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历史的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解题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
(一)读:解题的根底
1、一般状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扫瞄,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大事。其次,留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表达的核心内
2、审读设问,带着设问认真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1)细读材料时要留意详细材料详细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展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
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需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学问,站在历史学问体系的高度进展阅读。
(2)阅读材料时,肯定要仔细审读设问。由于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供应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察的方向重新认真读材料,是尽快猎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3)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殊留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供应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示意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殊是材料出处假如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确定有用。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斗形势的分析,这里就供应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
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留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猎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局部。从某句开头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固然得考虑为答题效劳;省略导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存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确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的关键
(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全都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学问进展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像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状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行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比,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在一起,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答复设问,答复设问离不开材料,由于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开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肯定是从材料动身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到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比。或从材料中找出答复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视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推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悟命题者采纳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4、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动。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97以来消失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97第44题南唐烈主题,98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免大的失误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组织答案时留意的问题;
(1)按问作答。留意针对性和详细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详细指向,要依据详细要求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2)克制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因此,在答复时,要克制思维定势,对材料作详细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精确区分材料观点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需根据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展辨析。
(4)要仔细书写。
必修二历史必考易错知识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3、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4、“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5、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6、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7、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8、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9、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10、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11、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
12、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13、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4、“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1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16、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17、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18、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1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33、最终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不是垄断组织的出现而是工业革命。
2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6、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能说成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27、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8、人民资本主义并不等于资本家放弃了所有股票,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30、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38、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积极: 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 :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历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
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
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
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
d、两极格局的瓦解;
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
(3)评价
①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影响
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 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 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
策略: 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
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时间1995年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过程1986年,提出“复关”;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响
积极影响: 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消极影响: 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