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下列哪个发达国家的资产证券化活动最不活跃

时间:2024-07-07

香帅的北大金融课 | 九 | 资产证券化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现金流,我就把它证券化。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就是资产证券化的产物。

银行里没有流动性的资产变成了金融市场上的“资产支持债券”,通过像抵押、回购各种的转手交易,创造了市场上大量的流动性。 这就像一个池塘里,本来是死水,现在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么一个方式,把这些水循环往复,变成了无穷的活水。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就是将一个楼可以产生的收益,比如说租金,作为一个资产,把它包装成基金,分成很多很多的小份。你可能买不起一幢房子,但是你可以量力而行,购买一份或者几份 REITs 的基金份额。由于 REITs 的价格,完全是跟这个楼的价格连在一起的,所以 REITs 的价格会跟着楼价一同变动,这样的话,你虽然没买房,但是也没有错过房价上涨的红利。很多 PPP 项目,也是在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

这些项目都是稳定的、有保障的和持续的现金流,这其实是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个首要的条件,资产证券化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房贷,车贷,REITs、信用卡,甚至路、桥基建项目的背后其实都有资产证券化的影子。

金融工具本身就是中性的,它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引起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其实不是资产证券化这个工具本身,主要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质量太差和对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应用所导致的。

银行放贷标准大幅降低, 很多完全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家庭和个人也贷款买房。 到了危机前夕,这些偿还能力很低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就被称为“次级贷款”,简称“次贷”。 到了2007年的时候,这些质量差,风险又高的次级贷款已经占据了证券化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些质量非常低的次级贷款,就像有毒的资产,通过证券化的层层包装以后,渗透到了整个金融体系。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资产定价理论的成熟, 这种对资产证券化 产品进行再次证券化就成为潮流。为什么要进行再次证券化呢?因为可以加大杠杆率。

最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搞得有点像什么呢?像俄罗斯套娃,不断地套套套套套,但是里面最核心的那个东西其实是个烂苹果。把资产证券化这种技术应用在有毒资产上面,把这些有毒资产像击鼓传花一样地传了下去。

次贷这种有毒资产的癌细胞已经借助着资产证券化这个工具扩散到美国的整个金融体系。到这个时候,一场风暴其实已经不可避免了。利率上行,购房者的借贷成本就变得越来越高。次级贷款就完全地露出了“没有偿还能力”的真正面目,然后整个市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就开始坍塌了。

贷款的人本来就没有偿还能力,这个时候利率一提高,他们就开始违约了。他们一违约以后,这种基于次贷的信用产品、衍生品一下子就丧失了流动性。市场上,就开始出现了恐慌出逃的局面。次贷危机就此全面爆发,并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

注意控制它带来的风险,有两个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之一条,要把控基础资产的质量, 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基础资产质量是资产证券化更大的要害。

第二条,过度的再证券化必须严格地加以控制和监管, 毫无节制的高杠杆和过长的链条,会导致任何一点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在金融体系内扩散和放大。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不是有次贷危机?

首先, 我们来看基础资产的质量。我们国家的房贷首付更低是30%,很多人的付出的房贷在房产价值中所占比率已经微乎其微了。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质量是很好的。

第二, 我们国家资产证券化的规模特别地小。现在99%以上的房贷都还老老实实地趴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根本没有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

第三, 就是我们国家对于再证券化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也就是说房贷的衍生品市场还根本没有发展起来。

在房贷上面,中国爆发次贷危机的风险是特别低的。

现金贷产品很多都是用资产证券化来进行融资, 然后打包卖给银行、基金、信托、券商,再通过它们用各式各样理财产品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口袋里。如果现金贷的质量不好,那么通过资产证券化就有可能引起这个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内扩散,导致形成一个小型的次贷危机。

现金贷不和我们平时用的房贷、车贷、信用卡贷款有什么区别呢?非常容易区别。 看贷款机构是不是知道这个贷款人的借钱目的。现金贷是一种用于个人短期消费的纯信用贷款,贷款机构直接将现金给你,至于你用这笔钱干什么,他们不管。

特点就是期限短,一般就是几个月,但利率超高,年化利率普遍要超过36%,另一个特点是金额小,一般不超过1万块钱。有场景的贷款,它的资金去向是可以追踪的,所以风险更低。现金贷不追问你的资金去向,多头借贷的现象就特别严重。

很多现金贷平台做的就是高利贷的生意,目标客户就是那些收入不高,消费欲强,还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们的偿还能力很差,违约的概率是很大的。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相当于一层一层地加杠杆,这样的贷款市场风险是非常容易积累的,只要一个平台出问题,很多平台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整个现金贷市场的崩溃。

现金贷市场,其实就是那种风险非常高,贷款质量非常差的市场,也就是次级的贷款。 这些现金贷很多都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转卖出去的,所以这些风险已经开始有在金融系统蔓延的趋势。 大部分的现金贷平台都是没有什么行业资质的网贷平台。 它自己也不可能有那么多资金来给人放贷,它主要就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模式来募集资金。

资本回报率比较高的行业,像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它们的回报率是什么样子呢?食品加工业的回报率是13%,医药制造业是11%,家具制造业是10%。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我们对目前市面上各色的互联网理财产品,需要保持一个很冷静的态度。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金融工具是中性的。 一方面, 它能够拓宽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提升整个市场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 它也可能造成次贷危机那样的灾难,它的关键还是在基础资产的质量上。

在投行无休止变形的背后,遵循着金融市场的两根主线,资金面的变化和监管的变化。 资金面和监管 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投行这个异形生物的双螺旋 DNA,决定了投行的演化进程。

在大半个世纪以来,资金面主要经历的是从稀缺到富余的过程,所以投行的业务也从以融资为主变成了以投资为主。 实际上它做的都是一个活,也就是资金市场上的中介,把投资人的钱介绍给融资人。

二战后的这70年,资金越来越充裕,投行的业务中心从为项目找钱,也就是融资,转向了钱找项目,也就是投资。在这70年的时间内,全球财富的速度,年均超过10%。 财富总量也在积累,财富的分布也更广,投行的业务自然就要从“替富人服务”转向“替中产阶级服务”了。 中国处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正在转型成为一个中产社会,所以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监管的圆舞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从1933年到2008年,历时75年,投行、商业银行一直是分分合合,就像跳圆舞一样,在经历了75年之后,又走回了起点。

两个趋势:

之一,由于受到了更多的监管,所以投行演化的速度,可能会变慢。 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受到监管比较少的业务部门,比如私募类的业务,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二,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全球资金富余的格局不会改变,所以投行的业务会继续地在资产管理这个方向上发展下去。

因为进行再证券化,往往是因为初次证券化产品的质量不是很好,或者拿初次证券化产品中质量较差的部分进行再证券化,本身是属于高风险的资产部分。再证券化过程,实质是把不太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汇集在一起,进行再包装,再分层,把其中较好的部分再卖出去,不好的部分一般是自持,或者卖给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这样一来,更多的资产就超出了发行人的资产负债表,发行人筹集到了更多的资金。因此,再证券化是会增加发行人的杠杆率的。

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某个可以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变成证券卖出去,然后实现融资、投资、增强流动性三大功能。它创造了巨大的流动性,然后把房地产市场、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都打通,所以实际上它起到了一个打破分业经营的作用。房贷、车贷、信用卡,甚至路桥、基建项目背后都有资产证券化的影子。

美国次贷危机:房贷的质量急速下降,房屋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非常风靡,再证券化、衍生品这些市场都迅速发展,所以导致整个房地产的泡沫不断地膨胀。那么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房贷因为质量很差,就导致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金融危机爆发。

现金贷:针对的对象是那种收入偏低,但是消费的欲望又很强的年轻人,这些人的偿还能力是比较差的,所以贷款的质量很差,存在着很多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况。监管部门全面地叫停了这种现金贷的发放,然后约束现金贷的资产证券化,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类似次贷危机这样的金融风险事件发生。

投资银行业务始于有价证券的承销: 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新生的美国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经济活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在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资本市场的空前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新大陆之一代“投资银行家”的雏形开始形成。早期的投资银行家们通过为承销有价证券,将投资者手中的财富集聚起来,为实业家们提供项目融资。

J.P.摩根带来了企业并购重组:策划了一系列的公司并购和重组,通过并购重组,效益低下的小公司以合理的价格被收购,而大的铁路公司实力大为增强。美国的铁路行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良性有序经营时代。 作为金融市场和产业发展之间最重要的媒介,投资银行家在美国经济生活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企业资产并购重组从此也成为投资银行业务的重头戏之一。

1933年是个分水岭: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192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的股市 *** 和银行倒闭,许多普通家庭的储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防止证券交易中的欺诈和操纵行为,保障存款人的资产安全,美国国会规定银行只能选择从事储蓄业务(商业银行)或者是承销投资业务(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这个名字正式进入金融行业的辞典中。现代投资银行业的历史之门从此开启。

投资银行需要变化:战争的爆发催生了大量资金需求,国债和国库券的发行使得投资银行业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日子。 为了生存,投资银行家们甚至只得屈尊进入不那么“上流”的证券零售经纪业务。在此期间,以零售经纪业务为主的美林证券迅速崛起。60年代的华尔街承销和并购业务源源而来。养老基金也开始大量的进入市场。人寿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在同一时期也快速发展。

交易导向型的投资银行和金融创新: 客户导向型的投资银行开始向交易导向型的金融服务商转变。 自己承销各种证券、帮助客户买入或者出售大宗证券、帮助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来募集资金、资产证券化。

全球金融自由化与投资银行的狂欢时代: 80年代的英国首先实施了被称为“大爆炸”的金融改革:分业经营的限制被打破,金融保护主义结束,固定佣金制被取消。 “垃圾债券”(junk bond)和杠杆收购(LBO)给了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大展宏图的机会。

投行文化与MBA的兴起:高盛在60年代首开招收MBA学生的先例。哈佛,沃顿,芝加哥,哥伦比亚,斯坦福……顶尖名校的更优秀的学生被招募进投行。在华尔街,时间比金钱宝贵。投行不吝为他们的员工提供更好的物质享受。年轻的银行家们衣冠楚楚,乘头等舱,住奢华的酒店。另一个方面,他们每天睡4—5个小时,疯狂的工作,在全球各地飞来飞去却没有时间和闲情逸致欣赏一下当地的风景。极富诱惑力的薪酬,和各界甚至各国商业精英接触合作的机会,和最聪明的人共事的挑战性—这一切都吸引着更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MBA项目象雨后春笋一样的在全球的商学院被推广开来,常青藤名校的入门券成为通往成功的魔力杖。影片《华尔街》中,留下了两句不朽的台词。“金钱永不眠”(money never sleep)。“贪婪是好的”(greed is good)。

混业经营成为趋势——全能银行再现江湖:商业贷款客户涌入债券和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垃圾债券和其他担保性融资产品又进一步将信用等级稍逊的企业客户瓜分。接下来存款客户也开始流失,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股权私募投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贴身服务的高净值个人服务……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追求更好的风险收益, 传统的存款业务不再有往日的吸引力了。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两边在迅速的枯萎。 “投资银行”独占证券市场的时光结束了,金融业正式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次贷狂热: 贷款人对市场扩大的渴望和投资者试图追求更高收益的需求创造了双重的压力:一些低收入的,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购房者也得到了贷款,这就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次贷”)的由来。一直在攀升的房产价格掩盖了次贷低信用的本质,对冲基金纷纷通过杠杆融资,反复向银行抵押CDO,将获得的资金再度投入CDO市场。越来越长的产品链条牵引着市场的狂欢。2006年6月,全美房价指数Case-Shiller创下历史记录, 同年底,华尔街各大投行的营业收入和奖金水平都达到历史新高。丰厚的利润让人感觉歌舞升平的好日子似乎将永无止境。

贝尔斯登之死: 成立于1923年的华尔街投行贝尔斯登奉行的是一种叫“PSD”的文化:P指(poor)贫穷, S指( *** art)聪明,D指(deep)有强烈的赚钱欲望。经典影片《华尔街》中道格拉斯说的:“这一行需要聪明的穷人,要够饥渴,还要冷血,有输有赢, 但要不断奋战下去。”越来越大的泡沫终于破灭了。贝尔斯登旗下的对冲基金提高了自己的杠杆率。2008年3月的时候,贝尔斯登的流动性问题已经病入膏肓。为了避免给已经脆弱不堪的市场带来过度系统性风险,美联储和摩根大通银行开始联合出手救助。仅仅两天后,已经丧失了谈判筹码的贝尔斯登被迫接受摩根大通2美元一股的报价:一个多月前,这个价格是93美元。 85岁的贝尔斯登消失了。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轰然倒下,投行历史的新一幕拉开了。

危机过后:投行新世界: 投行只能借助于两大法宝:一是没有监管没有上限的杠杆率,二是实施高杠杆率的自营业务。这种趋势使得投行从金融顾问中介机构渐渐的转型为实际上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 市场高涨的时候,杠杆率是天使,市场崩溃的时候,杠杆率却成为魔鬼。 2008年9月7日,美国历史上更大的企业破产发生了。市值高达450亿美元,拥有2.8万员工的雷曼兄弟正式宣布破产保护。全美第四大的独立投资银行成为了历史名词。 至此,更大的五家独立投资银行还剩下美林证券,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鉴于贝尔斯登和雷曼的教训, 美林证券速战速决,6个小时之内和美国银行(全美更大的零售银行)达成紧急收购协议。美国银行同意以50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美林。

独立投行最后的血脉只剩下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高盛是唯一一家在住房抵押贷款类证券上没有过度风险曝露的投行。2008年的高盛出现了历史之一次亏损。摩根斯坦利则一直在积极的向外国 *** 基金寻找资金来源,2007年底,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以50亿美金的的价格购买了摩根斯坦利9.9%的股权。随着形势的日渐恶化,最后的两家大型独立投行向美联储递交了申请,要求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

从1933以来,投资银行一直独立于美联储和其他银行监管机构之外。他们不需要披露资产负债表,杠杆率不受任何监管和控制。这一直是投行最神秘也最犀利的武器。一旦改组成银行控股公司,就像是自由自在的单身汉踏进婚姻的约束。控股公司获得吸收存款的权利,有了稳定的资本金来源,但同时要开始接受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各级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符合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详细的披露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正式批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改组。为期75年的独立投行史划上了句号。 历史是个轮回,全能银行的时代又来临了,交易为王的时代仍然没有过去。 高盛,摩根斯坦利,和他们曾经的对手: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瑞银,德意志银行,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从雏形初现开始到今天,投资银行家的身影已经跨越了三个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一切投融资活动背后都源自投资银行的推动和设计:企业上市融资,组建股份公司,企业分拆,并购,债务重组,企业证券的交易。美国企业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投资银行的发展史。从出生那天开始,投资银行一直没有停止过变化的脚步。每一次变化,都是时代深刻的烙印。就像鲍勃.迪伦在歌里唱的:“时光流转,一切都已改变”。而未来可期。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其交易原理是什么?

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是指金融企业通过向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将贷款资产进行处理与交易,把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转换为证券,并通过发行这种证券以融通资金,从而达到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的目的。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的最重大创新之一。这种金融创新工具的推出,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资产证券化可以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有利于盘活金融资产,缓解初始贷款人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改善资产质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x0d\x0a \x0d\x0a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原理\x0d\x0a\x0d\x0a(一)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参与者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由于它具有比传统融资方式更为经济的优点,因而近年来发展迅速,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种类越来越多,证券化交易的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一般来说,资产证券化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有:发起人、特设信托机构(SPV)、承销商、投资银行、信用提高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托管人、投资者等。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图1揭示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结构是发起人将交易的金融资产组合与发起人完全剥离,过户给特设信托机构进行运作,信托机构将金融资产经过信用评级后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确保有关资产现金流收入在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向投资者的本息回报的流向仍然畅通。\x0d\x0a\x0d\x0a(二)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步骤\x0d\x0a\x0d\x0a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x0d\x0a\x0d\x0a1 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组成资产池。发起人一般是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首先分析自身的资产证券化融资要求,根据清理、估算、信用考核等程序决定借款人信用、抵押担保贷款的抵押价值等,将应收和可预见现金流资产进行组合,根据证券化目标确定资产数,最后将这些资产汇集形成一个资产池。\x0d\x0a\x0d\x0a2 组建特设信托机构(SPV),实现真实出售。特设信托机构是一个以资产证券化为唯一目的的、独立的信托实体,注册后的特设信托机构的活动必须受法律的严格限制,其资金全部来源于发行证券的收入。特设信托机构成立后,与发起人鉴定买卖合同,发起人将资产池中的资产出售给特设信托机构(SPV)。这一交易必须以真实出售(TrueSale)的方式进行,即出售后的资产在发起人破产时不作为法定财产参于清算,资产池不列入清算范围,从而达到“破产隔离”的目的。破产隔离使得资产池的质量与发起人自身的信用水平分离开来,投资者就不会再受到发起人的信用风险影响。\x0d\x0a\x0d\x0a3 完善交易结构,进行信用增级(Creditenhancement)。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改善发行条件,特设信托机构必须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使投资者的利益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实现。因为资产债务人的违约、拖欠或债务偿还期与SVP安排的资产证券偿付期不相配合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所以信用提高技术代表了投资银行的业务水平,成为资产证券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x0d\x0a\x0d\x0a4 资产证券化的评级。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为投资者提供证券选择的依据,因而构成资产证券化的又一重要环节。资产证券化的评级与一般债券评级相似,但有自身特点。信用评级由专门评级机构应资产证券发起人或投资银行的请求进行。评级考虑因素不包括由利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而主要考虑资产的信用风险。被评级的资产必须与发起人信用风险相分离。由于出售的资产都经过了信用增级,一般地,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级别会高于发起人的信用级别。资产证券的评级较好地保证了证券的安全度,这是资产证券化比较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x0d\x0a\x0d\x0a5 安排证券销售,向发起人支付购买价格。在信用提高和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之后,由投资银行负责向投资者销售资产支持证券(ABS),销售的方式可采用包销或代销。特设信用机构(SPV)从投资银行处获取证券发行收入,再按资产买卖合同中规定的购买价格,把发行收入的大部分支付给发起人。\x0d\x0a\x0d\x0a6 证券挂牌上市交易,资产售后管理和服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完毕后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从而真正实现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流动性的目的。但资产证券化的工作并没有全部完成。发起人要指定一个资产池管理公司或亲自对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记录由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将这些收款全部存入托管行的收款专户。托管行按约定建立积累金,交给特设信托机构,由其对积累金进行资产管理,以便到期时对投资者还本付息。待资产支持证券到期后,还要向聘用的各类机构支付专业服务费。由资产池产生的收入在还本付息、支付各项服务费之后,若有剩余,按协议规定在发起人和SPV之间进行分配,整个资产证券化过程即告结束。\x0d\x0a\x0d\x0a(三)资产证券化收益与风险分析\x0d\x0a\x0d\x0a1 资产证券化对各参与者的收益分析\x0d\x0a\x0d\x0a(1)发起人: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通常是金融机构,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公司。资产证券化可以给发起人提供更低的融资成本、较低的经营杠杆、用来扩展和重新投资的立即可用资本、多样化资金来源以更好的资产负债管理,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能力,实现规模经济。通过证券化的资产在公开市场中出售,金融机构可迅速获得流动性。\x0d\x0a\x0d\x0a(2)特设信托机构(SPV):特设信托机构是一个中介机构,它购买发起人的原始信用产品,加以整合,然后出售包装后的证券。SPV以某种价格购买信贷资产,通过将它们包装成市场交易商品,而增加了信贷资产的价值,然后以一个较高的价格出售。通过购买、证券化和出售,SPV几乎将信用风险都分散给投资者承担,这样使得SPV降低其所有者权益成本,因为这些资产将不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x0d\x0a\x0d\x0a(3)信用提高机构:信用提高机构可以是母公司、子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它可以是担保公司或者保险公司。它作为一个第三方实体更适合于使这类交易成为“真实出售”,信用增级机构通常按比例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如按担保金额的0 5收取。\x0d\x0a\x0d\x0a(4)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为投资银行开辟了一项新业务。投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充当承销商的角色,并获得其发行收入。\x0d\x0a\x0d\x0a(5)投资者:证券化过程为投资者在市场中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投资选择机会。由于大多数组合资产都是由许多小额信用资产 *** 而构成,促进了组合的多样化,即使其中的一两个贷款违约,也不会对整个组合有质的影响。而且许多组合资产保持地理区域多样化,因此,某一地区的经济的低速发展不会深刻或迅速地影响到整个组合资产的绩效,而且投资者通过购买不同的组合资产的部分证券而能够避免地理和行业的集中带来的风险。由于信用评级由第三方执行,然后公布等级,投资者不用自己去分析每个发起人的资信,这也处理方式会计要素表1表内处理与表外处理比较是吸引投资者的一个优势所在。\x0d\x0a\x0d\x0a2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x0d\x0a\x0d\x0a由于资产证券化非常复杂,每一次交易无论怎样被相当好的结构化,并被彻底地加以研究和精确地用文件证明,都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常见的资产证券化风险有如下几种:\x0d\x0a\x0d\x0a(1)欺诈风险:从美国证券市场及其他国家证券市场中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欺诈的发生而使投资者受损的例子屡见不鲜。陈述书、保证书、法律意见书、会计师的无保留意见书及其他类似文件被仍不足以控制欺诈风险的发生。\x0d\x0a\x0d\x0a(2)法律风险:虽然法律函件及意见书原本是为了消除外部的风险因素,但有时法律的不明确性及条款的变化本身往往成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事实上法律风险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一直伴随且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风险。\x0d\x0a\x0d\x0a(3)金融管理风险:资产证券化是金融管理发展的高峰,它代表了履约、技术和结构技巧的完美的平衡。如果任一因素发生故障,整个交易可能面临风险。我们把这种风险称为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参于者不能按协议进行交易,设备不能按要求运作如电脑故障,以及交易机制出现故障等。\x0d\x0a\x0d\x0a(4)等级下降风险:从已有的证券化实例中人们已经证实,资产证券化特别容易受到等级下降的损害,因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基础包含许多复杂多样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之一恶化,整个证券发行的等级就会陷入危险境地,从而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x0d\x0a\x0d\x0a除了上述几种风险之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风险,诸如政策性风险、财产和意外风险、合同协议或证券失效、对专家的依赖风险等等。所有这些风险都不是彼此独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证券化风险的影响及发生的可能性因交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必须识别这些风险,分析它们的规模,审查减少风险的 *** ,以及正确估计那些减少风险的手段的有效性。投资者在任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阅读资产支持证券交易中所提供的陈述书、保证书及赔偿文书等文件,了解他们的责任范围,查看是否有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无保留意见书。要对证券化结构中存在的大量风险进行防范,最重要是看信用增级的手段,是否有一家信誉卓著的银行或保险公司提供百分之百的担保。\x0d\x0a

大三论文选题-有关保险资产证券化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我想写有关保险资产的证券化的论文,希望能给我一些意见,帮我定一个相对容易写的题目。我也不清楚怎么选择比较容易写,相关的资料不是很多,所以希望题目不要太难。谢谢啦

这是我已经弄好的开题报告: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我国保险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不仅使保险公司构建有效投资组合、降低利率风险,也为保险资金提供了风险分担的机制和组合投资的平台。受历史等因素影响,我国保险业仍然沿袭传统的经营理念,投资规模小,资金运用率低。据资料显示,英美两国财产保险业的资产证券化率已高达90%。中国在保险资产证券化方面,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法律环境,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而中国的保险业具有证券化的强烈需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保险证券化是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在保险业中的运用。从国外的发展实践来看,保险证券化主要运用在财产保险中,特别是针对难以分散的巨灾风险开发出了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证券化形式。在人身保险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用都不是很多。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保险证券化在中国还缺乏实践,即使是作为保险证券化的技术和理论支持—资产证券化也仅仅处在探索阶段。我国学者对保险证券化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保险证券化的内涵等方面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与国外的情况类似,我国学者对保险证券化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巨灾风险的证券化上。

参考文献:

[1]胡东胜,“论保险投资证券化的发展趋势”,《保险研究》,2000年第9期。

[2]尹中立、朱俊生,“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危机”,《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3]徐爱荣,“论保险业的证券化发展趋势”,《上海保险》,2002年第1期。

[4] 李勇权,“论保险证券化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保险研究》,2003年第5期。

[5] 胡东胜,“论保险投资证券化的发展趋势”,《保险研究》,2000年第9期。

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怎么写呢?

三、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 *** 、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如何写?

解析:

可行性分析比较好吧。

保险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目标:对可行性提出具体意见

*** :研究国外保险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和发展状况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具体可从供给(保险人)、需求(投保人)、环境(经济、金融条件)来分析。

规范分析为主,材料里面有实证的内容就看懂后借用吧,反正是作业吧。

怎么解决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期限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论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

【原文出处】保险研究·论坛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7

【分类号】F104

【分类名】统计与精算

【复印期号】200405

【作者】安洪军/毕姝晨

【作者简介】安洪军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毕姝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计财部,上海200120

【内容提要】过低的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既不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也不利于加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系。本文先对我国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进行了现实考察,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过低的风险,最后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相应建议。

【摘要题】精算

【关键词】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资产负债管理

【责任编辑】代金

【参考文献】

1胡文富.我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策略[J].保险研究,2003,(10).

2 *** .保险资金运用与债券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国际论坛上的讲话[R].2003-12-12.

3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1.

4马克·J·洛.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28.

一、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的现状考察

首先,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总体程度低。这里我们所说的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仅指保险公司持有的证券化资产情况,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比例的限制,我国保险公司所持有的证券化资产主要包括国债和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和金融债等主要投资形式。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证券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保险公司证券化资产已超过80%[1]。

而我国最近5年证券化资产占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平均仅为38.84%(见表1(表略))。显然,过低的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大大降低了保险资金的收益性和流动性。

其次,保险公司证券化资产结构配比不合理。在保险公司证券化的资产中,投资于风险性资产(非国债投资)的比例过低,主要以收益率低的国债投资为主。根据表1数据显示,我国保险公司持有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非 *** 债券资产占整个资产总额的比例过低,最近5年非国债投资额占保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平均为17.70%。单就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而言,平均只有3.85%左右。与此同时,我国1999年~2003年投资于安全性很高的国债的资产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平均高达55.4%,在投资管制最严格的1999年,这一比例达到76.1%。

第三,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不协同因素。目前,资本市场体系本身无法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多层次需求,尤其是满足保险市场的资产证券化需求能力低,造成保险资产证券化途径限制。如:保险公司可以购买企业债券比例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每年发行只有几百亿元,与保险公司每年资产增加额相比,许多保险公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也就是说,现行市场投资工具与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项目在法律上没有障碍,基本上同发达国家一样,各种项目均可投资,但由于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难以兼顾和保障保险资金运用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原则,难以找到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相匹配的投资工具。其后果是,虽然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一直是呈放松的趋势,但是银行存款占保险资产总额的比重却没有下降的趋势。在保险公司可以运用的资金中,50%以上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的。截止2003年10月末,银行存款已经接近于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一半(见表2(表略))。这意味着保险业从居民储蓄中分流出来的资金一半以上又重新回流到银行,需要通过银行进行“二次交易”后再融资出去,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增加了银行风险[2]。

最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不高,资产证券化收益率较低。近几年保险资金以年增长率30%的幅度保持持续增长,而年收入率却不甚理想。如2001年全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为4.3%,而2002年仅为3.4%,2003年上半年中国人寿透露,其半年收益率为1.86%,特别是随着占更大比例的银行协议存款利率的走低,保险公司不能通过投资增加利润,保险资金的收益率面临较大挑战。

二、我国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过低的风险分析

首先,我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了保险投资弥补承保利润亏损的阶段,保险公司的损益随保险投资的波动而波动。从近几年保险业发展趋势来看,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承保业务范围越来越宽,承保责任不断扩大,保险费率常常被压至成本线以下,其直接后果必然带来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盈利甚少,甚至亏损,所以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是由投资利润决定的。从1999年起,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连续四年超出利润总额(见表3(表略)),说明我国保险业事实上已经提前进入了保险投资弥补承保利润亏损的阶段,投资收益业已成为各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除个别保险公司和个别年份外,国内主要保险公司对投资依赖程度均超过了100%。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及时消除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比例对保险资金流出保险业追逐利润的限制,则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都难以扩大。

其次,由于资金运用能力和资金运用环境的限制,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度较低,保险业的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比上资产总额)明显较低。从表4(表略)可见,目前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平均在1.45%左右,并呈现出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已经从2000年的1.67%下降为2002年的1.45%),而法国安联、日本生命、美国国际集团等保险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均在10%以上[3]。

再次,在放松保险管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保险管制放松的范围和次序上的把握,我国费率市场化的步伐明显要快于投资管制放松过度,其后果是,在投资收益尚不能以更大比例弥补承保利润下降缺口的条件下,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利润实现压力。从财产保险市场看,2003年年初,监管层进一步以车险费率为代表放松控制后,保险公司仍然坚持以争抢市场份额为导向,费率水平已经出现进一步向下调整的趋势。可见,我国保险市场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迫使保险价格水平进一步下降,导致某些险种的保费低于保险成本,导致整个保险业只有较低的回报。因此,保险业的资本比率(资本与资产比率)在下降,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在加大。

第四,在 *** 强化偿付能力监管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将面临着较大的资本金缺口,伴随着保险费率水平和保险公司赢利能力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使得保险公司目前很难获得充足的利润来支持资本化,保险公司的融资成本事实在加大。可以说,资本金严重不足是困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招股书中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上市集资的目的就是解决资本金不足所形成的偿付能力缺口。按照监管要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偿付能力应该为59.43亿元,而上市前的实际偿付能力仅为28.02亿元,偿付缺口达到31亿元。实际上,我国计划在海内外上市的保险公司大都是为了解决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过低的风险日益显现,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关系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狭窄的资金运用渠道限制了保险功能特别是资金融通功能的发挥,削弱了保险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严重不匹配,包括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不仅不利于化解寿险利差损等已有风险,还可能产生新的经营风险。

三、提高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的对策建议

之一,从发展债券市场来寻求提高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的突破点。在许多保险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保险公司大量持有各种债券的趋势,而股票在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这种现象背后的机理是债券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组合比较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即使法律不限制人寿保险公司的投资,它们也经常更偏向于债务投资而不是资本投资。当保险公司的付款义务经过保险统计的计算被确定后,保险公司会更倾向于用投资回报来履行它们的义务。债务与资本相比能更好地履行它们的义务。保险公司的利润将会来源于它们类似债务的义务和它们的债务投资之间的利差。”[4]。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品种发育很不平衡,公司债券市场品种和规模都不够发达,而市政债券及其他类债券到现在还是空白,无法满足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因此,提高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必须从债券发展中寻求突破,尽管这种突破似乎超出了放松保险投资限制自身的界限。

第二,稳步推动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投资比例占市场的份额相当可观,美国占20%,日本占34%,英国占60%。从投资回报水平看,仅美国过去20年的平均收益就达到10.2%[5],这表明股票市场为保险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回报。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还不能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只能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受基金规模等限制,我国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比例较低。我国股票市场无论市场收益率,还是发展潜力都要比发达国家前景广阔,而缺少了保险公司这一重要的理性投资者,股票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支持保险资金以适当的比例直接投资股票市场,使之成为股票市场的一支主导力量,必将促进保险业的稳步发展。

第三,保险公司要适度进行长期战略性投资。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一是应当战略性投资于那些有稳定经营历史、财务稳健、经营前景广阔、经营收益好的上市公司;二是应更注重未来5到10年和更长期限的投资收益,积极参与那些风险小、期限长、收益高的重大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等定向融资项目;三是应当充分利用香港活跃的银团贷款市场等离岸金融市场,积极寻找其他海内外中长期投资项目。

第四,保险公司要加快推进产品创新。保险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在保证保险产品满足客户保障需要的基础上,在产品设计和定价等方面可以以自身的投资能力适度的与资本市场相互关联。

第五,应加快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高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既是提高证券投资比例过程,也是保险公司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必须因产寿险不同而不同,产险业投资的资产要求的流动性优于寿险,而寿险的投资资产的盈利性和安全性要优于产险业。例如,根据目前国内寿险产品业务的来源不同,寿险资金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分别对应着传统产品、传统分红产品、投资连结产品等不同类型的产品。传统产品由寿险公司自己承担资金风险,享受盈余。这类产品应投资于风险小的资产,比如国债、信用高的中小企业债、金融债等。而其他两类的产品性质又决定其资金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运用。所以,保险公司要按资产负债合理匹配及风险控制原则,按照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等方面的对称匹配关系,制定投资的工具和范围,以及相应的投资比例,以更佳的合理投资组合获得较高的收益。

第六,扩大可运用资产总量,盘活存量不良资产。由于经营的历史原因,目前我国主要大的保险公司都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资产的存在不仅影响保险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和可运用资产总量,也制约了保险市场的发展。目前,可以适当借鉴我国国有银行化解不良资产的做法,或成立单独的管理机构拨离这部分资产,或者采取合理的价格以不良资产证券化形式出售,在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的同时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货币金融学的问题。以及 资产证券化以及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和影响

1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

它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 *** 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了一些供选择使用的新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1)直接信用控制

它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2)间接信用指导

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2.商业银行是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的银行。商业银行的存款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原始存款,一部分是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现金存款以及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的贷款等业务而衍生出来的存款,也是在原始存款基础上扩大的那部分存款,又叫衍生存款。

3.1、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缺点?

直接融资优点(1)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2)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

直接融资的缺点(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

(2)直接融资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较间接融资的要弱,兑现能力较低。

(3)直接融资的风险较大。

间接融资的优点(1)灵活方便。

(2)安全性高。

(3)提高了金融的规模经济。

间接融资的缺点(1)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被割断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对企业生产的关注与筹资者对使用资金的压力和约束力。

(2)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收取一定费用增加了筹资的成本。

论述题就有点难度了,呵呵,不好意思。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