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的取得成功项目投资规律(精选82句)
1、三是进行投资时没有人说三道四。
2、二是散户投资者的接触范围更广。
3、我每年也会花个15分钟看看股市走势。
4、除此以外,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遭到破坏。
5、办公室奢华的程度,和公司回馈股东的意愿成反比。
6、彼得。林奇认为,散户投资者更容易赚钱的理由如下。
7、毫无疑问,房利美公司也在试图扭转这一局面,并确实收到了效果。
8、现在的问题在于,它的股价为什么会下跌呢?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
9、实际上,英国经济的衰退导致人们在香皂、洗发水等方面节省了开支。
10、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更大不同,就是可以独立自主地作出决策。
11、股票投资需要与时俱进,而不能一直用老眼光看问题,否则会看花眼的。
12、这主要表现在,该公司专门聘请了一位成功人士马克斯韦尔来扭转局面。
13、企业跟人一样,若非因结婚才改名字,就是惹过什么烦,希望大伙全忘了。
14、投资很有趣、很 *** ,但如果你不下工夫研究基本面的话,那就会很危险。
15、投资是令人激动和愉快的事,但如果不作准备,投资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16、确切地说,是因为美体小铺的洗发水价格较高,消费者转购更便宜的洗发水罢了。
17、在各个产业、各个区域内,一定有投资专家还没发现的宝藏,静静等待散户去发掘。
18、一是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有种种限制,决策时会有许多束缚,而散户投资者则没有这些限制和束缚。
19、散户投资者则不用考虑这些问题,买什么股票、不买什么股票、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都可以自己作主。
20、即使他(她)非常不满意你的投资行为,你也可以把你的股票交易记录偷偷地藏起来,完全不让他(她)知道。
21、听了这样的介绍,彼得*林奇决定继续关注这只股票,并且少量买进,如果股价继续下跌,那就增加持股数量。
22、经过上述分析,彼得*林奇确定美体小铺已经进入了跨国企业发展的第二个10年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买入了这只股票。
23、那些迷信选股只是一门艺术的投资者,完全忽视研究基本面,因此简直是在玩股票,结果只能是玩火烧身,赔的钱越来越多。
24、上市公司的账面价值被高估,投资者会受蒙蔽;如果账面价值被低估,就意味着这很可能是一只属于资产隐蔽型公司的大牛股。
25、至于配偶,可能会关心你的投资,也可能不关心。即使关心你的投资,你投资错了,他(她)也只好信任、原谅你,不会把你抛弃。
26、至少,你所了解的许多上市公司都不在他们的分析研究范围之内;而很显然,在你所了解的这些上市公司中,同样会存在许多10倍股的。
27、即使你购买的是蓝筹股,或者是世界500强中几个更优秀的上币公司,也应当这么做。就像人人都需要体检一样,这里没有什么免检特权。
28、而这种经营方式的更大特点是很难预测:今年可能会亏损几百万美元,明年就可能会赢利几百万美元,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9、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会时时刻刻考虑如何应付客户和基金经理人的盘问,更要面对每个季度或每半年投资业绩的拷问,所以顾虑重重。
30、彼得*林奇认为,稳健的投资组合需要定期检查和思考。一般来说,大约6个月就要进行一次这样的体检,有时候则需要间隔24个月检查一次。
31、原来,这是一家英国的上市公司,除了这家上市公司传出了一些负面消息外,英国股市在最近几个月内遭受了严重打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2、所有这些努力,都让它成为唯一一家从1973-1991年连续盈利的航空公司,投资回报率无人能比。1978年时,它还只有4架飞机,但很快就成为美国第八大航空公司了。
33、彼得*林奇忠告散户投资者:当一只股票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可是股价却突然下跌,这时候更好的办法是继续持有它;而更好的办法是,进一步买入
34、马克斯韦尔是一名律师,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抵押保险公司并获得成功,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短借长贷;二是模仿房贷美公司的做法。
35、然而他们却并不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基本面研究……他们最喜欢给自己投资赔钱找的借口之一是:股票如女人,永远猜不透。这句话对女人和对股票都不公正。
36、投资隐蔽资产型公司的机会随处可见,当然,要抓住这种机会需要对拥有隐蔽资产的公司有实际的了解,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隐蔽资产的真正价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37、一彼得*林奇机构投资具有滞后性,这给散户投资者长期持股获取丰厚利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只要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仍然良好,股价的每一次下跌都是趁低买入的好时机。
38、关注一家上市公司可以有许多 *** 。彼得*林奇认为,有时候你看它做什么,还不如看它不做什么。这就是说,关注这家上市公司和别人的不同之处,更容易触发你的思考。
39、世纪80年代,美国航空业一片惨淡景象。美国东方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布兰尼夫航空公司、大陆航空公司、中部航空公司相继破产,剩下的基本也在那里惨淡经营,苦苦挣扎。
40、彼得*林奇幽默地说,他当然不提倡这种做法,他只是想告诉大家,散户投资者的选择余地非常大,而机构投资者就做不到这一点:必须账目公开,而且还得向客户和领导汇报。
41、如果你发现一只股票为每股20美元,而每股现金流量为10美元,那么你应该把房屋进行抵押借款,把你所有的钱都押到这只股票上,能买多少就买多少,这种情况下大赌肯定能够大赢。
42、业余投资者持有股票数目太多就会丧失相对于专业机构投资者能够集中投资的优势。只要找到几只大牛股,集中投资,业余投资者一辈子在投资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远远物超所值了。
43、彼得*林奇说,机构投资者大约要用1/4的工作时间,来向同事解释为什么买某只股票。如果某只股票11美元卖出后,当它涨到19美元时,是怎么也不敢再买回来的,除非他不要他的饭碗了。
44、对每家上市公司进行个案研究,是彼得*林奇的一贯作风。每当遇到股市低迷时,这种做法就更值得提倡,投资回报也会更高。因为这会使得投资者众人皆醉我独醒,睁大眼睛发现潜力股。
45、散户投资者如果能在投资机构大举买入之前就提前进入,一定会获得丰厚回报;相反,当机构投资者对某只股票大唱赞歌、大举买入时,就可能到了股价的更高位,接下来就是股价掉头向下了。
46、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如果你是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人,或者是退休人员、脾气古怪的人,或者是冲浪运动员、卡车司机出身,你和投资机构的分析师相比,就会具有许多这方面的优势。
47、世纪70年代中期,房利美公司买进的长期抵押合约利率为80/0~10 0是短期贷款利率却高达180/0一19%。很明显,这是一桩倒贴的买卖:借人资金的成本高达18%,收入却只有8%~100/o,结果只能是越来越亏。
48、可是作为散户投资者来说,就完全没有必要像机构投资者那样去考虑问题。当你用11美元的价格卖出某只股票后,当它涨到19美元时完全可以重新买入,并不会有人指责你,关键是它还有上涨动力。
49、彼得*林奇的经验是,当上市公司拥有自然资源如土地、木材、石油、贵金属时,这些自然资源的入账价值往往只是真实价值的一小部分,所以,这时候就应该想到这是不是一家资产隐蔽型公司。
50、彼得,林奇发现,西南航空公司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运营成本更低。这可以从财务年报每个座位每英里平均运营成本这一指标中反映出来。美国航空业的平均水平为0.07美元~0.09美元,而它只有0.05美元~0.07美元。
51、房利美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欢的一只股票,曾经被他称为美国境内真正更具价值的公司。与彼得*林奇所在的富达管理公司相比,房利美公司的员工人数只有富达公司的1/却创造了富达公司10倍的利润。
52、所以,散户投资者购买股票时也应当像彼得*林奇那样,好好看一看上市公司的为人,而不仅仅是看它的股价及市盈率高低。再怎么见钱眼开的丈母娘,在物色未来的女婿时,也总该打听一下对方的人品吧?
53、机构投资公司分析师的背景、经历、思维方式都非常相似,完全可以称为同一类人。其中没有年轻人、没有老年人,也不敢想像有高中都没毕业的人在内,更不会有以前做过冲浪运动员、卡车司机这样的人在里面。
54、每个企业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彼得*林奇从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枝独秀中看到,投资于这样的上市公司自己感到放心,因为他们把投资者的钱当作自己的钱来使,而不像有些上市公司那样,租田当自产,任意挥霍。
55、彼得*林奇认为,散户投资者根本没必要像机构投资者一样去投资,否则最终的回报也会像机构投资一样平平淡淡,算不上出色。既然这样,散户还要在那里一味迷信跟在主力机构后面亦步亦趋,就显得十分可笑了。
56、不仅股市行情非常难以预测,而且小规模投资者也总是更容易在不该悲观的时候反而非常悲观,在不该乐观的时候反而非常乐观,因此,当他们想在牛市中追涨买入以及在熊市中杀跌卖出时,往往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57、用现金流量对股票估值是一种常用手段。这里考察的关键是两大指标:市价现金流量比率、自由现金流量,重点是后一个指标。总的原则是:不需要重新投入多少资本支出,就能获得较高的现金流入,这样的股票应当作为投资首选。
58、-一般来说,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只有收益增长率的一半,那么这只股票赚钱的可能性就相当大;如果股票市盈率是收益增长率的两倍,那么这只股票亏钱的可能就非常大。在为基金进行选股时我们一直使用这个指标来进行股票分析。
59、上市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是衡量企业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标志。如果企业管理者被工人骂作资本家、吸血鬼,这样的企业一定好不到哪里去。西南航空公司规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普通员工的提升幅度;总裁
60、奇怪的是,西南航空公司却一枝独秀,不但没有倒闭,而且还活得有滋有味的,股价从1980年的4美元上涨到1985年的24美元。之后股价虽然调整了5年之久,可是这与同行纷纷倒闭相比,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果不其然,1990年后,它的股价很快就又上涨了l倍。
61、这种情况同样也出现在澳大利亚及加拿大市场上,只有美国例外,美体小铺在美国的扩张速度仍然在加快。不仅如此,在法国、日本,业绩增长速度比预期的还好(因为它在上述国家还没有竞争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面2个市场衰退所造成的损失。
62、彼得*林奇和对方见面的最后一个问题必定是你最敬佩的竞争对手是谁?这个问题很狡猾。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老总不会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没有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只要他一说出竞争对手是谁,这个名单就印入了彼得*林奇的脑海,自动列入推荐股票名单。
63、很快地,该公司1974年的股价就从9美元跌到2美元的历史更低点。于是,到处都传闻这家公司快倒闭了。可是也有人不这么看,一位专门研究房利美公司的股票分析师就预测:房利美会变成那种你乐于带给父母看的姑娘。这种论断有什么依据吗?原来,房利美公司的经营获利靠的是利率差。
64、年1月,彼得*林奇仍然认为美体小铺公司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只是股价和收益相比过高了,所以得等一等、看一看。很快,他就感到这样的机会来临了:当年7月,该股股价从25美元下跌到63美元,下跌了3%,市盈率为20倍。他想,如果该公司的年增长率达到25%,这只股票还是值得买入的。
65、散户投资者独立思考更容易赚钱。彼得*林奇自豪地说,在他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时,之所以会取得如此辉煌业绩,就在于他能够自主决策,受到的束缚很少。他说:我想要买入的股票恰恰是那些传统的基金经理人想要回避的股票。换句话说,我将继续尽可能像一个业余投资者那样思考选股。
66、可是没想到,1992年2月该股股价跌至4美元,这大大出乎彼得*林奇的意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跌得这么凶。于是,他继续给这家公司的相关人士打 *** ,了解是否经营状况出了什么问题?得到的结果是,公司依然没有负债,新的市场还在不断扩张,只是在英国本地市场的销售业绩出了一点问题。
67、彼得*林奇选股有他自己的一套绝招。例如他在购买凯科银行(Key Corp)股票时,就是看中这家银行的霜冻地带经营理论——这家公司专门收购小型银行,在高山寒冷地区开展业务。它们的理由是,这些地区的人普遍很节俭、很保守,因而贷款违约率低,这家银行的业务因此非常红火、效益稳定。
68、彼得*林奇马上打了一个 *** 给美体小铺总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从而了解到,该公司的4个主要市场国分别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这4个国家在这期间都经历了经济衰退,相对而言,该公司在1991年的单店销售收入仍然有相当大的增长。更何况,该公司的产品市场非常广阔,正处于引人关注的扩张阶段。
69、尽早进场,但是不要太早。我经常把投资成长型公司想像成打棒球,试着在第三局进场。因为一家公司通常在这时候已经证明它本身的实力如何。如果你在攻守名单公布之前就买进,是在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在第三局和第七局之间还有很多时间(某些例子是10~15年),足以让人获利10~50倍。如果等到比赛快结束了才进场,那可能就太迟了。
70、彼得*林奇认为,投资者对自己关注的股票每6个月定期检查一次,并不是简单地从报纸上看看股票价格而已。在这里,至少应当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和收益相比,目前的估价是否还具有吸引力?二是什么问题因素导致公司的收益持续增长或下降?只有这样,你才能确定下一步怎样调整投资组合,并确定是继续持有还是改变投资组合策略?
71、原来,在同行业的同质竞争中,它把自己定位于唯一一家多班次短程廉价航空公司:他们不开通飞往巴黎的航班,只从事短途航线;不提供精美的机土餐点,只供应花生和鸡尾酒;不大量举债购买很多很多的飞机,乘客中谁的袜子破洞更大谁就能赢得奖品;他们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没有高得离谱的薪酬,可是员工待遇却非常优厚,几乎听不到员工抱怨。
72、彼得*林奇说,6个月定期检查股票是华尔街上那些机构投资研究人员的一项必修课。除此以外,有些股票在每隔6个月的检查中并不能发现问题,需要更长的间隔才能查出原来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投资者还必须对某些股票进行每隔24个月的定期检查,才能考察公司的资金是否得到了有效运作。彼得*林奇自己就是经常这样做的,这让他受益匪浅。
73、散户投资者在关注隐蔽型公司股票时,要多花心思寻找这样的投资良机:如果一家普普通通的上市公司,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发展前途,可实际上每年都拥有很高的自由现金流量,而上市公司并不打算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这时就要进一步下工夫研究它了。这种企业很容易出现在租赁行业中,但电脑行业除外。因为电脑产品的更新换代快,存货很快就会贬得一钱不值。
74、年来公司高层一直在一套破旧、简陋得像军营一样的办公室里办公。’1990年,他们决定好好奢侈一下,于是盖了一座三层高的大楼,还聘请了一位设计师负责内部装修。走进装修后的新办公楼里,首席执行官看到墙上没有了原来悬挂着的优秀员工的奖牌和公司野餐的照片,勃然大怒,不但马上解雇了设计师,而且还亲自用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又把它们重新挂在墙上。
75、彼得*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后,在一开始的4年中每天都是频繁交易,彼得*林奇认为,和上市公司代表共进午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投资预警系统。既节约时间,又能减少路途奔波,还能每年与几百家上市公司高层见面交流,可谓一举数得。正因如此,他非常鼓励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人在会议室里和上市公司代表一起喝下午茶、闲聊,把它作为了解上市公司信息的一种补充渠道。
76、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全部、部分控股的子公司,或者一家公司拥有另一家独立公司的股份,在这中间就常常会隐藏着价值被严重低估的隐蔽型资产。富达基金公司的分析师发现,在UAL的所有下属子公司中,扣除负债和税收,它们的净资产价值之和超过总公司股票的总市值。这就意味着,投资者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得到这家世界上更大的航空公司之一。据此,彼得*林奇大量买入该公司股票,闭着眼睛就赚了1倍。
77、在彼得*林奇的办公桌上,除了家庭照片以外,剩下的就是一张房利美公司总部的照片。他说,他只要一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感到心情无比舒畅。在彼得*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的最后3年,房利美公司一直是他的之一重仓股:总市值高达5亿美元。它一共为富达管理公司创造了10亿美元利润,以至于彼得*林奇要把它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因为它创造了金融史上一只基金系只靠一只股票获得的更大收益。
78、股票投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彼得*林奇从1986年开始,每年都给《巴伦》周刊推荐房利美公司股票,都有点让人厌烦了。不过他对这家公司的认识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他总结说,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变得更好就是变得更坏,你必须紧紧跟随这种变化调整策略才行。遗憾的是,华尔街上那些机构投资者都忽视了这种变化,因为他们只记得老房利美给人留下的糟糕印象了。
79、在掌管麦哲伦基金早期,彼得*林奇购买的这些银行股和其他股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所谓的二线股(中小型公司股票),市盈率都非常低。至少,它的前10大重仓股市盈率都只有3~5倍。而当时各家基金公司的流行观点是:中小型公司股票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大盘蓝筹股的时代到来了。彼得*林奇的这种投资理念可谓反其道而行之。他坚定地认为:当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只有3—6倍时,这种投资几乎不可能亏损。
80、彼得*林奇把麦哲伦基金5%的资金投在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股票上,他说,如果不是 *** 有限制,他会把IO%~20%的资金投在这只股票上。他特别强调,他的这种投资行为并不是基于新闻报道,也不是根据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讲话,而是基于我对一只只股票进行的个案研究。大家看清楚了:国内投资者绝大多数人决定是否买一只股票,恰恰与彼得*林奇相反,他们不是基于对一只只股票进行的个案研究,而是基于新闻报道或者某某人的股评、讲话,区别显而易见。
81、彼得,林奇在当天参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新车型时,印象最深的是小轿车,而不是总裁介绍的那种敞篷旅行车。可正是这种敞篷旅行车,最终挽救了这家公司的命运。彼得*林奇反省说,由此可见,无论一个外行对这个行业有多么了解,这个行业都会发生一些令你意想不到的事。华尔街上的那些机构投资者预测克莱斯勒公司将要完蛋,实际上都属于外行行为;彼得*林奇通过对个案进行研究,从而投入巨资、最终取得巨额盈利(从这只股票上赚了l亿多美元),是打入行业内部、深入进行个案研究的结果。
82、当散户投资者确定某家上市公司是隐蔽型公司时,对其经营业绩就当另眼相看了,因为它的账面价值很可能是大大低于实际价值的。如生产药品的孟山都公司,拥有某种药品17年的独家生产专利权。如果它的真实收益是每股10美元,则要有2美元用于摊销药品专利权,账面价值只能反映8美元。一旦摊销期结束,公司收益就会呈现爆炸性增长。更何况,当17年独家生产专利权到期前,它只要对药品略作改进,这项专利权的期限就可以再延长17年。遇到这种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上市公司,股票获利空间会非常大,而且其他公司无法仿效。
成功投资和战胜华尔街哪个好
成功投资和战胜华尔街各有好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和《战胜华尔街》,都系统地阐述了林奇的核心价值观。《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这本书,是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开始退休享受生活乐趣的共同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奇,写给业余投资者的一本入门书籍。《战胜华尔街》既是一部史上无出其右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教程和案例集锦。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怎么样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投资人读一读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最受普通投资者欢迎与推崇的投资经典之一:自出版后的10年间,销量超过百万册,畅销全球。鼓励普通投资者建立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普通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即使没有富裕的金钱、良好的专业教育,也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甚至超过华尔街的专家。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之一部分,投资前的准备工作(1-5章),主要讲述个人投资者如何评价自己作为选股者的能力,怎样估计竞争对手情况(包括资产组合管理人员,机构投资者以及华尔街的一些专家),如何比较股票与债券的风险大小,怎样估计自己的资金需求以及如何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成功选股策略。第二部分,选择发展
前景良好的公司的股票(6-15章),主要讲述如何找到更佳的赚钱机会,在去公司参观时应该查看什么、避开什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如何使用年报进行分析,如何利用那些能带来更好收益的其他资源,以及如何对待那些经常在股票的技术分析中用到的各种数据(如市盈率,帐面价值,现金流等等)。第三部分,长期投资观点(16-20章),主要讲述如何设计资产组合,如何跟踪分析你已经感兴趣公司的情况,何时是减仓和补仓的更佳时机,期权和期货的不利之处,以及对华尔街健康发展所提的几点建议,美国的企业以及股票市场,20年的投资生涯中我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其共同之处在于把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把投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1969年进入富达管理公司研究公司成为研究员,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 在1977-1990年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职务的13年间,该基金的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更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之一。13年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还是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住在波士顿。 1990年,彼得·林奇退休,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轰动华尔街。
推荐一本,关于写实,真实人生改编,人性背后是书籍
1.《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最受普通投资者欢迎与推崇的投资经典之一:自出版后的10年间,销量超过百万册,畅销全球。鼓励普通投资者建立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普通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即使没有富裕的金钱、良好的专业教育,也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甚至超过华尔街的专家。
2《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
《战胜华尔街(珍藏版)》内容简介:继《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之后,《战胜华尔街》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 *** ,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
3《投资丛林》加里斯洛夫斯基
本书是加里斯洛夫斯基根据自己50年的投资经历所写。书中不仅阐述了他宝贵的投资理念和经验,更深刻表达出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精辟见解,许多地方“闪烁”着这位投资大师睿智的思想。在作者于2005年写下本书时,当时的世界经济还处于高涨时期,但他已经根据自己多年的投资经验,预见到当时的经济必然会出现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于低利率和债务的住房”以及通过负债而维持的“消费者支出”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两年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金融危机完全验证了作者的睿智和预见。
4《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约翰聂夫
约翰·聂夫是比肩彼得·林奇,不输索罗斯的传奇投资大师。他执掌温莎基金31年,22次跑赢市场,投资增长55倍,年平均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率达3%以上。
有些人把聂夫称为价值投资者,有些人称他为逆向投资者,而聂夫更喜欢称自己为低市盈率投资者。他认为,低市盈率的股票既有机会获得更大的上涨空间,又有更小的风险损失。`
在这本自传性的投资经典中,聂夫一边生动地讲述自己从事基金投资的半生岁月,一边阐述自己的投资原则和技巧,既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又让人获益匪浅。特别对于中国新兴的基金行业,本书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5《安东尼波顿教你选股》安东尼波顿
安东尼·波顿,全球领先的投资管理公司——富达国际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兼高级投资经理,是欧洲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人之一,在业界有着“欧洲的彼得·林奇”之美誉。自1979年以来管理过多支基金,获奖无数,被业界尊为“全球更佳基金经理”,由他掌舵的基金平均年回报率均超过20%。尤其是他管理下的富达特别情况基金,自上世纪70年代成立以来,已获得超过14000%的投资回报,表现明显超越了同行和行业的标准水平。
乔纳森·戴维斯,从事金融市场评论分析工作已有25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陆续在英国的《星期日电讯报》、《泰晤士报》和《经济学人》担任经济专栏记者。自1995年起,一直为《独立报》撰写每周投资专栏,并每月为《旁观者》和《金融时报》撰稿。其他著作还包括《赚钱大师》,这是一本可供投资者学习的初级读本。除此之外,戴维斯同时担任半月出版社的董事长。
彼得·林奇(Peter Lynch)的投资特点是什么?
彼得林奇在美国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人。曾经让自己所管理的基金从2000万增值到140亿。他投资更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仅专注于股票本身,更关心股票背后的公司。他每次都会通过很多公司的市面报道来对公司进行分析,一旦他觉得这个公司可以就会买入股票。并且他经常会去所购买股票的公司总部去拜访。一般他看重哪家公司后就会做出判断并且在购买股票后如果发现更有潜力的公司就会转而把这个公司的股票抛售,把钱用于购买更看好的公司的股票。他经常会说到:自上而下选股。意思就是先看公司,再看股票,而不是一味地只关注股票本身。并且他相对于一整个行业来说更喜欢投资个体公司。对于投资,彼得林奇总是很有耐心。在投资的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长期投资给零售或是餐饮公司,最后能得到的回报要比投资给周期性的公司高很多,几乎是可以与投资给科技公司的的回报率相同,风险还小。对于彼得林奇来说他所持有的股票大多是他有很深刻的了解的公司,对于他知道比较少的公司,他不会轻易将资金投入。他所持有的股票数量曾经高达1000多支,不过这其中有一部分是他用很少资金买的,因为当时的大部分公司就是只有买了股票才会给你邮寄公司年报。彼得林奇的投资概念还包括从来不长期的投资特定的股票,他总是在寻找新的有潜力的公司。对于林奇来说股市的股票大跌也有很多好处,他可以从中发掘有潜力、可以东山再起的公司,并且趁着低价来入手他们公司的股票。彼得林奇认为预测经济走势这种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徒劳的,因为即使你预测出了经济未来的走势,它也没有办法告诉你未来一年或是两年后的利润。
更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是如何找到大牛股的?
彼得.林奇是一富达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掌管基金期间复合收益率达28.9%。他在 *** 股泡沫破裂之前退休,也是保全了名声,功成身退。
彼得.林奇是如何寻找牛股的呢?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其实总结的很完整了。他虽然是机构投资者,但其实一直在教普通投资者发挥自己的特长去挖掘牛股,所以很有意思的是,他在书中告诉读者的之一条投资准则是:千万不要听信任何专业投资者的投资建议!
他认为,任何一位普通业余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所选股票的投资回报就能超过华尔街投资专家的平均业绩水平,即使不能超过,起码也会同样出色。
彼得林奇早年做过球童,热爱 历史 ,大学时代做了一次草率的投资,研究生学习学院派金融学,未阅读格雷尔姆及费雪的著作,工作繁忙无暇阅读书籍。所以更相信实践出真知。
下面举个例子,林奇在1970年代早期做证券分析员时对纺织行业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他参观全美的纺织工厂、计算公司销售毛利率、股票市盈率、研究经纱和纬纱的密度,作为专业投资者的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却没有发现L’eggs这只大牛股。
反而他的妻子作为消费者,却是在超市发现了这家优秀公司,因为L’eggs的生产商之前是在百货商店和专卖店销售产品,他的妻子提醒他留意生产L’eggs的公司,他才因此分析发现这个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非常好的大牛股,L’eggs最终成为全美最畅销的连 *** ,也是1970年代更赚钱的新产品之一。
总而言之,彼得林奇以调研为主,年报阅读、公司高管、分析师推荐、生活工作中接触、易于受忽视领域发掘为辅。
阅读年报,主要为近三年的年报,同时阅读分析师研报;调研以上市公司高管为主,以消费者及同行为佐证。以标的公司股东中是否有其他优秀投资机构为参考。
盘点全球最伟大的几位投资家,彼得·林奇定能占据一席。
他是很多人眼中财富的化身,《时代》周刊称他为“之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将他誉为“股票投资领域的最成功者”。他曾是美国更大的投资基金——麦哲伦基金的总经理,凭借杰出的投资才能,一手缔造出令整个华尔街叹为观止的投资业绩:在掌管麦哲伦基金13年(1977~1990年)时间里,该基金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暴涨至140亿美元,其投资配额表上的股票种类由起初的40种一路增加至1400种,并且在13年时间里年复合收益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将他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同迈克尔·乔丹对篮球的贡献相媲美,认为他们都是将投资或球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变成了一门艺术。虽然为了陪伴家人,彼得·林奇在1990年事业巅峰时期选择了急流勇退,但他并没有闲着,接连出版了《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等畅销书,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倾囊相授,这些著作也深刻影响了无数后来人。
这个“战胜华尔街”的男人是怎么做投资的?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1
彼得·林奇于1944年生于波士顿的一个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全家人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替母亲分担压力,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正在读中学的彼得·林奇在熟人介绍下,在一家高尔夫球场做起了球童,沿着高尔夫球场四处奔跑,找到球就可以赚钱,这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不过在当时,小彼得·林奇一定不会想到,正是这段球童经历,彻底改变了自己今后的人生走向。
那家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成员,很多都是当时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他们经常在打高尔夫球时吹嘘自己最近的成功投资,这就让彼得·林奇接受到了关于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即便后来顺利考入了波士顿学院,他也没有放弃球童的 *** 工作,只为了能够继续汲取营养。不仅如此,大学期间的彼得·林奇还花大量时间专门研究了关于股票投资的课程,并重点学习了 历史 学、心理学、政治学等 社会 科学,甚至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学、宗教学和古希腊哲学,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投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奇在大学二年级那年小试牛刀,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了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得益于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快速发展,不到两年时间,飞虎航空公司的股价从最初的7美元涨到了33美元),收获颇丰。
这笔投资的收益所得,不仅让彼得·林奇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坚定了他的投资信心和信念。于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彼得·林奇利用暑假在富达公司找到了一份实习——当时的富达公司被华尔街形容为“投资公司中的圣殿”,这也是彼得·林奇与富达公司结缘的开始。
进入公司,彼得·林奇幸运地被主管分派去做企业调研和报告撰写工作,具体负责对全国造纸业和出版业公司的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彼得·林奇在完成学业、服完兵役之后,富达公司再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来担任一名企业与商品分析师。如鱼得水的彼得·林奇快速成长,三年之后就被任命为富达旗下麦哲伦基金的主管。
虽然拥有了绝对话语权,但受到美国股市大 *** 的影响,麦哲伦基金的经营正值低谷,规模仅有2000万美元,还不断面临赎回压力,而这也给彼得·林奇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凭借一系列漂亮的操作,不仅局面很快被扭转,彼得·林奇还将麦哲伦基金送上了登峰造极的位置,成为了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规模更大的资金,投资效益名列行业榜首。
华尔街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有人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主管的之一年投资1万美元,那么13年之后就能得到28万美元的回报,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巴菲特和索罗斯同期的投资表现,彼得·林奇这个“股票天使”也彻底引爆了整个投资界。
2
与巴菲特一样,彼得·林奇也是价值投资的拥护者。
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质好价低的个股内在价值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总会体现在股价上,利用这种特性使本金稳定地呈现出复利增长之势,而这也是彼得·林奇所崇尚的投资理念。
不同于巴菲特等着眼于实值股和成长股的长期投资家,彼得·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大师。“现代派”的表现在于,不管是什么种类的股票,实值股、成长股抑或是绩优股,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买,一旦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如此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错过投资良机。
有人用 “须鲸捕食式”投资法 来形容彼得·林奇的投资风格:
对于其他人来说,像须鲸那样大面积“猎食”股票并不难,难的地方在于吃进去之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彼得·林奇的高明之处,他特别善于挖掘公司的隐蔽性资产,并发现其潜在价值。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者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女士的 *** 不见得比通讯卫星差”,只要公司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购买,正应了那句话:“没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价位。”
进一步分析,“须鲸捕食式”投资法还揭示出彼得·林奇的另一个偏好,那就是 构建投资组合。
事实上,彼得·林奇从不将自己的投资局限于某一种股票或者某一个行业上,他想要的是构建一个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性风险。如此一来,在投资组合中只要有一两家公司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股票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业绩。不过他也认为,完全的分散投资组合同样是不合理的,在他的分散投资中更多体现的是集中。他建议,投资时更好选择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中排名相对靠前的基金,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为保险。“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适用于股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共同基金”。
彼得·林奇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尤为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 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 他认为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要比大公司容易,所以对应的股票配置比例也较高; 另一类则是业务简单的公司, 这与巴菲特的选股理念不谋而合,即业务简单的公司,恰恰就是最容易进行准确分析的公司,投资业绩“并非像奥运跳水比赛的方式来获得评分”。
这种组合分散的投资方式,对于当前国内的大众投资者来说,同样简单实用。
3
彼得·林奇又是如何选股的呢?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他基于多年的分析经验将公司划分为六种类型: 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以及隐蔽资产型。 一旦投资者确定了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一家公司作为潜在的投资对象,接下来就要确定这家公司属于这六种类型中的哪一种,进而制定对应的投资策略。
在彼得·林奇眼里,缓慢增长型公司几乎没有投资价值;稳定增长型公司值得保底持有,原因在于,这类股票能在经济低迷时期对投资组合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周期型公司则是需要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其前提在于投资者能够及时发现公司业务衰退或者繁荣的早期迹象。
能够在投资组合中真正承担赚钱重任的,是另外三类公司:
(1)快速增长型公司
这类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欢的股票类型之一,因为它们普遍“规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长性强、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他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明智地选择,就会从中发现能够上涨10 40倍甚至200倍的大牛股;而对于规模小的投资组合,只需要寻找到一两只这类股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投资组合的整体业绩水平。
彼得·林奇指出,快速增长型公司并不一定属于快速增长型行业,而且快速增长型公司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往往也会存在较大的风险:比如规模较小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规模较大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引发股票迅速贬值的风险。不过在彼得·林奇看来,只要能够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型公司的股票就会一直是股市中的大赢家。
(2)困境反转型公司
这类公司既不属于缓慢增长型公司,也不是业务将会复苏的周期型公司,它们通常都有可能导致公司灭亡的致命伤。虽然很多投资者对这类公司信心不足,但很多人都没想到,危难之中往往也蕴藏着机会,就像克莱斯勒公司、福特公司、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以及其他许多公司,都证明了自己拥有“股价迅速收复失地”的能力。
投资困境反转型公司的好处在于,在所有类型的股票中,此类股票的涨跌与整个股票市场涨跌的关联程度最小。尽管有些公司没能做到“困境反转”以至于让投资者赔钱,但偶然几次的成功依然非常激动人心,并且总体来说,投资这类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非常丰厚。
(3)隐蔽资产型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拥有价值非同一般的资产,而这种资产只被极少数人发现,大众投资者却没有注意到,那么这样的公司就叫隐蔽资产型公司。彼得·林奇以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为例,认为这家公司“什么类型的隐蔽资产都有”:抵扣所得税的巨额亏损、现金、弗罗里达州大量的土地、其他地方的土地、西弗吉尼亚的煤矿、曼哈顿的航空权等等,非常值得购买。而实际上,这只股票后来涨了8倍。
当然,投资隐蔽资产型公司的前提,同样是要对拥有隐蔽资产的公司有着真实的了解,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隐蔽资产的真正价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彼得·林奇说过:“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的专家一样出色。”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无异于极大的鼓励。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快速增长型、困境反转型和隐蔽资产型三类公司固然收益不菲,可是它们的风险往往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做决策之前,一定要把功课做到位。
4
比起独到的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彼得·林奇更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超出常人的勤奋。
纵观彼得·林奇的投资历程,你一定会发现,他做投资从来不靠市场预测,也不迷信技术分析,既不做期货期权交易,也不做空头买卖,更不会总是像股评家那样对股票市场高谈阔论。他的成功,几乎都是来自于实打实的调查研究,以及严谨周密的分析判断。
执掌麦哲伦基金期间,彼得·林奇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为了寻找投资机会,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出行16万公里的路程进行实地考察,甚至陪家人出国 旅游 也去那些有上市公司的城市,常常是到了地方,妻子去逛景点,他去公司调研;此外,他每年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交谈,即便是没在阅读或者访谈,他也会花几个小时不停地打 *** ……
可以说,整个投资界几乎没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没有人比他的涉猎范围更广,而这也再度印证了他一贯的投资理念—— 必须要对准备投资的公司有周全的理解。
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普通投资者呢?
然而放眼当下,绝大多数人在选股时根本不会对股票背后的公司进行如此细致详尽的分析,他们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买股票,听到了网上不少“股神”或是“KOL”的召唤,感受到了整个股市行情的火热,就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跟风者,看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即便是花了时间去选股,所投入的精力也往往“不如购买一台微波炉的时间多”。如此一来,结果很可能就是赚少亏多,或者干脆就像赌徒一般在股市里碰运气。
此时再来看彼得·林奇为了发掘一家好的公司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而以下两则轶事,同样能够说明问题:
“多辛苦一点,你将会得到丰厚的报偿。”或许,这才是彼得·林奇与其他投资大师们如此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昨天在回复《彼得·林奇是怎样选股票的?( )》的最后提到,光从数据上看的话,彼得·林奇确实很喜欢分散投资,而且股票换手率很快,是当时美国市场平均换手率的3倍。但是,如果你把数据仔细进行细致的拆解,就会发现他的分散策略可不是那种平均主义的分散。他主持的基金金额非常大,所以他把自己的所有资金分成两个池子,90%和10% —— 90%的资金是放在最多几十个重仓股上面,这一部分资金,他并没有经常换手,持仓是非常非常稳定的。另外10%的资金,放在几百只他在调研中发觉的“可能的潜力股”上。那么这个10%的资金池,其实相当于一个“人才库”,便于他进行长期的观察。过了几个月、几个季度,如果这里面有一些股票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换一批新血进来,然后再经过一长段的检验,如果某些股票稳定了,就可能会进入重仓股。
就再借用香帅在得到上《投资大师顶级智慧五:彼得·林奇——像正常人一样投资》中的部分内容,再接着谈。
所以你看,这样的分散投资,其实相当于一种皇帝选秀似的分散——小池子是大面积“选秀”,真正到稳定的“嫔妃”级别,得经过重重考验。所以这种有限的分散就既保证了他的投资的稳定性,又保证了他的投资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对冲。
三、逆向选股
彼得·林奇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选股策略,叫做逆向选股。彼得·林奇不喜欢那些太热的行业,比如在当时的 科技 、医疗行业,原因是他觉得这些行业都有估值过高的风险,而且因为一个行业在上行的时候,想进入的竞争者会特别地多。竞争者一多,一个企业就很难赚钱。所以,他反而会偏好一些低迷行业的领头羊。因为在低迷行业中,弱者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幸存者的市场份额会随之扩大,反而赚钱。
比如说白色家电企业,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绝对是一个下行的行业,而当时的计算机是一个上行行业。他却不选这种计算机股,反其道行之,选择了几个优秀的白色家电行业的企业进行重仓,然后在中短期的时候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率。
香帅认为这一点,对我们中国的投资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的市场大,收入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所以一个产业在这里是下行的,在另外一个区域未必是下行的。也就是说,产业和行业转移的空间很大,所以看似下行的行业,未必不是赚钱的行业。
四、彼得·林奇对投资的看法
你会发现,彼得·林奇的这三个原则,即蜡笔原则、有限分散原则和逆向选股原则,都是非常实用,非常有启发性的,都是普通投资者可以拿来用的原则。
这也就回到了彼得·林奇对投资的根本看法——投资是一门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学科。
艺术的意思就是不能死板地静态分析,当时有很多人对量化分析太过迷恋,总是想回去搞一个模型,就陷入了静态分析的框架里面。但是,没有这种科学精神也不行,搞投资也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印象派做法,以为投资真的可以像大猩猩选股一样,其实很多时候基本面的分析读是必不可少的。投资是一个非常实践性的行业,不是说你坐在这儿看两本书,然后背下两条原则,你就真的成为投资大师了。所谓的大师,都是不断地淬炼自己而形成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是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一门学科。
这句话对我们普通投资者也是非常适用的,我们要学习金融知识,但是不要静态、固化地去理解知识,而且一定要自己动手,不断地实践,这样才可能在投资上取得真正好的成绩。
总结,彼得·林奇的投资经验分为三条原则: 1.蜡笔理论。要投资那些直观的,我们可以理解的企业。 2.有限分散。不能无目的地平均主义分散,而是把重头的资金集中在那些你真正有把握的投资上。选择一些可能的潜力股,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看它们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重仓标的。 3.逆向选股。有的时候不一定要去追高,反而在低迷的行业里面选取龙头股,可能是赚钱的机会。
关于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怎么样和彼得林奇投资风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