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香港十大融资高手(香港融资公司名单)

时间:2024-07-06

梁锦松的职业生涯

1974年起在花旗银行任职,长达23年,历任亚太区之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及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并在香港、纽约、新加坡及马尼拉等地工作。1996年进入美国大通银行工作,2000年,该银行与J.P.Morgan合并,改称摩根大通,梁锦松为该公司的亚太区主席。

1997年至2001年间,担任香港 *** 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

2001年5月2日,出任香港财政司司长。他以3年合约制受聘为财政司司长,属弃商从政,接掌财政司司长一职后,梁锦松所收取的首长级第九级(D9)的薪酬,年薪约245万元,较现有的薪金相差近2000万元,减少了近九成。对此,梁锦松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大家都知道 *** 高层同商界高层的薪酬相差甚远,但一个人用钱有限。我相信一句话,赚的钱不是你的,用的钱才是你的,一个人用钱不需要好多。”

2003年7月16日晚上,梁锦松以个人理由辞去财政司司长一职,当晚发表辞职声明:“我相信现时是我离开的好时机,理由有三:之一,《拨款条例草案》及财政预算案内主要的收入建议已获立法会通过;第二,非典型肺炎已受控制,重建经济活力措施已开始落实,而最受影响行业的复苏比预期强劲;第三,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方面,我们已踏出成功一步。我很高兴有机会为香港市民服务。期间,无论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我都问心无愧。能够成为行政长官领导班子中主要官员的一份子,我深感荣幸。我衷心祝愿行政长官在管治香港和实现本港经济转型方面,创出佳绩。”

辞职后,梁于2007年加入黑石集团(The Blackstone Group),成为大中华区主席。

2014年2月,加入南丰集团,出任新设立的行政总裁。 梁锦松性格直率,与与他同时上任的 *** 偶然会出现“火星撞地球”的情况,但“大家只是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

他说:“我与 *** 合作了6年,有时我们都好火爆,各持己见,但如果两人的看法相同,大家会‘揽头揽颈’(非常亲密)。”

他直言自己没当特首的野心,甚至想过到他50多岁不再当财政司司长时,可以去教书、加入一些董事会,甚至与朋友组织一间收费但不牟利的顾问公司,协助一些发展中的亚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他说:“不赚钱,就可以海阔天空。”

他出身清贫,但从几乎留级的边缘成为高考状元;他疯狂地崇拜 *** ,曾经到井冈山考察过;他是香港银行界华人之一人,曾经因为香港而拒绝出任世界更大银行之一的第二把手;他放弃了2500万元的天价年薪,接任年薪仅为240万元的香港财政司司长。他,就是梁锦松,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英杰。梁锦松,一位从小就注定成为华人翘楚的打工皇帝,一位备受尊敬的理财高手,是一位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的财神爷。 出生于1952年的梁锦松的家境清贫,父亲曾做过酒家的服务员,家 *** 有兄弟姐妹共9人,但他就读的英华书院则是大大有名,这里曾经培养过无数的香港华人精英。中学时的梁锦松虽然很聪明,但太贪玩,以至于险些被驱逐出校:他在中五(相当于我们现 在的高二)升学考试时仅得了13分,留级或离校几成定局,好在他的语文课老师陈耀南和校长艾礼士慧眼识珠,力保他升入中六。而他在接下来的一个学年里发愤图强,经常在学校饭堂通宵苦读,一年后以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上香港更高学府---香港大学!

多年以后梁锦松谈起这段经历时依然深有感触,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梁锦松道出了六个字:“懂得输,才会赢”。这也是他的座右铭,正是凭着这股精神,梁锦松在银行界纵横28年,成为香港银行界最成功的华人管理者,几乎成为美国花旗银行(CityBank)的副主席。

在大学期间梁锦松主修经济及统计学(此后他曾于一九八二年和一九九九年完成美国哈佛商学院之管理发展课程及高级管理课程),年纪轻轻的他已经表现出非凡的组织和领袖才能,除了学业成绩优异之外,他还担任港大学生会会长(他的前妻谭淑芬也是港大同届的校友,当时是学生会的干事)。他在港大非常活跃,当年就倡导发起寻根运动,追寻香港和中国的文化血脉。

凭借出众的才华,梁锦松在大学期间还被选中参加由已故香港船王董浩云先生( *** 先生的父亲)创办的“海上学府”,足足一个学期都在邮轮上,随船到世界各地考察,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的锋芒也给当时刚刚认识他的 *** 留下了深刻印象。 毕业后梁锦松加入美国花旗银行香港区分行,成为这家世界最有名的银行聘用的之一批香港本地大学生。但很快他就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加上他特别勤奋和刻苦,在入行两年后就被公司委派到菲律宾接受外汇买卖培训,成为香港之一代精于外汇买卖的高手。胆大心细,判断准确,使他在外汇买卖上无往不利,成为罕见的“常胜将军”,为花旗银行赚得大笔的利润,也从此平步青云,成为花旗银行的重点培养对象。1982年,他被“公派”到美国,完成了哈佛大学管理人员发展课程。

此后,梁锦松还先后被派往纽约、新加坡、马尼拉等地区担任银行管理要职,掌管的业务包括企业、地产及贸易融资、外汇及股票买卖、私人银行业务、项目贷款及基金管理等,对银行的各项业务了如指掌,使他成为金融界不多见的全才和高手。1992年,梁锦松升任花旗银行香港区行长,让无数华人为之骄傲。1996年,花旗银行邀请他前往纽约出任花旗银行总行副主席,但条件是要他移民美国。梁锦松又做出一件令人色变的举动:他断然拒绝了为高官厚禄而离开香港。据估算,他当时的年薪加公司分红已经超过了300万美元 (逾2300万港币),是名副其实的打工皇帝。

梁锦松离开花旗银行引爆了一场人才争夺战,最终他选择了美国大通银行(Chase Manhatten Bank),担任大中华及菲律宾区董事经理,后又晋升为摩根大通银行亚太区主席---无论是在花旗,还是后来的大通银行,梁锦松都是香港银行界更高级的华籍管理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梁锦松对中国内地金融专才的培养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从80年代后期开始,梁锦松负责花旗银行对中国内地的事务。当其他外资银行仍然不太愿意与中资银行合作时,力争重开中国办事处的花旗却眼光超前,为许多中资银行提供信贷额度。而在梁锦松的安排下,花旗银行又为内地筹办了不少财经培训课程,正好给急需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财经部门官员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据说,今天内地很多独当一面的财经官员,都曾经在花旗听过梁锦松本人的授课。 梁锦松不但在银行界成就卓著,他在政界也一帆风顺。他曾任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机场管理局董事及香港期货交易所董事等要职,而真正让他在政界为人所熟悉的是90年代初接任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一做便是8年。现任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大力主张实施语文基准试,取消学能测验,使香港教育制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批评学能测验时的一句“高分低能”的评语一针见血,充分展示了他刚烈率直的个性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难怪2001年5月2日,当梁锦松从非 *** 公务员一跃成为香港特区 *** 的重要领导之一时(这也是香港之一人),在香港引来的不是争议,而是阵阵喝彩声。熟悉梁锦松的银行界高层人士说,梁锦松是接任“财爷”的更佳人选,他熟悉香港的金融市场,有丰富的财经知识和行政管理经验,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整个国家有着深厚感情,而且性格刚强、执著,不轻易为外界意见而改变立场。

香港总商会、中华总商会、美国总商会和英国商会等都对委任梁锦松表示欢迎。香港总商会总裁翁以登称,梁锦松的任命“可保持商界对本港的信心”。他所任职的摩根大通银行更是发表声明,赞扬梁锦松是“一个有才干及成就卓越的银行家,在公司管理上发挥了突出的领导才能,同时深信以梁锦松的办事魄力、诚信及对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忠诚奉献,将更能在新岗位上尽展所长”。而梁锦松公开表示将改善香港低下层人士的适应能力,也使自己受到了香港大多数民众的欢迎。

更重要的是,梁锦松是以实际行动征服了香港民众。在出任香港财政司司长后,他按规定将领取D9职级的年薪,约245万港币,只是他原来年薪的 10%!对此梁锦松有一套妙论:“一个人花的钱是有限的,我相信一句话‘赚的钱不是你的,花的钱才是你的’。一个人花的钱不会很多,所以钱从来不是我的考虑因素。”但更多人明白,这更多的是出于他浓厚的中国结和香港情意结。

2008年年底,梁锦松在《财富》全球论坛上发言时指出:“经过97香港回归和亚洲金融风暴,香港并没有死,仍然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而在第八届APEC财长会议上,他依然强调这一观点。他认为,随着亚洲经济合作的加强和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香港作为亚洲金融和商业中心的优势将愈发突出。他用美国的商业和金融中心纽约的曼哈顿来比喻香港,称香港就是中国的“曼哈顿”。他被《财富》杂志评为2001年度全球财经十大风云人物之一,以表彰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对促进香港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卓越贡献”。

中国股市十大高手排名

中国投资界高手如云,只是他们行事低调,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如葛卫东、王亚伟等。

1、 葛卫东 葛卫东,江湖人称“葛老大”,2000年做期货,数次爆仓,一度轻生。2004年阅读大量巴菲特书籍,使其领悟投资真谛,操盘能力迅速提升,近六年年均收益率120%,华尔街称之“东条英机”。如今坐拥150亿资产,荣登胡润财富榜第216名。

2、 王亚伟 王亚伟,曾经的“公募一哥”,率华夏基金在5年内产出748.90%的总回报,成为业界神话。他为人低调,操作极其犀利,被誉为“中国最牛的基金经理”。然而,由于他操作风格过于果敢,2016年旗下基金表现令人唏嘘,王亚伟掉下神坛,但如今他涅盘重生,携240亿规模基金卷土重来,年化收益超70%,重回巅峰。

3、 傅海棠 傅海棠,农民,养过六年猪,种过棉花、大蒜等。2000年做期货投资,2009年到2010年,18个月从5万炒到1.2亿,是国内期货界的“之一散户”。独创“天道”思想分析市场、把握节奏,不做任何技术分析,有“农民哲学家”的称谓。

4、 蒋菲 蒋菲,史上“最牛散户”,25岁就通过炒股赚到4亿,一夜成名。她背景神秘,为人低调,所以其财富来源颇具争议,然而,从她对白云山的操作手法中,我们能看出她是一个典型的“浙 *** ”短线游资,出手及其果断,资产管理非常严格,交易体系自成一派。

5、 赵丹阳 赵丹阳,人称“私募教父”,1994年出国,从事投资和贸易,1996年回归国内市场。2007年、2014年两度狙击A股,震惊股票圈。他擅长研究基本面,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能做出精准的判断,李大霄曾将他的交易逻辑与巴菲特、索罗斯相提并论

拓展资料:

1、 林广袤 “浓汤野人”林广袤,2010年600万元多棉持仓3万手赚220倍到13亿,2011年1亿元空棉1万手赚7亿,被称为棉花奇人。2012年再入市场,亏损7亿,此后,暂退出期货,在华山修行。

2、 张磊 张磊,一级市场“投资狂魔”,是高瓴资本的创建人,管理的资产规模达300亿美元。他投资过的项目包括腾讯、京东、摩拜、滴滴,崇尚“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的投资哲学,目前,他的基金是亚洲更大、业绩更优秀股权管理基金。

3、 裘国根 裘国根,70亿身家,学院派出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996年开始投资,2001年创办重阳投资,成为掌舵人。无论股票、期货、债券市场,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最擅长投资组合,旗下基金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25%.

4、 曹仁超 曹仁超,内地股民将他奉为"香港股神"。1969年开始投资生涯,用5000港元买股票,40年后拥有42亿元的资产,创造了“40年增值4万倍”的神话。他主张“炒股不炒市”的理念,对行业发展有深入研究,可惜的是2014年患上淋巴癌,于2015年2月去世。

5、 徐翔 徐翔,曾经的“私募一哥”,人称“宁波涨停板敢死队”总舵主,17岁带3万入市炒到40亿,曾经管理数百亿元资产“傲视群雄”。可惜的是,2015年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被抓,一代投资神话就此落幕。

为什么仰融被称为中国“商界狂人”

仰融:商界狂人

一、仰融其人

他是之一个让社会主义国家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的人,也曾是300亿资产的"主人"。然而,过去一年中,他陆续经历了资产清查、职务解除、出走美国……直至被中国辽宁省 *** 刑事批捕。他越洋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 *** 和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资产侵权,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我国地方 *** 首次在国外被起诉的案例。

仰融,原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上海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航天华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理事长……现在他仍然担任所谓华晨系下香港圆通科技董事长以及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2年10月9日,美国纽约交易所,华晨汽车(NYSE.CBA)成为之一家中国国有企业概念股,发行500万股,IPO价格16美元,筹集资金8000万美元,51%控股沈阳金杯客车。这个当时在刘鸿儒(中国之一任 *** 主席)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被一个叫仰融的人操盘成功了,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海外融资之一的案例。

10年来,他又凭借资本运作,成功打造出一个以华晨汽车为主,包括至少4家纽约、香港、上海上市公司及大量非上市公司、资产一度达到300亿人民币被人称之为"华晨迷宫"的华晨系。

一位采访过仰融的记者这样描述他:身材不高、浓眉飞扬、"大背头"永远纹丝不乱的仰融,平时极少把观察他侧面以至背面的机会留给他人。

传媒中,仰融公开的履历总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说起。即便是补写上前面关于仰融的最初身世,在仰融作为企业家的履历中始终有一段空白。最经常看到关于仰融的介绍是这样的:现年49岁的仰融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他领导的华晨在纽约、中国香港和上海三地都拥有上市公司。在去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仰融以70亿元的资产名列第三。

据了解,仰融祖籍安徽,本人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北国镇,兄弟4人。仰融初中毕业后,先是做厨师,后来承包小商店,再后来又到江阴市外贸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去了深圳,几经周折,慢慢走上资本运作之路。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仰融曾对人讲过自己在华晨之前的经历,"……在越南打过仗,1988年受了一次大伤,腿断了,头也打开了,三进手术室,奇迹般地、没有残废地活了下来,这以后便开始既珍惜又藐视生命。"

90年代初,仰融初入道时也很寒酸。他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叫华博财务的公司。当时公司只有借款400万元,员工5、6个,主要业务是为人拆借资金,兼做债券和股票买卖。仰融的之一桶金就是这时积累的。

仰融没说清过自己的来历,更没说清过华晨的出身,他曾说过:"华晨出身不好,在当时的条件下,有些事不得不迷。华晨经历的一些事,不管别人怎样迷惑,到今天我可能也没有权力说清楚。"

也许因为这种扑朔迷离,金杯汽车中甚至传闻,"仰融的名字是假的。仰融,就是崇尚金融的意思"。传闻毕竟是传闻。仰融的一位儿时伙伴说:"仰融从小就姓仰,只是以前的名字是叫仰勇,什么时候改的名儿也说不好。仰融从小人很聪明,但不安分。"

商海十年,仰融成功了。他一手缔造了一个资产规模达200亿元、旗下掌控六家上市公司的华晨帝国。央视将其评为2001年经济界的十大风云人物。

纵观仰融的发迹史,遭遇“金杯”是其事业的转折点。而“金杯汽车”始终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华晨帝国就是仰融将金杯汽车反复包装的产物。

------------------------------------------------------

再读仰融

时隔七年,曾经被称为中国“商界狂人”的仰融,带着庞大而惊人的造车计划,似乎又要卷土重来

仰融,这个七年前从上海一家医院神秘消失,不久即现身美国,通过遥控与辽宁省 *** 打起华晨产权官司的风云人物,近几年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时隔七年,曾经被称为中国“商界狂人”的仰融,带着庞大而惊人的造车计划,似乎又要卷土重来。

仰融以“戴罪之身”重出江湖,一出手就编织出一个令人炫目的造车计划,在人们的视野里,再度构筑起一个让人难测的“资本迷宫”。

成在华晨败在华晨

有人是这样描写当年仰融现身江湖的:“在一片混沌未开的天地里,突然横空杀出一个连名字和故乡都十分神秘的武士,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他的武功源自何人,他挥舞着一把叫‘资本’的战刀,所向披靡。”

作为与市场贴身肉搏的“武士”,仰融成名于华晨,也毁誉于华晨。华晨是他构筑事业的基础,也是他把玩资本的迷宫,最终却成为他事业的坟场。

1992年,仰融把华晨的前身、一家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奇迹般带到纽约上市,使之成为中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国有企业。这个当时在中国之一任证监委主席刘鸿儒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被仰融轻易操盘成功。是他,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海外融资之一案;也是他,开启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滔滔大河。 

一时间,仰融名声大振。

之后,仰融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创立了犬牙交错的华晨系。在仰融自己绘制的“华晨体系结构图”上,出现了超过50家关联企业,涉及4家上市公司,分别在内地、香港和纽约等地的证券交易所上市。

采访过仰融的记者曾这样描述他:身材不高、浓眉飞扬、“大背头”永远纹丝不乱,平时极少把观察他的侧面及背面的机会留给他人。正是这位极少将侧面留给他人观察的资本高手,暗地里不停地将华晨的资产捣腾来捣腾去,并使华晨资产在捣腾的过程中不断增值。

人们在破解华晨谜团时,勾画了一幅华晨迷宫的线路图:之一步,仰融旗下在香港注册的华晨控股出资1200万美元,以40%的比例参股成立沈阳金客;第二步,于1992年5月成立“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发起人是中国人民银行教育司、华晨(香港注册的华晨控股)、中国金融学院、华银信托,注册资金210万元,其中华晨出资200万元;第三步,该基金会在百慕大注册成立海外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晨汽车,CBA),将基金会发起人之一华晨控股手中的40%沈阳金客股份注入新公司“华晨汽车”;第四步,将基金会手中21.57%的华晨汽车股权与金杯手中11%的沈阳金客股权进行置换,并再注入华晨汽车。这样一来,华晨汽车就持有51%的金客股权,达到了海外上市要求——“单一职能的上市公司,对下面的资产必须有51%的控股权”。最后,华晨汽车成功赴美上市。

之后,仰融一人身兼数职——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上海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航天华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理事长。一连串的头衔,将此时的仰融包裹得严严实实,也包装得金光灿烂。当时,无人怀疑他化“腐朽”为神奇的资本运作实力,也无人怀疑他个人财富的迅速堆积。

这是个将钱币从左口袋装进右口袋、然后又从右口袋掏出来装进左口袋的资本游戏,如此周而复始,像变戏法一样,不经意间,真正的企业资产就落入仰融构筑华晨系。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世华晨像一个迷宫,更像一团乱麻。作为迷宫的总设计师,仰融绝少谈及产权问题,但他对华晨的资产早就垂涎三尺。

2001年国庆节,在一次学习会上,谈到华晨的身世,仰融颇有感慨地说:“华晨的出身不好。什么叫出身不好?当时很多事都说不清楚。直到今天,我有些事是否就有权利讲清,也不一定。”

口将言而嗫嚅,但仰融还是憋不住放出豪言:“原始股本上,国家没有给一分钱,基金会没有给一分钱,任何部门也没有给我一分钱,任何时候也没有国家给我一分钱的凭据。”

仰融此语,似乎要与地方 *** 摊牌——华晨是属于他个人的。当年,《福布斯》对中国富豪榜进行排名,仰融位列第三,就是将华晨资产算在他的名下。

让华晨资产“仰融化”,这是仰融的如意算盘。至于辽宁省 *** ,对此事则显得很有城府:华晨上缴的税收并不少,还安置了大量当地劳动力。再说华晨的厂房竖在辽宁,仰融带不走半片瓦。于是,双方暂时相安无事。

2002年,一个旨在提升华晨系“中华”发动机水平的罗孚项目,让仰融“私吞”华晨的野心得以放大并暴露。仰融借与英国罗孚公司合作之机,掏空华晨资金,将项目落户宁波,并觊觎宁波跨海大桥,欲投资并从中受益。

此时,“慕马”案发,沈阳官场发生大地震,在辽宁省和沈阳市 *** 看来,仰融这次是想“趁乱溜走”。自金杯被救活之后,辽宁省就一直将汽车产业作为全省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底特律”之梦更是在当地 *** 官员的心头萦绕,他们自然希望仰融把华晨所有的资产和项目都放到沈阳。

在过去的十年里,地方 *** 与华晨一直在度“蜜月”,双方相敬如宾。可是,在“慕马”案发的动荡之际,仰融突然掉头南下,这在东北官员看来,无异于吃里爬外的背叛行为。

2002年10月18日,辽宁省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为名批准逮捕仰融。但是,佯装在上海住院的仰融已携妻出走,金蝉脱壳,逃往美国。

为了避免资产灾难发生,仰融精心设计了一个庞大而云雾缭绕的华晨“资本迷宫”。但他自己,最终也在迷宫中走失了方向。

七年之痒悲情萦绕

公允地做一评价,仰融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创业英雄。但他,最终还是落寞地倒在与体制的对抗中,并远走他乡。仰融给世人留下的,是争议、官司和散落一地的悲情。

不过,在这七年中,仰融巧妙地利用美国法律,保护了自身的安全。他并不像那些携巨款逃逸国外的贪官那样,潜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或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进行他的产权争夺战。

2002年8月20日,“中华”轿车的市场投放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在热烈喜庆、群贤毕至的舞台上,独缺仰融这个主角。他本应出现这次大会上,在闪光灯下,接受人们的簇拥和祝贺。而此时此刻,他却在大洋彼岸独自黯然神伤,喟叹命运不公。仰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十年创下的“帝国”成了为他人硕果,心有不甘,他要讨回“公道”。

这一年10月14日,仰融通过香港华博财务公司以侵占资产和行政侵权为由,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起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和财政部,直接诉讼争议标的高达20亿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涉案金额更大的产权纠纷案。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无私”,他甚至签署委托书,宣布将法律确认应得的华晨资产,全部捐献给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或慈善机构。

同年11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仰融的起诉“无可诉性”,暂不受理。他转而在百慕大起诉华晨中国汽车,在美国联邦哥伦比亚地区法院起诉辽宁省 *** 。最后,均因“不在管辖权内”而告失败。

打官司处处碰壁,仰融退而求其次。但并不是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很闲,倒是忙得不可开交。仰融有个老朋友去美国看他,告诉他说,人家说你背驼了,戴着工人帽,牵着一条狗,在路边喝咖啡。仰融开玩笑说:“这肯定是阶级敌人说的。”

不过,仰融在有空时,去滑雪场滑雪倒是真的,他每年会去两次,一次待上五六天。

仰融在美国重新注册了一家公司,仍旧做汽车,做的是节能和环保的非传统汽车,这家公司可能会在美国和亚洲建两个工厂。仰融还有两个基金会,其中之一叫柏格理基金会,是他2002年到美国以后成立的,主要做慈善教育。2005年,在上汽与南汽争购英国罗孚汽车的白热化阶段,据媒体报道,仰融的身影曾闪现在收购战中。

2008年5月23日,以仰融为董事长的香港公司“远东金源”以400万人民币的全额股权买下吉林一家成立不足一年、尚无任何收益、以采矿为主业的公司吉林晟世,再次将触角伸向中国,伸向他跌倒的地方。

需要提及的是,仰融在产权危机之下能得以“翻牌”,是靠在香港注册的圆通公司的支撑。早在2002年11月22日,仰融通过长途 *** 遥控主持圆通科技(1188. HK)股东大会,一举罢免了包括吴小安、苏强、洪星、何涛、杨茂曾、孙栋等6人的董事职务。

仰融牢牢掌握着圆通科技的实际控制权,声明圆通科技是他的私人资产。在节节败退之下,仰融至少还有一个圆通科技作为根据地为其“撑腰”。

2003年3月28日,由仰融担任主席的圆通控股,在停牌半年后正式复牌。圆通是仰融缔造的“华晨系”中唯一没有被辽宁省 *** 收回的资产。此前,2002年10月4日,该公司曾发布公告称,因辽宁省检察院已正式批捕仰融而暂时停牌。

2008年3月3日,圆通控股易名为“远东金源集团”,而远东金源一度被认为是仰融留在中国的“魔戒”,是其重返国内汽车市场的重要平台。

枭雄再来能否重生

商界奇人仰融,就像一团雾,无人知道他的底牌。现有的资料显示,现年52岁的仰融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仰融祖籍安徽,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北国镇,兄弟4人;仰融初中毕业后,先是做厨师,后来承包小商店,再后来又到江阴市外贸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他去了深圳,几经周折,走上资本运作之路。

仰融说,他在越南打过仗,1988年受了一次大伤,腿断了,头也打开了,三进手术室,奇迹般地没有残疾地活了下来。但无法考证,他这一段辉煌“兵役史”的真伪。

不过,仰融身在海外,却时时关注着祖国的变化,他与在北京和上海的朋友一直保持联系,及时了解着国内发生的一切,也对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进行反思。

时过境迁。在“和谐中国”的大局之下,七年前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政商博弈”中,曾剑拔弩张、怒目而视的两位当事者,如今各自作了退让:曾经越洋起诉辽宁省 *** 和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的仰融,早已主动撤诉;2008年前后,有关方面也对仰融放话:“不影响你的买卖,想做点事情就做吧。”

有了这样的环境,前度刘郎今又来。出走美国七年的仰融,最近再次回到国内媒体的视野,宣布了他一项庞大的重振汽车帝国的规划:计划在美国和国内投资数百亿建立“正道”牌汽车帝国。按照他规划的目标,其汽车帝国要进入全球汽车前三强。

“正道”二字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 *** 在人民 *** 攻占南京后所写七律诗中所用的诗句。仰融对其“正道”品牌给出的解释是:立足节能、环保,才是未来汽车产品的正道。

目前,仰融的团队正与国内至少5家地方 *** 就项目引入、选址等问题进行洽谈。据悉,已有两个地方 *** 的官员赴美国与仰融深度接触,辽宁也是选择之一。

亦如当年构建华晨系,仰融此次出山气魄惊人,霸气依旧:“在中国,一期计划投入400亿~450亿元,打造300万台发动机和100万辆整车基地。2012年首款车型上市。”6月23日,通过越洋 *** ,身在美国的仰融在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豪情万丈地透露了他的一揽子 “宏大”计划。

对比国内几个大汽车集团,仰融提出的计划,其产能相当于5个一汽集团。加之其在美国的计划,总体规模已进入全球前5名。

当前,中国 *** 正在实施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仰融的计划与此不谋而合,也正当其时。

仰融的汽车项目,在美国就需要45亿美元,在中国还额外需要400亿~450亿人民币,总计超过100亿美元。作为融资高手的仰融,利用美国 *** 的EB-5投资移民政策,要在美国建立投资移民中心,以每人更低投资约50万美元可获得美国绿卡的方式,在中、俄、韩等国吸引投资人。他的这一融资构想虽然遭到各方置疑,但只要能获得美国的相关法律的许可,做起来并非海市蜃楼。

就全球汽车产业走势而言,金融危机已经重创了美国的几大汽车制造商,通用与克莱斯勒相继申请破产保护,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出现历史性巨额亏损,欧洲各大汽车制造商也被迫缩减开支,艰难度日。这一切,给仰融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

美国两大汽车集团的产能萎缩,为仰融提供了市场空间,也为其收罗人才提供了资源。在此情势下,仰融逆势而上,“抄底”全球汽车业,不能不说是一着妙棋。

而且,仰融打着环保的旗号,正中奥巴马新能源政策的下怀。在美国,仰融计划投资100亿美元,达到300万辆产能。据报道,该计划目前已获得美国 *** 批准,并无偿得到3万亩土地的使用权,以及多项税收减免政策。 

至于仰融的所谓“戴罪之身”,七年前,辽宁省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为名批捕仰融,按照内地法律,至今尚未超过法律追诉期限。不过,“相逢一笑泯恩仇”。平心而论,也许辽宁省 *** 当年就压根儿没有真的想把仰融抓进大牢。

不过,仰融要戴着“镣铐”回内地创业,少不了面对法律层面的尴尬。最近,他与合伙人王晓麟的恩怨浮出水面,两人分道扬镳演绎出一场官司,也不免牵扯他的精力。但仰融对此坦然面对,所言依然是志在必得。

有分析人士指出:重出江湖的仰融如果能成功,那真是一个奇迹。他的成功,将给全球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增加一个新的商业案例。

仰融简介

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2年10月9日,华晨汽车成为之一家中国国有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概念股,发行500万股,IPO价格16美元,筹集资金8000万美元,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海外融资之一例。他凭借资本运作,成功打造出一个以华晨汽车为主,包括至少4家纽约、香港、A股上市公司及大量非上市公司,资产一度达到300亿元人民币的“华晨系”。

2001年度,居《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三位。2002年5月,自称受到“迫害”,出走美国,2002年10月,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 

他是之一个让社会主义国家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的人,也曾是300亿企业资产的“主人”。他越洋起诉辽宁省 *** 和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资产侵权,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我国地方 *** 首次在国外被起诉的案例。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