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2018年03月15
截止2018年,“货币战争”一共五部,分别是:《货币战争》、《货币战争1》、《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从欧洲大陆拉开金融的发生、扩散和演变,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宏达的场面。商场如战场,人性的贪婪永远是财富的助燃气。
世间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价值从来都是赋予的,而不是自身带有的。最开始,物体对于人类来说,只有有用和无用;后天,物体对于人类来说,又分为实用和象征;后来,连虚拟的物体概念都存在了价值。而现在,最通用的是纸币(从表面来说,跟一般纸没有任何区别),最虚拟的是银行账号和各种金融币。
财富、价值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虚拟的。整个世界的营造其实也是一个故事,是一个大家都参与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的规则大家都在遵循。这里面的价值、意义、规则、伦理脱离了这个世界,一切都会灰飞烟灭。你存活意义只有靠你自己幻想出来,并且你自己深深地相信,也可以说是一个坚定的意识,也是一个固执的意识。顺便说说隐士,其实隐士就是让自身减少与世界的接触,脱离一些规则,可以有空间自己自创一些规则,可以无法完全脱离。要是完全脱离,我们是无法知晓的。
说到了规则,那么肯定有规则的制造者,也有规则的遵守。世界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越发展越要求分工的精细。小时候总觉得最厉害的是警察、科学家、医生。长大后,才知道最重要的是经融家。古代,士农工商,商排最后。到现在的人人平等的时候,经济的玩弄者或者执行者的地位直线上升。人性善恶,我始终觉得人性始恶,只不过后天的道德教育让人学会了克制、隐忍、规矩和善良。但是人性趋利是大众的普通选择,不然也绝不会出现经济的循环往复,复苏、崩溃了。
而人类趋的利是什么利,是货币,是金钱,是资本。下层建筑才能决定上层建筑,没有温饱谈什么理想。那什么有是货币了,不是简单的纸,是靠国家信誉发布的纸,它的价值在于我们相信国家,我们相信国家会繁盛、会扩大、会好。所以,很明显国家有能够操纵纸币,能降准升息调利率等等。而这本书告诉你,银行不一定是国家的,也可以是私人的。美国的银行总扣美联储就是民营的,就是不是美国的。其实银行概念确实不是帝王想出来的,源于欧洲,好像是荷兰人想出来的(据说是哪国人想的,忘记了。想知道,自己查资料)。
反正,货币战争描写的历史很悠久,局面很高端,不同与我的小眼小世界,确实是没钱的人不知道有钱人都是怎么玩的。有些人是玩钱,有些人是被钱玩。若想高端一点,就实现理想吧,那就跟钱没关系了,只是在现有世界,实现自己。
结束语:生意在于互利互惠,利益交换。敢想敢干,不容易。
不思议迷宫国王王子太阳花土豪组合是怎么玩的呢
不思议迷宫国王王子太阳花土豪组合是玩家想出来的,这个组合说实话还是蛮有意思的,不过听名字也知道,不适合平民玩啊,那么,不思议迷宫国王王子太阳花土豪组合是怎么玩的呢?下面就由铁骨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国王冈布奥技能货币战争可以通过消耗探索点的方式全面打击对手或者精准打击对手,消耗的探索点越多,伤害就越高。
王子冈布奥可以在迷宫中使用钻石兑换探索点的时候都会比别人多出150%,而且百分比获得贵宾礼盒。也就是可以使用钻石购买更多的探索点。
太阳花则可以通过消耗探索点制造阳光,使用太阳光之后可以提升冈布奥的属性。
这个组合非常非常费钱,但是却是目前理论最强的组合,因为是没有极限的,极限就在于你能花多少钱去购买探索点。利用王子优惠购买探索点,用探索点造太阳花攒属性,用探索点攻击BOSS。
这个组合利用王子优惠购买探索点,然后用探索点造太阳花攒属性,用探索点攻击BOSS 。
我怎么看不懂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相关问答
回答者:张宇燕
问题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货币战争》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在书中,作者宋鸿兵先生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故事。他所讲的那些听上去令人震惊的故事都是真的吗?
答:对你提出的问题的一个简单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 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宋鸿兵先生认为,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 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 35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仅罗家族就拥有世界全部金融财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讲,对这个数字我将信将疑。
尽管数字可能与事实有出入,但说西方世界是由为数极少的精英所运作,我大体上还是赞成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就曾经指出,任何时期、任何国家 的上层都是由5%的人口构成的。这种被称作“布罗代尔5%法则”的现象,在欧洲和美国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少数上层成员中就一定包括罗斯切尔德那样的家族。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货币战争》所依据的逻辑框架看上去还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它谈了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我写的那两句推介语, 应该说基本表达了我对此书及此问题的总体看法:“这本书印证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个观念,即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不过,我也同样希望作者讲述的 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类大致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
我越来越感觉到,以前许多人对货币问题的重要性过于低估了,以为货币不过是附在物质生产“肌体”上的“一张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务于 物质生产,也就是说要方便贸易、加快流通、增进分工。就经济学而言,不仅微观经济学中没有货币的位置,在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中涉及货币及汇率政策的场 合,货币都是作为一个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并非整个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认为“唯有货币是重要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政策至多 在短期能够对生产过程施加些影响,而长期看货币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于中国的制度经济学,其中也几乎看不 *** 币的踪影。对此,宋鸿兵先生则反 其道而行之,在《货币战争》中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真相是金融资本不仅主导整个物质生产过程,而且控制整个人类历史进程。
对接受主流经济学的人而言,货币作为一种权力并被国家或国家背后的金融大亨用来作为实现自身目标之工具,这一逻辑很新鲜,甚至有些振聋发聩。其 实这并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列宁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国主义论》中说过,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之一便是金融寡头的垄断。希法亭于列宁之前在《金融 资本》中也深入地触及了这一命题。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货币本质问题。德国经济学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货 币的国家理论》中就曾明确指出,货币和国家密不可分,脱离了国家的货币便成为无源之水,而没有以货币表现的征税权力的国家则形同虚设。古德哈特在1998 年的一篇题为《货币的两重含义》论文中,更是喊出了“货币即权力”的口号。而当今走红的金融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钱联系》中论证说,货币 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使世界运转起来,它自始至终都是使支撑现代经济生活的各种制度得以形成、并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政治事件。顺带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对罗斯 切尔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遗憾的是我没读过他得以成名的罗斯切尔德家族史论著。我对这部书很感兴趣,但又实在是无暇阅读。看来只有等将来 再读了。
问题二:对于“国际银行家”这个群体,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
答:读了《货币战争》,普通读者会很惊愕,世界怎么能是这样呢?由几个大老板在幕后控制,甚至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等灾难竟然都是他们精心策划 的,用作者的话讲叫做“金融定点爆破”,他们有那么大的能量吗?他们真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对“国际银行家”下个定义。从狭义 的角度看,他们只包括那些大的商业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领袖等人。虽说能量确实巨大,但如果不和国家结合起来,这些人便永远只能做全球政 治经济舞台上的配角。广义地讲,“国际银行家”还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家。一旦把中央银行家包括进来,也就是把国家权力引入其中,“国际银行家”就足以 成为全球主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一个全球金融资产迅速膨胀的世界里,广义“国际银行家”的主导地位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人的本性上看,银行家们一定是想通过金融权力来控制世界的,因为做到这一点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终途径。不过靠 一两个家族的力量实现这一愿望的难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场毕竟不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而是一个寡头市场,也就是说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这样一 来,为了控制世界,就需要银行家们形成团队,采取集体行动。按照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结盟或共谋还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数 要少,否则会出现“搭便车”现象;二是要有所谓“选择性激励”,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胡罗卜加大棒”。再有一个条件是各集团之间相互博弈的时间或次数要足 够长和足够多。满足了这些条件后,“国际银行家”作为一个群体便会应运而生。全球银行家在过去几百年间结成了一个同盟并将世界玩弄于股掌之中,这样的局面 在《货币战争》作者看来是真实的存在。我的看法是,从逻辑上看,只要条件满足,“国际银行家”就一定会出现。
接下来的问题有这么两个。其一,他们的能量是否真有那么巨大?对此我并不怀疑。当把中央银行家也算作“国际银行家”的一分子时,尤其是把中央银 行所代表的国家权力视为“国际银行家”达到目标的工具时,其能量之大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在今天要比百年前或三十年前更为明显。根据金融资产与实际产出之 比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迅速提高这一事实,《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称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所谓“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其二,“国际银行家”们能否真正团结 起来?尽管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却没有同比例地减弱,利益也愈加分散。换言之,他们之间既相互共谋又激烈竞争恐怕是一种常态。由此看 来,欧洲、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家组成一个坚固、持久和默契的联盟,是很难想象的。眼下欧美国家对日趋壮大的 *** 财富基金的恐惧,以及为约 束这些 *** 基金所做的努力,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那种既有共谋又激励竞争的现实。
问题三:在《货币战争》一书中,美联储被描绘成一家私人银行,这让许多人感到诧异。事情真是如此吗?
记得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8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人类三项最伟大的发明是:火、轮子和中央银行。考虑到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人们关 注美国中央银行、也就是美联储便再自然不过了。《货币战争》一书最有争议性的一个判断,在于给出了这样一个说法:美联储与其说是一家公共机构,不如说是一 家私人银行。这样说的理由如下:美联储的股东是私人银行家,十二个大区的美联储地区主席由这些股东推举,并且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相当一部分委员又来自于这些 大区主席;尽管美联储主席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但美国货币政策的真正决策者还不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而是根据《美联储法》而成立的美联储政策顾问委员 会,且后者的成员则是清一色的私人银行家。美联储是一家私人银行的说法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认知。
颠覆常识的东西通常也是争议较大的东西。实际上,在讨论美联储时,书的作者在细节描述上还是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余地,至少有些故事没有讲得 很完整。事实上,美联储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是纯粹私人银行性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联储总体而言还是在执行公共职能。另外,美元钞票由美联储的十 二个地区委员会印制不假,其私人股东按年分红也是事实,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严格规定的。再有,印钞所得的铸币税收入,绝大部分都给了美 国财政部而并未流入私人股东之手。在所有这些细节中,容易产生误解的关键点在于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私人”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英语 “private”这个词在用来说明公司或机构性质时,指的是不对外和非公开,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这个词。它对应的词是“public”,即 “公共”。上市公司有时也叫公共公司,其含义是对公众开放,谁都可以参与,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国语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则差异很大。
据说在华尔街常年流行着一句话:美联储主席只是一个木偶。今年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忆录《繁荣的年代》。9月18日《 *** 》刊登的一篇书 评,题为“经济学家的生活,由爵士乐主题伴奏”。对于格林斯潘的一生,书评作者的基本评价是一曲主题音乐的伴奏者而非主角,并写道:“作为中央银行行长, 他也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留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格林斯潘,而听任他被放大很多倍?”如果事实真是如此,也就是说美国货币金融 这台大戏的真正主角躲在了幕后,那么后台老板是谁呢?按照《货币战争》的逻辑,他们只能是那些“国际银行家”们。不无遗憾的是,宋鸿兵先生虽然把那层罩在 美联储上的面纱给揭开了,却没有把相关细节讲全说透,故事选取也多少有些支离破碎。我记得著名金融题材作家马丁·迈耶写过一本名为《美联储》的书,很不错 的,并已经被翻译成中文。阅读此书多少可以弥补《货币战争》的某些细节欠缺。
问题四:这部讨论金融的著作一经面市便成为畅销书,并引起轰动,其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来,《货币战争》受到如此广泛而热烈的关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快30年 了,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应该讲,我们对外开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贸易与投资之上,而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则十分谨慎。实践证明这样做在 策略上是正确的。然而时至今日,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中国已经开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们的金融服务业正在逐步开放,外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在进入中国,外汇储备累积到天文数字且还在飞速增长,国际国内出现资产泡沫和市场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究 竟是积极参与创建亚洲单一货币,还是使人民币成为独立的国际货币。如果把金融自由化比作一条河,那么我们一只脚已经踏进去了。水究竟有多深我们不清楚,河 有多宽也不太清楚,过河途中会不会风平浪静,水中的生物是否危险凶残,这一切都是问题。恰恰是针对上述问题,《货币战争》给出了警示,因而给读者带来了巨 大的冲击。
当然,要想成为畅销书,仅仅靠讨论严肃而重大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而是要用畅销书的手法去写作。这就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超出想象的情节,有 让读者着迷的人物。我之所以能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主要原因就在于在于宋鸿兵是一位讲故事的好手。他以“国际银行家”为主角,以一个个历史事件为依托,穿起 来一个逻辑框架,并辅之以很多历史进程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银行家们挑选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出身的威尔逊担任美国总统,并利用其对货币金融的无 知瞒天过海,通过于己有利、最终又让威尔逊本人追悔莫及的《联邦储备体系法》,读来妙趣横生;犹太银行家和希特勒密谋并资助后者上台,以期实现犹太国家的 建立,此等故事于我可谓闻所未闻。由于它们都很好地印证了许多政治经济学命题,因而我在阅读时很是兴奋。
引起争议是一本书吸引读者眼球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一本著作,引起广泛争议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么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料和 数据的真实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最后是核心观点或政策导向在不同读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种“对立”情绪。恰恰是在这三个问题上,《货币战争》 都很好地满足了成为一本畅销书的“引发争议之条件”。
有关资料和数据问题,我实际上前面已经回答过了。对《货币战争》一书中涉及到的许多具体史实,争议是比较大的,我现有的知识积累还不允许我对其 真伪做出判断。对此,可能许多读者和我有同感。不过话也要说回来,至少对相当一部分历史哲学家而言,什么是历史“事实”或“证据”这一问题,始终苦恼着他 们。《历史是什么》一书的作者卡尔是如此,《历史有意义吗》的作者波普尔也是如此,《历史的观念》的作者柯林武德还是如此。尽管在怀疑“证据”这一点上后 两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尔据此声称“历史无意义”的论点,而是代之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张,也就是说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在于挖掘出 影响历史进程之重大事件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的真实想法。
一旦讨论行为者的想法,我们便开始讨论动机,而动机及其引发的一切行为后果,便构成了历史叙事的逻辑。《货币战争》的基本逻辑结构是说:时至今 日两百多年的人类近现代历史是“国际银行家”攫取财富并支配世界的历史,我们经历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类日常生活的演进,都可以依据严密的逻辑还原为 “国际银行家”的“动机”。这样一种逻辑框架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缺点在于在追求简洁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变量或环节。这里我仅举 *** 与国际银 行家之间的关系为例。自十八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初,资本主义国家就总体而言,其根本特征是经济主导政治,是资本家或金融家操纵政治 家。但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别是小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国家的权力迅速扩大,政治家掌控国家权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结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内 的广义 *** 中,形成了具有独立意识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家集团。由于这种变化,政治家集团与商人集团的关系就不再是一种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大致平等的博弈关 系,换句话说, *** 不再是“国际银行家”的玩偶了,而“国际银行家”的个人利益只有同国家利益交合在一起时才能充分实现。我总的感觉是,《货币战争》一书 更大的逻辑弱点就在于它对 *** 的作用考虑的太少。
见仁见智可以说是《货币战争》成为畅销书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不妨把读者做一个粗略的分类。之一类是对货币金融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第二类为 *** 官员,第三类由货币金融研究与教学者构成,最后一类乃货币金融机构的从业者。面对宋鸿兵先生讲述的触目惊心的故事,给出的振聋发聩的警告,提出的明确 大胆的应对政策,以及这本书长时间高踞畅销书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类型的读者对《货币战争》的内心感受与言辞回应千差万别,甚至赞颂与诋毁并存,都是再 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毁誉参半往往意味着价值的存在。说这句话的人是几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金德尔伯 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学术著作《西欧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进一步了解货币战争背景的读者阅读的。
问题五: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与黄金彻底脱钩之后的美元开始了超量发行的历史。宋鸿兵认为,1971年以来洪水般泛滥的美元,正在悄悄地剥夺全世界各国劳动者的钱财,并且加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不均。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答:宋鸿兵先生的这个判断没错。凡是在机场免税店买过商品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印象,那里出售的商品中电子产品是日本和韩国制造的,手表主要是瑞 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产自法国,皮革制品和太阳镜等则分别由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生产,除了一些品牌的香烟外,几乎见不到美国商品。我也曾感到纳 闷,在这样一个竞争性的大市场上,“美国制造”怎么会如此之少?仔细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这个市场上,美国提供的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美元。所有的商品都 是由美元计价和结算的,人们不仅使用美钞,而且信用卡上也都印有醒目的美国信用卡公司VISA或MASTER标志。这就应了好像是克鲁格曼讲过那句话,大 意是说二战后到今天的全球经济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生产美元。怎么会这样?这就要回答你刚才提的问 题。
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价与黄金挂钩,同时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显然,布雷顿森林体系意味着美元等同于黄金,持有 美元就等同于持有黄金。为了进行贸易,各国必须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为了拥有美元,这些国家就必须保持对美国大量出口,换言之,美国只有通过贸易逆差或对 外援助的途径才能够为全球提供国际贸易所需的硬通货。各国提供商品与服务,美国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换格局,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为美国向全世界 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机制,其可持续性是有疑问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写过一部题为《黄金与美元危机》的书。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 名的 “特里芬两难抉择”,其含义是靠美国贸易赤字为全球提供世界货币,很可能会遇到两个局面:或是因为美国贸易赤字不足而导致“美元荒”并最终殃及全球贸易与 经济增长,或是因为美国贸易赤字过大而引起美元过剩并迟早危及美元与黄金比价。历史实际进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预言。由于欧洲各国纷纷用手中的过剩美元按固定 比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使得美国黄金储备大幅度减少,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脱离黄金自由浮动。
为了说明的方便,我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铸币税。在金属货币时代,西欧各国金币或银币的铸造权掌握在国王手中。在铸币过程中,他们常常利用降 低金银成色的办法获取额外好处。对铸币的接受者或使用者来说,铸币的标值和实际含金量之差,无异于向国王又交了一笔税。这就是铸币税的来历。进入纸币时 代,由于纸币印刷成本大大低于金银价值,铸币税的获利前景极度拓展。根据劳伦斯·怀特在1998年出版的《货币制度理论》中所说,美国小面值纸币的印刷成 本为3 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纸币尽管采用了先进防伪技术,其印制成本也只有区区的6美分。在让别国持有美元过程中铸币税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用收取铸币税的 *** 牟利也是有条件的,其中基本条件是别人愿意持有你发行的货币,并且持有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坍塌其实就是一场美元信用危机。美元过多,人们不愿意让美元砸在自己手里。当时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存废争议很大,像弗里德曼和蒙代尔这样的货币问题专 家,据说都被请到美国国会出席听证会。大家关心的实质问题,是现行体系寿终正寝后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究竟会增加还是会减少。增加意味着美国获得的铸币税增 多,反之反是。后来的历史似乎表明,对美元的需求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个浮动汇率的世界中,各国为了保持本国币值 的稳定而不得不储备更多的美元。
隐蔽地、似乎又是在自愿基础上的让别国持有美元,是美国以征收铸币税的方式占有别国资源或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无疑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 不均。说到这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两点。其一,美国的确在以往的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当拥有美国那样的权势 时,恐怕也会像美国那样行事的。其二,古人讲“人无衅焉,妖不妄作”。那些让美国或欧洲凭借货币占了很大便宜的国家或地区,其自身的货币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和不当政策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尽管有些弱点带有命定的色彩,比如国小,再比如经济落后。
后面还有 写不下
如何轻松应对当前货币战争
洪峰来了,我们抵抗不了,我们可以在下游挖条渠,把洪水引开。这样的 *** 同样可以对付热钱洪流,①西方用新印的热钱来“买了”我们的东西,我们就必须迅速地,把获得的他们的热钱,用去它们国家购物,用它们的矛刺它们的盾,让热钱留在它们自己的国家拆腾,②因为热钱是公认的世界货币,我们大可以利用它们的公信度和影响力,把新到手的热钱用到其他还没有发生通货膨胀的地区,去购物,反正热钱是烫手的山芋,不要存在手上。③堵漏,银行为了防止房地产泡沫,最近控制了流向房地产的资金,这在房地产这块形成了巨大的民间资金空缺,我们一定要严堵、堵死,不能让热钱乘虚而入,要把行动落到实处,不能象2015股灾那样,让坏人乘机破坏 ,④把热钱诱导流向我们的实体建造业,并用它们的热钱,迅速到西方购买我们所需的 科技 设备和原料,使西方者投资者在此处获利。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做中流砥柱,但我们可做洪水上面的大船,借它们的力,我们可以走得更高,洪水再高,也高不过船沿。把复杂的事情当作简单的事情来做,我们就能轻松应对。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签订的“广场协议”中,受害中招的国家有德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日本陷入金融危机,经济一蹶不振,20年未能恢复元气,德国则不跟协议玩金融套路,另辟蹊径搞实业,籍此更强,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货币战争1
这本书是一位老教授推荐的,他当时展示了他的宝贝——从民国时期开始的钱币,粮票等,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有中央人民银行统一印发钱币,所以你可以发现基本一个地区就会出现一种钱币,在新中国初期还出现了各种粮票,那么是基于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也许从这本书得到答案。
这本书的书评很难写,一开始我是不愿意写的,但是我又好像分享一下这本书,那么也许你们可以当成一篇读书笔记来看吧,后面还会有货币2-5。
第1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
作者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如果从来没有听说过罗斯柴尔德的名字,就如同军人不知道拿破仑,研究物理学的人不知道爱因斯坦一样令人不可思议”,但是我作为一位金融专业的人也的确不知道这个家族,还特意上百度搜索相关资料,也就寥寥无几,有名程度还不如花旗,汇丰了。
这个家族银行创始人是梅耶,他有5个儿子,老大阿姆斯洛镇守法兰克福总部,老二所罗门到维也纳开辟新战场,老三内森悲派往应该主持大局,老师卡尔奔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根据地,并作为兄弟之间的信使往来穿梭,老五詹姆斯执掌巴黎业务,他们创建了一个世界上之一个国际银行集团,他们的目的就是掌握每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
打一个例子: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的凯旋门,1815年滑铁卢战役无疑是一场关系着欧洲大陆命运的重要战争,如果拿破仑取得胜利,法国将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如果威灵顿公爵打垮了法军,那英国将主导欧洲的大国均势。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战前就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内森在拿到最新的战役消息比威灵顿公爵的信使回来早了一天时间,就是这一天时间让内森狂赚了20倍的金钱,也成为英国 *** 更大的债权人,在大家都抛售英国债券的时候(都以为拿破仑赢了),他以低价大量买入,从而主导了美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英格兰银行被内森完全控制。
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 *** 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向 *** 交纳各种赋税的义务,现在变成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向全民变相征税。英国 *** 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募集的,换句话说,英国 *** 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兮都是以金币结算的。当内森手里拥有足够庞大的英国公债的时候,他实际上操控着公债的价格,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紧紧捏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手中。其他几个国家先后也类似英国那样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掌控,所以他们可以说是真正控制整个欧洲的王。
第2章 :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总统的百年战争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重新塑造,这是国际银行家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他们难以取得国家的发行货币权,那么他们将难以掌控这个国家,所以引发了一系列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总统战争,还延续了一个世纪。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克逊曾说过“如果美国人民最终让私有银行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那么这些银行将先是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直到有一天早晨当他们的孩子们一觉醒过来时,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父辈曾经开拓过的土地”。
他的死对头,美国私有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推动者——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助力于美国之一个中央银行(私人拥有80%股份,美国 *** 只拥有20%)于1791年成立,20年有效期,后来这银行演变成大通曼哈顿银行。
跟着这个历史时间轴可以看到这场围绕私人中央银行与美国总统的战争:
1791/2/25年美国之一银行成立
1811/3/3关门
1812年爆发英美战争,持续三年,就为了达到美国 *** 债台高筑,最终1816年麦迪孙总统同意美国第二银行诞生
1835/1/8,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否决了美国第二银行延期天,并把所有 *** 储蓄从第二银行账户转到各州银行,并还清了最后一笔国债,这是历史上美国 *** 唯一一次将国债降到了零。
1835/1/30安德鲁·杰克逊总统被刺杀
欧洲各国银行停止美国贷款,特别是收紧美国的黄金货币供应量(以前的货币发行量是连接着黄金储存量),所以美国陷入严重的“人为”货币流通量巨减的经理,引发了“1837年恐慌”“1857年恐慌”“1907年恐慌”。
美国第九任,第十任,第十二任总统都接连神奇地死去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不支持建立中央银行与支持独立财政制度”。
美国南北内战爆发,林肯采取了 *** 自己发行货币的新 *** ,叫“绿币”,打破了以往 *** 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并支付高额利息的惯例,这种货币完全没有金银等货币金属做抵押,并在20年里提供5%利息。
1863年《国家银行法》,批准国家银行发行美国的国家货币。这代表这些银行以美国 *** 债券作为发行银行券的储备金,实际上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 *** 债务死锁在一起, *** 将永远不可能还请债务。
*** 直接发行货币还是 *** 发行债券而银行发行货币这一点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更大的不公平——人民被迫向银行家们间接缴税。
国际银行家们距离最终目标——一个完全控制美国货币发行的私有中央银行只有一步之遥。
第3章 :私有的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蓄系统就是彻彻底底的私有制中央银行,总统任命,国会审核,独立人士任董事,银行家做顾问。银行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试《美联储法案》赢得了民众的好感,银行家通过美联储操纵着美国金融命脉、工商业命脉和政治命脉。
第4章 :“一战”与大衰退:国际银行家的“丰收时节”
可以说没有美联储,就不会有之一次世界大战,只为了贪婪的银行家们大发横财。
当战争达到关键时刻时,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英国正度宣布将对英国公民所持有的美国债券的利息收入征税,美国人立即贱价出售了这些债券。英格兰银行很快堆满了美国债券,英国 *** 立即就他么的美国 *** 人摩根公司将这些美国债券在华尔街足额出售,美国投资者对蹦的债券接受度自然很高,很快30亿美元的债券变了现,英国又得到了一笔巨款来支撑战事。但是,英国对美国累计了100多年的债权人地位也随之烟消云散了,从此,英美之间的债券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1918年11月11日,之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将丧失了13%领土,赔偿320亿美元的战争赔偿,外加每年5亿美元利息;出口产品被征收26%的额外费用,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助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击性武器。这是《凡尔赛和约》内容,但那也是给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的种子。
“剪羊毛”是经济术语,在我上一篇书评上有提到过,华尔街通过这种手段掠夺国家农民的财富和摧毁农业地区拒绝服从美联储的中小银行,国际银行家也在通过这个 *** 掠夺了德国、英国和美国的财富,并把凯恩斯“廉价货币思想”变成银行家最新的财富收割机。
第5章 :廉价货币的“新政”
凯恩斯“廉价货币思想”披露了通货膨胀的实质: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身地。这就是那些福利统计学家激烈反对黄金的秘密。赤字财政简单地说就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挡住了这个阴险的过程,塔充当着财产权的保护者。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名字应该不陌生吧,但鲜有人知道他被银行家赋予历史使命——废除金本位。要彻底拔出黄金在货币中的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个过程分三步走:之一步就是废除黄金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罗斯福发布行政命令,停止了黄金兑换;第二步是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1944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所建立的美元兑换体系(dollar exchange standard)取代了黄金兑换体系(gold exchange standard)实现了第二步;第三步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完成。
第6章 :统治时节的精英俱乐部
凯恩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之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建立是为了确立美元的世界货币霸权地位。国际银行家废除金本位的理想也分为三步走,罗斯福在1933年废除了传统的金本位体系,这是之一步。在国际流通市场中,外国美元持有者仍然可以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而布雷顿森林体更进了一步,用美元兑换取代了黄金间接兑换,即各国画笔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只有外国中央银行才能拿美元兑换黄金,黄金进一步被挤出了货币流通领域,字词,废除金本位完成了第二步。这两个机构不仅玩“政策设计”和“操作流程”,凯恩斯还构思出更“精彩”的概念——特别提款权,则是“纸黄金”,就是赋予某种货币永不“贬值”,它等同于黄金,但是不能兑换成黄金。第三步就是1971尼克松宣布中止黄金与美元的关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又被赋予新的使命:“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化”。全部是按照统一“药方”来治疗:之一药方是私有化,更准确说是“贿赂化”,授援国领导人只要同意贱价出让国有资产,他们将得到10%的佣金,全部付到其个人在瑞士银行开立的秘密账户上;第二药方是资本市场自由化,就是资本自由流入来爆炒房地产,股市和外汇市场,在危机来临之际,资本只是自由地流出,导致亚洲金融风暴和拉丁美洲金融危机等。而这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伸出魔掌,把利息提高到30%、50%、80%,那么只会无情地催毁房地产市场,破坏工业生产能力,吸干社会多年积累的财富;第三药方是市场定价,当半死不活的情况下,他们还把食品,饮用水和天然气等必需品价格升高,那么最终结果只能是引发暴乱,那更好的结果就是资金像受惊的鸟儿四散奔逃,留下一片极其低廉的资产等待着早已垂延三尺的国际银行家的血盆大口。第四药方是自由贸易,类似于 *** 战争,例如“知识产权”,以那么高的产权费和关税来支付西方国家制药厂所生产的品牌药品,无异于“将当地人民诅咒致死,而他们并不在乎”。
第7章 :诚实货币的最后抗争
肯尼迪总统是最后一位为诚实货币战斗的总统了,保卫白银还是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成为肯尼迪和国际银行家斗争的焦点,这严重剥夺国际银行家对美国的大部分影响力,这最终导致了他的遇刺身亡。
约翰逊上台后,废除了白银券的发行,同时大量抛售白银储备,最终终结了白银货币。
里根确信只有恢复金本位才能挽救美国经济,直接触犯了国际银行家的进去,最后里根遇刺,打碎了回复金本位的最后希望。
尼克松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以美联储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在挣脱了黄金这一束缚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信贷扩张时代。
第8章 :不宣而战的货币战争
战争系统不仅是一个国家作为独立政治系统存在的必要因素,对政治稳定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战争, *** 统治人民的“合法性”就会出现问题。战争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 *** 能够拥有权力的基础。历史上不胜枚举的例子表明,失去战争威胁的证券,最终导致了权力瓦解,这种破坏作用来源于个人利益膨胀、对社会不公的怨恨,以及其他解体因素。战争的可能成为保持社会组织结构的政治稳定因素,它保持了社会阶层分明,保证了人民对 *** 的服从。(铁山报告)
1973年中东战争:美元反击战。为了应付令人头痛的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颓势,重振美元信心,夺回主导权。
1987年9月,世界野生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丹佛宣言”,实际是“第二个马歇尔计划”,让109个债务国的1.3万亿美元的债务进行再贷款,将债务转到世界环保银行账上,债务国永濒临生态危机的土地做抵押,那么债务延长和得到新的软贷款。被国际银行家圈出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土地”遍布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但是这就类似现在社会的套利贷,一开始你只需要还一些,而且对国家经济会有一些 *** ,但是面对如此大的债务,最后还是还不上的,那么最终的属于本国的风水宝地也会易主,例如巴西的亚马孙雨林地区。
金融核弹:目标东京。1985年9月,国际银行家开始出手。美英日德法5国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有控制的”贬值,而那时候日元升值。但是1987年10月,纽约股市 *** ,美国不断给日本施压,日本银行继续下调利率,最后跌至2.5%。大量廉价货币产生,不断涌向房地产和股市,一个巨大金融泡沫继而产生。
鉴于当时日本金融实力不容小觑,所以国际银行家使用了金融核弹:股票指数期货,这是赌一个清单上的上市公司的未来股票价格走势,买卖双方都不拥有,也不打算拥有这些股票本身。股票市场玩的无非就是信心二字,大规模做空股指期货必然导致股票市场 *** 。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股市,房地产市场都在蒸蒸日上,让日本人产生空前的优越感,他们不相信股市,房价会下跌,所以当时高盛、摩根等一系列投资银行手握大量现金与日本保险公司进行“股指认沽期权”,双方赌的就是日经指数方向:如果指数下跌,美国人赚钱,反之则相反。
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最巅峰,日本指数冲到38915点,1990年1月12日,美国交易日突然出现“日经指数认沽权证”这一新的金融产品,有丹麦王国的信誉,该权证立即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日本股市就全面土崩瓦解,从最初波及到日本银行和保险,最终到制造业。从1990年算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日本股市下跌70%,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
在国际银行家的 *** 下,索洛菲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世界金融市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金融风暴。为了让亚洲货币对美元严重贬值,同时 *** 亚洲对美元的需求,国际银行家发动了亚洲货币绞杀战。例子可以查询一下泰国和韩国。
第9章 :美元死穴与黄金“一阳指”
最早的金匠银行家提供的是纯粹的“金币存放业务”,赚取的是托管费,后来他们不满足于此,所以出现投资储蓄,这区别在于储户们将对存在他们那里的金币(money)将失去所有权。这对应的银行券则是“欠条+许诺”,银行券发行的数量多于银行实际的金币拥有量,是部分储备,这天生具备风险性和通货膨胀性。1913年以来,不分储备的美联储“劣质美元”开始在市场上驱逐全额储备的真金白银“优质美元”,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废除了白银美元,并在1971年砍断了黄金与美元的最后关联,从此,部分储备金制度终于完成了垄断。
首先要弄清楚,美国 *** 没有货币发行权,只有发债权。债务美元的炼成
之一步:国会批准国债发行规模,财政部将国债设计成不用种类的债券(T-Bill、T-Notes、T-Bonds),这些债券以不同的频率在不同的时间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拍卖。财政部最后将拍卖交易中没有卖出去的国债全部送到美联储,美联储照单全收,这时美联储的账目上将这些国债记录在“证券资产”项下。2、国债由美国 *** 以未来税收作为抵押,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资产”,当美联储获得了这一资产后,就可以用它产生一项负债,这就是美联储印制的“美联储支票”,这种支票是没有任何金钱来支撑这张“空头支票”,也正是这样造成了世界上更大的不公平:
1.人民未来的税收不应被抵押,因为钱还没有被挣出来,而且抵押未来必然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从而伤害人民的储蓄;
2.人民的未来税收不应该抵押给私有中央银行,银行家这是典型空手套白狼;
3. *** 平白无故签下巨额利息,这些利息最终还是变成人民的负担。
第二步:当 *** 收到面联储开出的美联储支票后(美元),这张支票又被存进美联储银行,账目是“ *** 存款”。
第三步:当 *** 需要用钱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美联储支票(美元)就会涌向市场经济体,这是之一波货币浪潮。之后收到这些支票的公司和个人又纷纷把支票(美元)存入各个商业银行个人账户上,商业银行利用“部分储备金”这一高倍放大器,开始准备“创造”货币了。
第四步:那些储蓄在银行账目上被分类为“银行储备”,美联储允许银行保留10%,90%可以用来放贷。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当90%的储蓄被发放贷款,那么当储户需要用钱怎么办?
其实当贷款发生的时候,这些贷款并不是原来的储蓄,而是完全无中生有地被创造出来的“新钱”。这些“新钱”使银行拥有的货币总量比“旧钱”立即增加了90%。与“旧钱”不一样的是,“新钱”是可以给银行带来利息的。这是第二波货币浪潮。当第二波货币回到银行时,会产生第三波...不断创造新钱,其数额呈递减趋势。
当“第二十几个波次”结束时,1美元国债,在美联储和商业银行的密切协同下,已经创造了10美元的货币流通增量。如果国债发行量极其创造货币的余波所产生的货币流通增量大于经济增长所需,所有旧钱购买力就会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从本质上看,部分储备金制度加上货币体系是长期通货膨胀的元凶。
第10章 :谋万世者
总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已过的货币发行,谁就能拥有无法 *** 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这就是数百年来,国际银行家要绞尽脑汁、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权的原因。最终目的是垄断全世界的货币发行权。并且金本位,银本位的消失,那就类似孙悟空脱离了紧箍咒,那么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行,那只会导致高的吓人的资产通货膨胀。
当今世界经济的根本问题之一,就在于没有一个稳定而合理的货币度量衡,从而导致 *** 无法准确测算经济活动的规模,公司难以正确地判断长期投资的合理性。当人们计算投资股票、债券、房地产等的投资回报的时候,几乎无法核算真正的投资回报率,因为难以估算货币购买力的缩水水平,那人们对财富的任何长远规划丧失了安全的参照物。
债务,债务,还是债务!!!
人们去贷款只有一个欠条,但是债务的产生的同时却无中生有“创造出了”钱,这些钱被银行系统资本化了,这些增发的货币实时推高了全社会的平均物价水平,尤其是在自查领域。银行贷款相当于一下子透资了人民未来30年的收入,将未来30年的钱拿到今天一起发放,如此海量的货币投放,房价、股市、债市岂有不爆涨的可能?
以GDP增加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恰如以体重增加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看起来越来越胖的人,真的就健康吗?GDP看似增长得很快,但是那些都是债务拉动的,那只会引发很多慢性疾病。
1. 经济高血糖——通货膨胀,尤其是资本通货膨胀。导致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严重,极大浪费了市场资源,价格战产生,压低消费价格。
2. 经济高血脂——货币变得不稀缺。人们会觉得越来钱越来越多,但是可以做的投资越来越少。
3. 经济高血压——拥挤的债务货币增发则使得经济血液粘稠,沉淀在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大量资金使得经济血管更加阻塞。
4. 最后导致经济心脏受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资源。
呼!!!累啊!!!!
终于把这本书写完了,感谢写上这篇读书笔记,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货币这种习以为常的必需品的“成长”历程有更清晰的思路。以罗斯柴尔德家族开展的国际银行家们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掌握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当他们有发行权,那么就可以为了肆无忌惮地满足自己无休止的“私欲”,正是因为我国的货币发行权是掌握在国家 *** 手中,所以中国才会发展得那么迅猛,因为人们交纳的税不用交那无休止的利息,而是大部分都用于投资国家建设中。
金银是世界上最诚实的货币,因为它们是可以度量的,也可以抗通胀的,这就是控制孙悟空(债务货币)的紧箍咒。这也就明白为什么国际银行家可以不折手段,动用一切办法把金本位、银本位废除。
中国的历史是围绕皇权而展开的,但是西方的历史的是围绕货币而开展的,所以看完这本书有点明白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是多么地邪恶,使财富就聚集在个别人或家族手中,其实权力是凌驾一切的,政客和富商在唱红白脸,最后伤害的只有老百姓的利益。
在这分享最新的一个暴乱新闻,是发生在我们觉得很繁荣,很富裕,很浪漫的法国之都,巴黎。
12月1日,“浪漫之都”巴黎火光冲天,而导火线是5毛钱,柴油税没升增加6.5欧分。
对法国民众来说,燃油税是一次持续的疼痛。在过去的12个月里,法国的柴油价格随着 *** 税收政策的调整,已经上涨了23%。在法国中南部的盖雷镇,人民对于“入不敷出”四个字更有体会。在这个法国贫困的镇上,火车站狭小的停车场停满了飞起的汽车——人民并非不想开,苦于没钱保养。
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阶层:工薪阶层,中产阶层,富人阶层,而经过07年次贷危机后,如今中产阶级已经没有了。在过去40年中,法国税赋显著增加,如今高达国内生产总值47%,几乎创下欧洲的记录。对于对每日为吃喝犯愁的工薪阶层来说,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冰箱里越来越空,现在还要增加税收,无疑雪上加霜。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没钱人会越来越没钱。
那么为什么法国还要这样征收那么多税呢?真的如马克龙所说那样“为了保护环境,造福下一代”吗?我觉得并非如此简单,回归本质,也就是资本家的贪婪,货币发行权在私人中央银行手中,那么为了还上庞大的利息,只能不断压榨人民的利益。
感恩!
看过《货币战争》这本书,想问您这个问题
这很容易。英国 *** 是没有货币发行权的,所以英国王室想要筹款,就必须发行国债。英国的货币是由英格兰银行(私人银行)发行的,市场上流动的英镑事实上就是债券,你有一英镑,就代表你有 *** 欠你一英镑的债权。还清国债,也就要收回所有的债券,即所有的英镑纸钞,当然也就摧毁了货币的流通。
向你推荐一本书——《第六帝国》,是讲述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家史的。呵呵,祝你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