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一座拥有932年历史的古建国宝,“中国最长(多跨)木拱廊桥”,万安桥失火,冲天大火,将桥烧得只剩骨架。这座桥的损毁,令众多古建学者、桥梁专家痛惜:因为,从很多维度看,万安桥都堪称“中国第一廊桥”。
福建屏南万安桥,2022年8月6日焚毁。 上图一摄影:吴卫平,上图二:中新网
无论建造时间、桥梁跨度、木拱结构、选址设计,这座隐藏在深山村庄的古桥都堪称“中国廊桥的百科全书”。
作家鲁晓敏,以及摄影师吴卫平、冯木波,数次前往福建屏南,对50多座廊桥进行田野调查。万安桥的每一根梁柱,每一块砖瓦,都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北京摄影师吴卫平,探索拍摄中国廊桥30多年;
福建摄影师冯木波,专注拍摄福建人文专题30多年;
浙江作家鲁晓敏,专注探索乡村古建筑20多年。
这组万安桥的系列图文,是首次作为专题发表。
福建省屏南县的万安桥,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长98.2米,宽4.7米,是中国最长的多孔木拱廊桥。
摄影:吴卫平
撰文:鲁晓敏摄影:吴卫平 冯木波 责编:霍思
6年前的5月1日,我一个人来到福建省屏南县长桥村,在万安桥上逗留了一个下午。绕着那些廊柱,我来回踱步,折返数十次,舍不得离去。只是没想到,这成了我跟它的最后留念。
万安桥有廊屋37间,屋内排列有152根杉木立柱,拱架有两百七八十根。 摄影:吴卫平
捐资造桥
万安桥长达近百米,长长的身躯从龙江河上跨越,远望如龙,因此又被当地乡民称作“长桥”,长桥村的名字,也是因为桥而得名。木拱结构之下,立着5座桥墩,用块石严丝合缝地砌筑而成。
万安桥的桥墩,跟木拱严丝合缝地嵌在一起,组成了优美的几何图形。 摄影:吴卫平
正中的桥墩上,嵌着一块石碑,虽然历经水流侵蚀和风吹雨打,但碑文至今清晰可辨:
“弟子江稹舍钱一十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祐五年庚午九月谨题。”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桥梁的年代,是北宋元祐五年,也就是公元1090年,跟《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属于同一时期。
桥墩石头上的碑刻,记录了这座桥的建造年代和来源。 摄影:鲁晓敏
屏南县众多的廊桥当中,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最为知名,这些桥都始建于宋代,说明当时屏南桥梁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只有万安桥幸存有宋代的碑刻及桥墩,成为屏南最为古老的廊桥之一。
大多数木拱廊桥,分布在浙江、福建两省交界的山区。图中标注了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的位置。
制图:孙长泉
短短的54个字,还告知我们一个事实:桥梁是由一个叫江稹的人捐建。他是一个孝子,此次捐资建桥有三个目的:一则为过世的父母的还愿,了却父母在世时的心愿;二则,建桥修路自古便是积德的事情,以此为家人祈福;三则,他是一个笃信佛教的弟子,廊桥起着沟通此岸与彼岸的功能,与佛教中“普渡众生”的教义有相通之处。作为佛门弟子,他心甘情愿地捐款,为保障乡人的安全出行献上无量功德。
为了建设这座桥,江稹投资了一大笔钱。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由此可知,宋代一石大米为59.2公斤。有专业人士经过复杂换算得出,宋代一贯钱相当于465元人民币。以此作为依据,江稹捐出现金大约6045元人民币。同时,他还捐34石大米,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3元计算,宋代1石大米59.2公斤约180元人民币,34石大米约合人民币6120元。两项相加约1.2万元。
廊桥,常常处于交通枢纽,也常常成为交易市场。
摄影:冯木波
以今日物价,1.2万元恐怕连造一座桥墩都不够。况且,一个普通的石匠一天工资都要二三百,两个石匠10天差不多要就要花费5千元,这还不包括开采石料、运输、建筑材料等费用。换数归换数,实际上,江稹的付出远远不止今天的一万多块钱。
我们再看一看,万安桥的原料损耗。
万安桥长达98.2米,宽4.7米,共有5墩6孔,最大跨度15.3 米,最小跨度10.6米。桥上廊屋有37开间,双坡单檐悬山顶,屋内排列有152根杉木立柱,拱架用量更是达到了两百七八十根,加上横梁、檩条、桥板、桥凳、护栏等构件,万安桥消耗了不计其数的木料。
走到桥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木拱的结构。 摄影:冯木波
世代维护
实际上,今天的万安桥并不是宋代原貌。
从北宋年间建成到今天,它实际上已经重修、重建多次,清代至民国有记载的就有4次,分别在清顺治五年(1648)、清乾隆七年(1742)、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其中,民国时期,这座桥就遭遇了一次大火焚毁。那一次维修,一个建桥师傅不慎从十几米高的廊屋上跌落水中,居然安然无事,乡人大为惊异,便将长桥改名为万安桥。1952年,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1954年,县人民政府出资重建。
在一场场滔天的洪水中,木结构应该都遭到了损毁,但记载江稹功德的桥墩却平安地保留了下来。此后,每一次重建和重修都要花费一笔巨资,正是有千千万万个“江稹”的慷慨捐助,才得以让这座中国最长的多跨木拱廊桥留存至今。
万安桥头,像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
摄影:冯木波
建造之谜
且不说独特的审美,悠久的历史,单单是说它的营造技术,就足以让万安桥在桥梁建筑,乃至整个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雾气笼罩下,万安桥下如梦如幻 。 摄影:吴卫平
其一,它是廊桥构造之王。
廊桥有很多种,大致可分木平梁廊桥、伸臂式廊桥、石拱廊桥、木拱廊桥等样式,其中科技含量最高、建筑难度最大的是木拱廊桥,而万安桥则是木拱廊桥中的最复杂形式——多跨式木拱廊桥。而且,在现存的古桥中,万安桥是最长的一座,长达98.2米。
其二,它浓缩了桥梁技术进化史。
前面说过廊桥大体分为四种,木平梁廊桥等级最低,伸臂式廊桥的技术向前迈开一大步,木拱廊桥则是木构廊桥在古代科技水平中的巅峰之作。我们来看看万安桥的结构,宋代初建之时为木平梁和伸臂式结合,民国之前的万安桥是典型的伸臂式,1932年万安桥重修,当地著名的建桥师傅黄金书,将桥改为木拱结构。由此,我们在一桥上就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廊桥的演进过程。
浙闽木拱桥的技术难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其独特的“编织拱”结构,需要巧妙的设计与准确的计算;二是浙闽山区高山深涧的地理环境对施工技巧的要求。(插图:刘妍 任超)
其三,一个“反常”的创造。
一座古代木构桥梁,跨越百米溪流,对水文条件要求苛刻。首先,桥墩很难避开激流,承受的冲击力非常大。为了应对,一般桥梁建设桥墩会采取两种措施:要么把桥梁做成弧形,要么调整桥墩的间距。这些扬长避短的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开雨季时狂暴的洪峰,达到保护桥墩的目的。
但是,万安桥的设计有些反常:桥身笔直,长达98.2米,宽4.7米,共有5墩6孔,最大跨度15.3 米,最小跨度10.6米,桥墩间距差别不太大。这种设计在宽阔水面上显然有悖常理,相当于把弱点和盘托出。
万安桥的河床,隐藏着坚硬的岩石。 摄影:吴卫平
钻到桥下,才能发现谜底:原来,900多年前,工匠巧妙地利用了地基,将桥墩建在一片横贯江面的岩石上,岩石远比泥沙河床更抗冲击,这也是桥上的木构建筑一次次被毁,而桥墩近千年不垮的原因。
水火为敌
整个屏南县,现在还存有50多座从宋代到民国的廊桥。其中有一座“金造桥”,桥头有清朝嘉庆年间的“禁火碑”,明确禁止桥内放置易燃物、禁止火炭坠落桥内、禁止乞丐起火烹食成群歇宿。不难看中,这是先民从血的教训中得出的经验,从而有了强烈的防火意识。
福建屏南万安桥,2022年8月6日焚毁。 上图一摄影:吴卫平,上图二:中新网
重庆黔江濯江桥,2013年焚毁,后复建。 上图一摄影:吴卫平;上图二:网易新闻
福建永春通仙桥,2016年冲毁,后重建。 上图一摄影:吴卫平;上图二:福建新闻频道截图
可惜的是,依然有众多廊桥毁于火灾,万安桥的灾难更是近在眼前。凝视着火光中的废墟,想起两百年前的禁火碑文,曾多次探访这座桥的摄影师吴卫平,在两千公里外的北京,连连叹息,这是他探访过的廊桥中,第十座罹难的廊桥。
江西婺源彩虹桥,2020年冲毁,后复建。 上图一摄影:吴卫平;上图二:婺源旅游发布
他知道,纵然可以再次重建,自己镜头下的那座桥,也没法重现昔日风采了。
幸好,那座带有碑文的桥墩还屹立在河床上,可以继续向后人诉说古桥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 就点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