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其实我们写的App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我们写的只是一个套件组,就是一堆Activity,Service等等的组件。这个套件组给framework框架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在这里先说一个概念,也就是EIT模型。E是Engine发动机,I是Interface接口,T是tire轮胎。也就是发动机通过接口接上轮胎,然后车子才能跑。然后框架提供的就是E&I,一般框架都是提供发动机和接口,让我们来做轮胎,然后装上就可以跑起来了。(这里的I也可以理解为抽象函数,因为抽象函数就相当于接口嘛)抽象类也就是把发动机和接口,放在一个类里。像Activity,提供了一个接口函数(卡隼函数)onCreate(),我们写myActivity,就要重写onCreate(),Activity这个抽象类就是发动机,onCreate()就是接口,myActivity就是轮胎。当框架要Activity运行的时候调onCreate()方法,就带动了myActivity的运行。我们写在onCreate()中的代码就得到了执行。
Android框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牢牢掌握控制权,要求开发者必须在我给你的接口中装填代码,我框架内容千变万化你都不用管,你老老实实在我给你的接口填代码就行了,整个生命周期都由我框架来掌控。试想,如果不通过这种模式,不是给App开发者提供接口,而是直接的函数调用,那框架就要受制于App开发者,这个函数用的人越多,函数改动的成本就越高。框架就被迫不能改变,慢慢也就死了。而通过EIT模型,提供给开发者的只是一个接口,框架对App开发者就是透明的,你只需要在接口中做事就行了,这样就更规范和灵活。关于什么时候new Activity的对象是由framework框架来控制的。Manifest文件里把Activity注册上,是因为framework框架要new Activity的时候知道去哪找这个子类。而且这个对象有什么初始值,比如响应什么样的intent。这样App的启动也就好理解了,点击桌面图标,由frameWork框架捕获这个事件,去找这个图标对应的App的Manifest里面找到要启动的第一个Activity,就是那个在Manifest里注明是main和luncher的。然后由framework框架new出这个myActivity对象。自然也就new出了基类Activity对象,然后framework框架调用Activity的onCreate(),实际对象是myActivity,执行的也就是myActivity的onCreate()。这时候App就启动了。
由此可见,任何控制类程序都有一个入口,安卓应用程序同样也是。
Android framework包含三个小伙伴:服务端、客户端、linux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