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特征和特点篇1
1、鳞茎肥大
兰花的地下部分通常具有肥大的假鳞茎,呈卵球形、椭圆形或梭形,少数植株不存在或者延长成茎状,一般包藏于叶基部的鞘之内,叶片生于假鳞茎的基部或下部节上,呈带状,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
2、花葶直立
兰花的花葶直立,有时外弯或下垂,通常侧生或发自假鳞茎基部,总状花序具数朵花,花型较大,萼片与花瓣离生,侧裂片常围抱蕊柱,蕊柱的两侧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时具短毛,花粉团数量为2个,上面有深裂隙。
3、品种丰富
兰花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在中国各地均有野生,从数量分布上从南到北依次递减,其中分布种类最多的为云南、四川和台湾省,而且地生兰多生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附生兰则常生于热带地区。
4、繁殖力强
兰花的繁殖力很强,以播种和分株繁殖为主,凡是生长健壮、假鳞茎密集的植株均能分株栽培,分枝后每丛要保证至少有5个连接的假鳞茎,播种时则最好选用尚未开裂的果实,做消毒、催芽处理后再播种。
兰花的特征和特点篇2
兰根一般为圆柱形,粗壮而长,肥大多汁,没有主根和从根之分,当兰花生长旺盛时,根能发出叉根。兰根的粗细依据兰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春兰根较细;而蕙兰、建兰、秋兰、寒兰、报岁兰根较粗长,一般的长度在15—30公分,根端显著,呈灰白色,少有分叉,具有极强的吸水和贮水分的功能,一定意义上讲又具有贮藏养分、固定植物体的作用。
根的结构可分为外层、中层和内层三部分:
最外层是根皮组织,由表皮细胞发肓而成,根皮组织的功能是吸收水分,保护皮层,减少皮层内的水分失散的作用。所以,对兰花浇水不宜过勤。
中层为皮层组织,是根内最为发达的一层。皮层细胞都是活细胞,有的含有针状结晶,有的含有共生的真菌,称为根菌。根细胞与根菌是共生关系,保持根菌与根细胞的平衡,才能使兰花生长良好。
兰根的内层为中心梗,即当肉质根折裂时,其中有一粗约0.1厘米的黄白色纤维梗,称为中心梗。中心梗最外层为内皮层,它与皮层相接,主要作用是用来运输水分和养分。健壮的根呈亚白色,幼根衍生时多为嫩白色。
属于附生草本植物。 那朵花主要是由花萼和花瓣组成的。 外面是花萼,里面是花瓣,通常只有3片,其中1片是嘴唇瓣。 另外,雌蕊和雄蕊生长在同一雄蕊上。
植株假鳞茎基部产生1个以上的花,有时产生1个以上的花。 一个接一个地长出花,通常比叶子高。
其中,半附生兰花的花序倾斜弯曲,附生兰花的花序下垂。
在花茎底部与花的轴相连的地方有一个包片,紧紧地包围着花的子房。
通常,陆生兰的穗片较长,大约是子房长度的一半。 带生兰花的包片很短,一般是子房的三分之一。
兰花受精后,子房不断膨胀,果实的表皮颜色也从黄绿色变为茶色。 结果出来后,种子会垂直裂开露出来。
兰花的特征和特点篇3
兰花是一种奇特的花,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花结构与众不同。兰花结构的奇特是为了适应昆虫传粉,且具蕊柱、蕊喙、花粉团和唇瓣等,加之,兰花为两侧对称的花、唇瓣基部形成具有蜜腺的囊和距、雄蕊数目减少、子房下位、花形状、大小和颜色多样、多为草本植物、附生或腐生。
兰花有六枚花被(花萼与花瓣区分不明显,统称为花被),分为内外两轮,其中内轮有一枚特化成了唇瓣。唇瓣的作用是吸引昆虫来传粉并为昆虫驻足提供平台。
兰花的花粉通常粘合成团,称花粉团,作用是便于昆虫传粉时把花粉全部带走,提高传粉效率。当昆虫进入下一朵花时,被带出的花粉团可以自动调整方向,使其正好接触到黏性柱头上,从而完成异花授粉。
除子房外,兰花的整个雌雄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的形成使得雌雄蕊在空间上分离,促进了异花授粉。
兰花的柱关和花药之间有一个舌状的器官(源自柱头上裂片),叫蕊喙,是兰花特有器官,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自花授粉。
拓展资料:
兰花(学名: 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 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 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 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 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 地生兰,如 春兰、 惠兰、 建兰、 墨兰和 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 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