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中国散打其实就是民国的散手,是中国传武的最后一个训练科目。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武术显然是其中的一种极好的媒介。
中国武术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个代表,落魄到今天的地步,到底怎样才能复兴中华武术?篇1
从九十年代以来真正的传武已经基本消失了,因为当今中国随着社会治安状况越来越好,没有人再以练武作为“护身”目的了。笔者山东人,从小练习少林派梅花拳,老师是我姥爷的拜把子,曾经是国军的一个营级(也有说是团级)国术教官。看到大家争论的挺热闹,干脆谈谈我的一些看法。真正的传武是从小开始的,过去一般来说习武都是从十岁之前开始,年龄超过十五的基本就会被认为“不适合”,因为练习传武都是从柔韧性动作比较多的基本功开始,基本功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练习“花架子”,梅花拳的套路是从“四个角”开始的,每个角是一套拳,然后是对练套路“头道锤”、“二道锤”……同时还有刀枪棍棒的套路和对练套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开始练习摔跤和“手头”(擒拿),并开始打沙袋。一个老师一般收十几个小孩同时习武,能坚持到最后的可能三分之一都不到。那些半途而废的人会失去最后一个关键的训练环节,就是散手对练。没有经过这个环节的可以说等于“没出师”……现在人们说的“传武”其实大部分都是练套路的,这些老师研究的是让学生的套路打起来“好看”,怎么在比赛中得“高分”、拿“名次”,与搏击对抗相去甚远,差了几个环节,甚至都不能代表“传武”。
练习传统武术套路之后又想“能打”的,一般都会选择去练习散打,像柳海龙,王洪翔,一龙等人就是这种情况。中国散打其实就是民国的散手,是中国传武的最后一个训练科目。当然,把前边的环节去掉直接练习散打也是可以的,有些人认为,散打就是去掉了“套路”练习的“传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民国设立的散手比赛其实就是为了检验习武者的技击能力。
有些人认为传武“不能打”,其实还有一种误解成分,就是总认为传武在比赛的时候就得跟电影里演的那样一招一式的打,什么“黑虎掏心”,什么“武松打虎”……一旦用了“直摆勾加鞭腿”就会说:看,那不是“传武”……诚然,中国传武在历史演变中是有值得批判的地方,比如各个门派里名目繁多的各种套路,给学习者造成很大困难,国家后来在比赛中指定了一些比赛套路似乎就是为了便于武术的传承,但这些套路如果没有传武基本功的支持是无法习练的。
因此,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练习太极拳。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功,即便太极拳练得挺“好看”,即便整天研究这个“劲”那个“劲”的也白搭,有些人研究太极的时候也是喜欢用里面的技巧跟人“切磋”,甚至跟雷雷那样“切磋”出来自信,觉得自己“很能打”,其实他只是学会几个“擒拿技”或者练出来一点“寸劲”而已,因为没有进行过“防守和抗击打能力”训练,平时两个人在一起“伸伸手”玩玩还行,是上不得搏击擂台的。
传统武术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篇2
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中国的传统哲学有很多,其中,天人合一,五行,气一元论,阴阳~~~~这些是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观点。例如气一元论认为,这个世界的开始是有气构成的,然后气从宇宙观到哲学,再到中医和武术。所以很多武术都强调内在的修行,特别是气的运行,最典型的就是太极拳的意气君来骨肉臣。包括经络学,穴位学,这些都与气一元论有必然的关系。
武术比赛项目的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什么?篇3
武术比赛项目的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武术显然是其中的一种极好的媒介。奥运会有很多项目,但没有一个项目是中国创建,一向以博大精深为老大自居的中国武术,眼看跆拳道,柔道,空手道都进入了奥运会,而武术却还没有进入,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人的硬梗。
柔道,空手道成为奥运会项目,裁判的口语就必须使用日语。跆拳道成为奥运会后,裁判的口令就是韩语。跆拳道的最高段,八, 九段必须是韩国国技院承认才是正宗,你学习跆拳道,一定会直接,间接学习韩语,这就是一种软文化的推广。看到中国跆拳道的馆了吗,那里挂着韩国的国旗,这是不是中国人的悲哀。如果我们的中国武术也向全世界推广武术成功了,他们就直接或是间接要学习汉语,向我们的武术老师交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