3)极地晷:D=H*TAN(15*T)(4)南向垂直日晷:TAN(A)=TAN(T)*COS(φ)(5)东或西向垂直式:D=H*TAN((6-T)*15)(6)侧向垂直式:TAN(A)=SIN(O)*TAN(R+15*T)指时针与墙面垂线的夹角TAN(W)=SIN(θ)*COT(φ)指时针高出于墙面的夹角SIN(O)=COS(θ)*COS(φ)指时针与正午线的时间线差COT(R)=COT(θ)*SIN(φ)6点与12点时间线的夹角COT(S)=SIN(θ)*TAN(φ)θ:日晷墙面的斜角(7)投影日晷:D=SIN(T*15),V=sin(φ)*COT(φ)椭圆长轴与短轴的比:sin(φ)竖竿(人立足)的位置:Z=TAN(del)*COS(φ)del:太阳的赤纬,V:时间点在短轴方向上的值D:时间点在长轴方向上的值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中国古代测时仪器。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有时间刻度,晷针垂直于盘面,通过晷针日影在盘面上的方向就能测定时间。
因盘面安置的方向不同,日晷可分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日晷的早期历史尚不清楚,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但晷盘是木制的。后世改用石质晷盘,金属晷针。
北京故宫等处保存的都是清代制造的石质赤道日晷。赤道日晷的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明·马中锡《中山狼传》(2)[sundial]∶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日晷又称“日规”,是古代人利用日影来定时刻的计时器。日晷的种类很多,根据晷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等多种,功能也不尽相同。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赤道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
日晷时间对照表篇4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怎么用日晷看时间篇5
怎么用日晷看时间?
利用太阳照射指针形成的影子与圆盘晷面重合的位置判断时间。
日晷是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晷针又叫“表”,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日晷怎么看时间的篇6
怎么用日晷看时间?
利用太阳照射指针形成的影子与圆盘晷面重合的位置判断时间。
日晷是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晷针又叫“表”,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日晷是如何显示时间,月份,季节的篇7
日晷的晷面上有许多刻度线,观看晷针的影子落在晷面刻度的具体位置,就能读出季节、月份和时间。从“表”到日晷,有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表”如果配上地面适当的刻度划分,就可以成为一个地平式日晷。然而地平式日晷的刻度需要用到投影几何知识——这恰恰是中国古代所欠缺的。而赤道式日晷尽管安装比较复杂,但在刻度上则相对简单。故中国古代流行赤道式日晷,是很自然的。
材料与工具:
瓦楞纸箱、圆盘、直尺、剪刀、笔。
制作方法:
1、将一个瓦楞纸箱铺展开,沿着圆盘画出轮廓,将其剪下。
2、用直尺找到圆形的中点,划成四等份。将直尺放在3点和6点的位置,将这四分之一分成三等份,然后标记好4点和5点的位置。以此类推,把12点的位置都标好,这就是晷面。
3、另取纸板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个直角边长是从表盘中点到各个数字的距离,另一直角边长是最长边的一半,这就是晷针了。将晷针粘贴在表盘上,指针的末端指向Ⅶ。
4、接着,我们来做支柱。在纸箱上画出支柱的形状,将其剪下。注意两边要画得对称。这样的支柱需做两个。
5、将一个支柱从顶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而另外一个从底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切口的厚度和纸板的厚度一致。将两个支柱插在一起,一个稳定的支架就做好了。
6、将晷盘粘在支柱上,然后将日晷放在阳光明媚的花园中。日晷上的影子会告诉你现在的时间。
扩展资料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日晷词条
日晷时间对照表篇8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