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项目,但目前只是处于想法状态,我该怎么去联系那些大咖进行咨询,或者是拉投资呢?望大佬详细解答
题主想问的应该是如何找到大咖对项目进行指点,以及争取到投资的 *** 和流程。
想做一个项目,琢磨要不要做呢?
在纸上简单划划?
和股东们吃个火锅碰碰头吼嗓子吵得脖子红透之后啥都没碰出个头绪来然后各回各家?只怕扯头发打起来之后,谁都说服不了谁。那怎么办?!
一、商业计划书
你要跟大咖介绍你的项目情况,口说无凭,况且口头沟通也会比较抽象。
如果想要让大咖较全面、具体的了解到你项目的情况;想让投资方痛快的投钱进来,光凭嘴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谁信你呢?还是必须得形成一份标准的商业计划书才行。
但是如果提供了一份有理有据,有基准数据、论证材料、分析附图及统计报表的可研报告,那你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 *** 以及投资方,俺的项目是有谱的!
这份商业计划书,必须得体现出立项的理由、调研并分析市场、梳理建设背景及条件、明确总体目标与布局、确定功能及内容、规划实施周期及进度、估算投资计划、风险分析、分析财务与效益。
二、如何去找投资机构
现在有很多投资机构对优质项目的渴求还是比较强烈的。
题主可以去关注一个叫“创业邦“的创业支持平台,里边有很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投资人,另外还有一些众筹平台、孵化平台,以及其他的一些创业服务机构。
三、针对你的项目提一些建议
1、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盈利性
项目是否可行,确实不能仅仅是依靠一小部分的市场分析或者主观的判断而得来;
项目是否有目标受众,是否能得到用户累积且得到持续、高效的转化率,不是简单的分析用户市场就能得出结论;
可项目的可盈利性,也不是简单的预估收入就能计算出能赚得多少利润......
一个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盈利性,是必须要通过各类情况及数据的汇总、梳理及分析,从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可盈利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还得分析项目主体的的资产情况、项目的可行性、投资情况、可持续盈利性、回收周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有一个预估的规划。
2、实体和团队
现在大多数的投资方,是不会轻易去投一个想法的,即使你的项目经过了好多好多次的”头脑风暴“,但毕竟只是一个Idea,是一个想法,仅此而已。
想想:即使是发明,它也是需要去申请专利,也需要2-3年的申请过程,同时还要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才能商业化。何况咱们仅仅只是一个想法呢?
所以,要有把想法开始落地的准备。
比如,你的实体,你得开始注册一家公司;
比如,你得组建一个核心团队(不一定要有多少人,但团队成员必须要架构清晰、分工明确,且在各自负责的领域里有一定的专业度);
比如,你得着手开始保护你的这个Idea,可能得提前申请商标,或者申请专利等等,有了知识产权,你的想法在将来的成果转化时,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再比如,你的项目已经从种子/天使期进入到了初创期,那么你的用户积累及增长率,商业模式的成熟度,市场占有率及增长率,渠道建立情况等等方面,都将是你争取投资的砝码。
顺祝题主一切顺利!
有其他,可再私聊沟通吧。
怎么找老板投资
1、先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不错的品牌,这样可以吸引来投资的老板。
2、你还可以让自己身边的朋友给你引荐一些想要投资的人。
3、你还可以到各大投资机构官网进行BP的投递。
4、你可以多参加一些线下活动,让投资人更好的了解你,这也是寻找老板投资不错的 *** 。
6、还可以通过三方融资平台,一般平台里面都有自助申请一对一和投资人直接 *** 沟通的平台,然后就可以选出和你项目行业阶段相匹配的。
不管是线上线下,主要还是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寻找,只有那些真正用心的创业者是不会放过每一个可以获得投资的方式 项目计划书,不得不说,你说你有一个好的项目,那么你就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项目计划书,有些时候就是需要这样的能力,不然人家老板也是不会相信你有那个实力来进行处理项目! 可行性报告,这个也算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了,项目的可行性必须要有很好的报告,不然的话,人家一看你这个可执行度就不高,也就不会想要投资你的项目了,所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有了前面两项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拿着去找投资公司先,这个投资公司的内容不还是有比较多的大boss的,要知道这些人也是为了自己的投资更加的有意思更加的合理,所以他们也会找好的项目来投资的! 不要气馁,多找几家公司,就像自行车行业也是这样的,他们刚开始起来的时候也是会有各种问题,但是慢慢的也就少了,而且会有各种大boss来找你说是什么融资之类的,所以别害怕,加油!
关于怎么让投资先行线来公司采访和投资者怎么提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如何让人投资自己,或者合作?
想让别人投资自己,那么你必须在一些领域有着较强的能力。首先先把商业计划书撰写好,再去各类融资渠道多接触投资人,给你推荐几个渠道:
1、到各大投资机构官网进行BP投递。
2、多参加一些线下的沙龙活动,这也是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经常露出的一个渠道虽然不多也有可能不一定投你行业但至少能接触到,经济相关发达的城市都有。
3、找融资平台,建议不要选会员制的尝试成本太高,可以选择那种能自助申请一对一 *** 对接投资人的,要让投资人看过你BP还愿意对接,这样成功概率会更高一些,推荐到云对接试试。
如何寻找投资人;
1、通过身边熟悉的朋友介绍:如果自己的同事或朋友认识一些投资人,这样是最快、更好的途径,因为彼此的信任,是可以快速与投资人见面并直接听取意见的,不过要实话实说,不要欺骗朋友和投资人,这样对双方都不负责任。
2、发邮件给投资公司的邮箱:一般知名投资机构网站或媒体上都有接受BP投递的公共邮箱,可以尝试一下,不过这样获得见面的机会较少,毕竟大公司都忙,但也是一个机会。
3、发邮件给投资人:这样的机会更多些,如果你的邮件写得很真诚,BP也很有吸引力,是可以打动投资人主动与你见面聊的,更好在邮件里就把最重要的要点说出来,比如用数据说话,是否赚钱了,现在有多少客户了,核心技术是什么,下步打算怎么做,千万不要太多文字,投资人精力有限,只看重要的内容。
4、通过社交媒体认识投资人:现在微博、微信、头条号、脉脉等都可以找到投资人,可以私信、评论或发私信,不能骚扰人家,做到有理、有节,这样才会有见面机会,千万别信息轰炸,因为这样只能有一个结果:拉黑!
5、参加创投活动或路演:这要有个度,如果你天天泡在活动路演现场,一周你上台讲10多次BP,那投资人都烦你了,不务正业,适当是参加投资人沙龙活动,主动介绍你的项目,这是很可以的。
6、通过FA介绍:可以找他们进行专业的服务的,如果有里面的朋友就更好了,可以省点钱。
7、通过一些APP:有一些创业项目与投资人对接的APP,可以注册一下,这是一个机会,不过这样的成功率较低,因为投资人较少通过APP来找项目,时间毕竟有限。
8、参加创业大赛:如果能获奖那相当是更好,但如果获不了奖,也可以亮下相,获得一些有兴趣投资人的联系方式,下次可以保持沟通。
9、在咖啡厅找机会:这是一个以守为攻的 *** ,只要有机会,就不要浪费,当然也是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要逢人就打听,这样不好。
10、通过创业媒体宣传自己:一些创业互联网媒体、广播和电视节目,还有线下的沙龙活动,是可以主动约稿,接受采访,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获得一些机会。
【职场】让你采访自己公司老板,你会怎么问?
1
大学毕业后,我有了之一份工作。入职之一个月是培训,所有新同事都接到一个任务: 每组采访集团的一个大领导,并邀请他来培训现场做经验分享。
作为吃瓜群众,接到这样的议题自然一脸懵逼。不过我作为组长,也不得不召集大家头(搜)脑(肠)风(刮)暴(肚),想一想怎么弄来领导资料,再列一个采访提纲,罗列想问的问题。
好在组内有同事是学新闻的,经过大家百度、微博、朋友圈、人肉搜索等多方捣鼓之后,终于有了一些二手资料,也整理了一下对应的问题,对于领导任职内的重要履历和重大事件重点搜索了一番,并做了重点提问。
这样的采访提纲,算是OK了吧? 从培训部门的要求来看,至少我们认为是合格的。(提纲整理好之后也通过人力部门发给了被采访的领导)
结果到了现场采访的那天,才觉得, 完全没有get到领导的重点,是一件无比尴尬的事情。
比如,我们搜刮到领导大学的毕业作品(一篇散文诗),以为是其得意之作,安排同学现场朗读,结果领导不以为然: 这是我听的最差的朗读,你们上哪找来的人朗诵 ?
比如,我们找来一张领导家庭的合照,并准备了一个温情的问题:您结婚这么多年,尽管工作忙碌,但和您太太的感情一直很好,请问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是如何做到平衡的呢?
结果这个问题也直接被领导喷死:你们又上哪找的图片?关键这个图片还这么丑。另外,这个好像跟我们今天的论题无关吧?(而实际这张图片来自领导两年前的微博)。
接下来的采访,小组组员好歹硬着头皮,把问题问完,也算交差完毕。不过采访效果确实非常差: 话题没有质量,提问设计不老道,采访者尴尬,受访者黑脸。
如果你不会提问,采访谁,你都觉得遇上了王菲;如果你会提问,不管采访谁,你都可以是杨澜、鲁豫、欧普拉。
在那之后,我特意关注一下各类访谈节目,包括《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王牌节目,采访这些大牌(尤其领导、大佬、商业巨擘),其中也是有套路可遵循的。
访谈往往时间有限,在短短四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之内,要获得有价值、有内容的信息,必须快、准、狠。 设置规定动作来采访,可以让整个过程思路清晰,也更容易被被采访人接受。比如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四步走,大概如下:
之一步,介绍嘉宾,暖场;
第二步,抛出最近热点问题,转移到当前问题(问尖锐矛盾、问实施策略、问方案选择)
第三步,转移话题,重点回忆过去(问细节、求经验、问难处)
最后一步,放眼未来,展望将来设想(问未来发展、问战略计划、问合作或竞争意图)
杨澜某次采访时任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就采取用了这样的方式:
首先介绍嘉宾部分,杨澜大胆提问,“你的形象跟很多大公司的CEO完全不一样,是刻意,还是生来如此?
接着热点问题部分,杨澜专业提问,联想在香港上市,如果一定要你选择的话,你的首要目标是营业额还是利润?
话锋一转,回忆过去了,杨澜快速提问:2001年的时候,你们经历了成立以后的之一次大规模裁员,这对你是一个很难调整的过程吗?
前面七七八八说的差不多了,也不能太耽误时间,最后一步吹水,杨澜抛出一个宏大话题,联想已经发展这么大了,你觉得未来更大竞争对手是谁?
以上只是罗列其中的时间轴线,对于记者、主持人来说绝对是小儿科,但是对于普通人,设置一个采访逻辑,不会忽略掉一些重要I时间点。
从烦人的现状引导老板回忆成功的过去,再展望一下美好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个画饼充饥过程,深谙此道的老板们能不熟悉吗?这就是规定动作的好处,因为你按套路出牌,领导接话自然就是水到渠成,回答你的问题也自然是分分钟搞定。
如果杨澜的采访永远只有套路,那么跟都市频道的街闻巷议没有区别。她的独到之处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她非常擅长的小技巧:冷读和挖坑。
冷读是心理学的名词,通过动作或者语言的猜测,有可能直接命中对方心思,引起共鸣。
还是采访杨元庆,杨澜说,所以在当时,我想这激起了你的责任感;采访王石的时候,她一上来就是猜王石的穿着,你这身衣服挺酷的,是从哪个海军陆战队弄过来的吧。当王石谈到当过5年兵的时候,她立即补充:你对自己体力一直很有信心,是吗?
挖坑则是通过设置非A即B,或者有诱导性的一些提问,让对方来回答。通过回答这些两难中或多难问题,了解受访者真实意图。
比如,杨澜采访陈天桥,提问盛大不起诉韩国公司是没有掌握证据还是想掌握更多证据。这类挖坑的设问,并不都是惹人不快,问得好反而显得受访者的机智。
不过,如果我们真要采访公司老总,冷读的方式可以采用,比如猜测老总的爱好,习惯,喜欢的书籍,崇拜的企业家,都可以。但是挖坑得方式就不建议了,一旦挖不好,就像我们做那次失败的诗朗诵一样,把自己给埋了。
个人投资者如何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
不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发现成长股!大家一定觉得这个观点很奇怪,事实的确如此。在10多年前,做为一个普通的个人价值投资者,凌通选择了很多有成长的股票,回报都不错,但当时基本没有去过上市公司调查,因为作为一个个人投资者,面对千里之外的上市公司,极难去所投资的公司访问,这些困难包括: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和去了没人接待问题。现在这个问题现在对于大部分投资人来说仍旧是很大的问题。
我们自己的经历表面,在没有办法进行实地调查,并不是不能发现成长股。这时我们主要是采取了一种抽象把握的投资选择 *** ,这种抽象把握的 *** 简单地说,就是先从道理上思考为什么有些公司能成长,这种成长的理由和逻辑是什么?比如:茅台、伊利等股票,股价大幅上涨,基本面持续成长,我们就解剖这些成长公司,思考它们为什么能成长,于是发现了这些成长股在需求特征,供给特征以及管理层和治理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相似性,我们把这些条件反复地总结推敲后认定任何成长股必需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成长,而满足了这些条件它就一定能成长。于是凌通的手里相当于得到了一把量测成长的标尺,拿着这个标尺进行量测,符合条件的就认定它是成长股。
这些成长条件都是一些高度的抽象逻辑和法则,是高度宏观地逻辑和法则。比如:我们认定成长必须是在需求无限增长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成长必须是在供给垄断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出现,这些原则都比较宏观和抽象的。用这些原则选股,是对被选择公司的最宏观最抽象的经营状态和条件进行判断。虽然,这种 *** 太过于宏观和粗线条了,但在各方面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这种 *** 还是很有效的!
这样一种成长选择模式,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在人类几千年的认识论领域存在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著名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种观点认为对任何一个事情的认识都必须亲身感受和实际触摸,否则不可能有正确结论;另一种认识论是,首先认识根本道理,然后利用根本道理可以通过推理来获得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在对普遍规律和共同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可以透过推理和演绎不接触具体事物,了解具体事物的发展原则和变化方向。比如,人类认识到万有引力的规律,利用万有引力规律计算出在太阳系里还有一颗未被发现的行星,最终人们根据计算结果就到这个行星。
凌通说的这种通过认识成长的根本规律和宏观逻辑然后利用这些规律和逻辑依次寻找成长股的 *** ,显然属于第二种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普遍。比如,“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古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古语。战争的指挥者不到战场就能指挥打胜仗,原因是他利用了基础规律指导具体战争。对这种认识论,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有专门的论述,老子认为只要认识了事物总的变化规律,就自然认识了具体的变化。老子同时认为万物都有根本的变化规律,透过一件件具体事物的分析,运用规纳的 *** 就可以抽象出整体的变化规律,有了整体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认识了所有具体事物。
总体上看来,在没有办法进行实地调查,并不是不能发现成长股,这时主要是利用宏观规律来选择股票。这种 *** 的问题是太过宏观,太过粗,只能判断长期的宏观趋势,与中观的具体变化的把握没有办法实现,这种 *** 只能做长期持有,不能做中观的操作,只能形成定性的结论,难以形成定量的细化,这是它的局限性。解决这种局限性就需要通过细化和去上市公司走访来实现,下一节我们讨论如何去上市公司走访。
投资要想取得成功,发现那些真正具备投资价值和成长潜力的明星股、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很多公募和私募基金在重仓买入某只股票之前,都要亲自去相关公司进行现场调研,掌握一些最真实的一手资料,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成功率。
一、在访问上市公司之前,一定要充分收集与该公司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年报信息、行业信息、市场竞争信息以及媒体的综合报道,把这些信息都收集到手,初步形成关于这家公司的大概印象和逻辑判断。不能在什么也不掌握、不了解的情况下前往公司,那样的话,到了上市公司之后,面对大量情况和现象无法进行分类归纳和思考,从而使得调研的价值大为降低。如果未到上市公司之前就形成了全面的判断,你就会知道自己需要了解什么,需要考察什么,需要重点关注什么,调研就是有目标的、有效率的和有价值的。这和中学生做物理试验极其相似,学生们在做实验之前需要提前了解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器材以及试验的目的,如果没有提前准备,老师就不让进实验室。
二、到上市公司之后,不要把调研的精力只盯在企业本身上,要多同与企业关联的部门和公司交流。任何一家企业总是有相关的原料供应商、产品 *** 商等关系紧密的企业,要想了解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通过对与之关联的企业进行调查访问,可信度和效率会更好。我们前一段时间去山西汾酒进行调查,为了了解汾酒的经营情况,我们专门访问了为汾酒生产包装瓶的关联企业,我们和工人交谈中得到的信息是汾酒对包装瓶的需求是稳定的和持续不断的,这使我们认识到汾酒的经营是稳定的和正常的,访问关联企业可以提高调研的效率和质量。
三、到上市公司之后,一方面要与企业的董事会秘书、证券事务代表等多接触,因为这些管理层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提供必要的信息。但管理层所提供的信息有时存在投投资人所好的问题,所以和管理层沟通完之后,应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这家公司各个环节、各个角落的实地走访中,和工人接触,到车间中去,到厂区中去,在广泛的接触中感受企业并通过一些典型的现象来剖析企业。同样举山西汾酒的例子,在山西汾酒厂区内走访时,看到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我们通过和建筑工人的沟通,得知这是新建的科技中心,我们感到汾酒对关乎企业长远的重大战略有大手笔的投入,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好处。
四、详细记录自己的访问过程,这种记录包括笔记、照片、录音、录像。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调研者,在短短的几天之内看到、听到的信息量纷繁复杂,如果不做必要的记录,回去之后,很多事情和细节可能就忘记了,从而使调研得到的信息量大为减少。一定要通过大量的记录对调研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最后的结论,证明自己哪些看法是正确的,哪些看法不正确,这家公司处于什么状态,就像中学生做完实验后要写实验报告交给老师一样。
其实,去上市公司并不是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的唯一 *** ,在超市里、在街上行走时都可以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去年因为参加某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我结识了来自深圳的个人投资者林先生,他长期持有招商银行、赣粤高速、中国平安,获得了巨额回报。在与林先生的交流过程中,他对为什么要买这些股票作了简单的说明:“我的老家在江西,我住在深圳,每年我都要乘汽车通过赣粤高速往返于江西和深圳之间,在乘车的过程中,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公路上不断增长的车流量,所以就买了赣粤高速。刚刚从江西老家来到深圳时,我看到有一家银行在马路上推销信用卡,感到非常奇怪,在一般印象中,银行总是高高在上的,哪有在马路上摆摊发行信用卡的呢?简单了解后发现,这家银行发信用卡手续非常简单,只需提供身份证即可,于是就在马路上办了我的之一张信用卡,这家银行就是招商银行。使用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后进一步熟悉了招行,所以就买入了招行的股票。买入平安保险的理由就更简单了,因为我们家的保险买的就是平安公司的,是平安的顾客,所以就买了平安。”
林先生取得如此之高收益率的原因竟然是如此的简单,是观察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后发现了大牛股。仔细观察生活,适当进行思考,就能发现成长股。观察生活是寻找成长股的条件,明星股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
陈理的调研顺口溜
所有的投资名家都对公司调研有一番心得,陈理也不例外。他自己在过去上市公司调研中的经验总结成了一组“顺口溜”:
1、看年报一手资料,有疑问 *** 了解;
2、调查前做好功课,准备好要问问题;
3、多参加股东大会,与高管接触对话;
4、直接去拜访公司,参观与董秘交谈;
5、去超市或服务点,观察和用户闲聊;
6、听竞争对手意见,向行业专家请教;
7、读老总文章书信,留意其言行思想------摘自 *** ,前部分来自董宝珍,财务与会计,2008,68-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