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紫牛基金怎么做

时间:2024-07-06
今天给各位分享紫牛基金怎么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紫牛基金股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

【区块链社交平台系列】1-ONO

*本文Pressone签名: ;h=92d3c5c2a7e5d1e2bd9093cb0f3b17e7de5fa2339e7d1aec0619eb28e1500ae2a=5ccf0f93963ddb8eac94a6221cb8d1c4591c329ff=P1v=2

ONO对自己的定义是全球更大的自由、价值平等、去中心化的社交 *** ,可见其野心。

为什么要做去中心化的社交 *** ?因为平台的剥削和用户贡献的价值被剥削而不自知。想知道更详细的内容,看下去。

我通读了一遍ONO的白皮书,白皮书相比其他做链的项目白皮书容易理解的多,因为这是社交平台,是最接近普通大众的项目,虽说接近大众但是不代表这是件易事,反而要做好很难。因为你要考虑的不只是解决技术问题,而是通过技术解决现有的实际问题。白皮书传送门:

引用一下白皮书中ONO的简介:

详细的可以直接看白皮书。白皮书中有举例,我不仅看懂了白皮书,还能从白皮书中学到新知识,非常棒。

使用体验很好,很有特点,界面体现了其开发团队的强劲实力,由白皮书中所说,还有很多功能没有出现,非常期待,自己作为初期体验用户也非常的开心!区块链带给我太多惊喜了!

要成为ONO的用户,目前还需要基调合伙人的邀请码,通过加入ONO的微信群,telegram群都有机会得到邀请码。我参与了申请基调合伙人,目前还没有收到官方的回复,所以暂时没有邀请码提供。在文章末尾有ONO的官网地址,可以到官网寻找ONO的官方群组。

我只说我印象深刻的人,既不代表其他团队成员不优秀,也不代表印象深刻就一定很厉害。其他的团队成员,可以在白皮书中看到。

创始人兼CEO兼首席生态师 徐可

在准备写这里的时候,我又去专门了解了下她。是一个经历了悲伤、痛苦的人,我很敬佩她!一个人真正地走出了阴暗的时候,就会成长很多。

经济生态设计师 Torres Zhang

英国肯特大学(UKC)数学系硕士研究生,连续跳级生,20 岁以全 A 成绩硕士毕业。从事金融数学方向研究,曾独立设计过若干二级市场交易策略模型,例如“货币期货交易策略模型”、“以太币量化交易策略”、“Time SeriesMomentum 动量交易策略”等。

生态设计师 郑书豪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姚班),陕西省高考状元。《最强大脑第五季》30强,第二集冠军。

期待下。

紫牛基金,松禾资本,华创资本,硬币资本

Beechat,Mixin,EOS,Telegram,高德地图

腾讯,36氪,钛媒体,金色财经,一点财经

ONO是一个有活力,有想法的团队!相信ONO能在几年后有很好的发展,能够实现ONO对自己的定义。

ONO官网:

因乌龙离开央视的张泉灵,如今又因什么引起争议?

央视有很多主持都受到大家的欢迎和爱戴,尤其是很多女''名嘴'',不仅主持功底深厚,业务能力强悍,更是各个都很漂亮端庄,各有各的风范。而张泉灵这位女主持,虽然名气不及总是登上春晚大舞台的那几位,但她的优秀也给观众们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印象。1973年,张泉灵出生在上海,后考入北京大学,因为在校时的优异表现,还有着''北大才女''的美名。

2000年,成为了新版《东方时空》的总主持人,同时担任了《人物周刊》、《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等栏目的主持人。但在事业蒸蒸日上时,2015年年初,在央视工作了快20个年头的张泉灵突然开始天天咳血。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不排除肺癌的可能,这个检查结果给了她很大的打击。从那以后,她开始思考未来的人生路该怎样走。但好在经过一番检查,排除了这个可能。虽然身体没什么大碍,但这个过程中张泉灵也做好了一个决定,就是在42岁时辞职央视,自己创业。

辞职后,带着央视的光环,几年时间成长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拥有几十家企业的股份。其实很多人认为张泉灵的出走是因为乌龙病情,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在她的某次演讲中,也说到了她离开央视打的是什么''算盘''。对于像她这样成名很早的媒体人来说,42岁的年纪,有才识有梦想,有自己的欲望。在央视这个平台,她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社会财富,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的是精神的富足。

这也不禁让我们想起那个多灾多难的2008年,汶川发生了特大级地震。

作为央视记者的张泉灵,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之一时间就赶往了灾区进行报道并泪洒当场。

这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央视主持张泉灵。当初因为一次“乌龙事件”离开央视的张泉灵现在过得怎么样呢?这一切,还要从她的人生经历开始说起。

从小聪慧,北大才女

,张泉灵出生在上海。虽然张泉灵家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但是父母十分重视她的教育。

相对于别的父母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张泉灵的父母从小就对她实施的是鼓励教育,像朋友一样和她相处。正是因为父母这样的教育,所以小时候的张泉灵就很有自己的主见,自己想去做的一定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做到。小时候的张泉灵就十分聪明,再加上自己在学习上十分刻苦努力,所以最后她考上了北京大学,攻读德语语言。

虽然学的并不是热门的专业,但是张泉灵在大学期间还是丝毫不敢懈怠。

关于紫牛基金怎么做和紫牛基金股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每天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世界很大,有很多事要做,但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完成最重要的事,就像推倒之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剩下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虽然每个骨牌很小,但每个骨牌能推动比它大一倍的骨牌。一旦传递下去,只要碰一个小骨牌,整个多米诺骨牌都会被推动。

你撬动这个世界,只需要一张很小的骨牌。这是整本书的理论基础。

图1 - 多米诺骨牌几何级增长示意图

很多事情的改变,都是一件一件去完成的。这些大道理,大家听过很多,只不过我们喜欢一个词,叫“但是”。我觉得没有“但是”,找到那个关键点去撬动,就跟“给你一个支点撬动地球”一样。

关键在于: 怎么才能找到那个支点?那件最重要的事到底是什么?

1、80%的结果,得益于20%的付出

这里有一幅图。付出20%,却收获了80%的回报。这幅图的重点在于分配不公。实际上,80/20的比例会有调整,有时候,它可能是90/20,有时候是70/10,又或者65/5。总之,都不重要。

图2 - 80/20法则,80%的结果得益于20%的付出

重要的是,你的每一分钟付出,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如果相同,就解释不了白手起家这件事。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大家同样揣着几百块来北京,都在辛苦努力,最后却走向了不一样的生活轨道。

对于我们来说—— 最难的事情不是你付出,最难的事情是找出那20%,然后主动去付出,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2、砍掉90%“可以做但不应该做”的事情

再看这幅图。我们会把很多“可以做”,“应该做”的事情都列出来。

图3 - 将你的待办事项清单重新排序,

它就变成了成功清单

生活当中穿插着很多摆在你面前的事,以及非常值得去做的事。你只要花几分钟认真思考一下,就与你瞎忙着处理一些事情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就个人而言,思考的核心在于: 当你的时间成本一样的情况,你怎么去反思自己做错的事情?怎么在这个方面跟自己较劲,怎么把你做的所有的事情,砍掉一半你认为都不重要的?最极致的,就是砍掉90%“可以做但不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就是化繁为简。 把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做到了。这个思维模式非常关键,非常重要。

3、简化,简化,再简化!

再看这幅图。你要把80/20原则不断贯彻,就是从所有迹象中找出你的20%,然后再从这20%里找出20%。 找出关键中的关键,直到找出那件最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模式。

图4 - 无论待办事项有多少,

你都可以将其精减至一项,别半途而废

你要不停这么去想。

在你面前,刚开始,所有事情都是一样的。核心就是两点: 缩减和极致。就是不断简化,简化,再简化。大力奉行简化原则。

我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一个人跟我讲很多件事的时候,我都不用听,你先告诉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有一次,一个美国同事约我在咖啡厅汇报工作,他拿了很厚一堆的PPT,我连翻的兴趣都没有。我本能知道,没有一个人有能力把一个蜘蛛网似的东西搞清楚,那是不可能的。

我培养的思维模式就是,看到东西本能会问,简单一些是什么,再简单一些是什么。不断逼问自己。

4、想法好,收获就好;想法差,收获就差

想法有多重要?同样的行动,想法好,你的收获就大;想法差,你的收获就小。

图5 - 想法指导行动,行动决定收获

以前,我们不断进行各种论证,还不如这幅图来的简洁。 同样的行动,一样的行动时间,一样的努力,你的想法好了, 斜率 就高,想法差了,斜率就低。

辛苦不值得被炫耀。的确是这样。如果你的想法不好,就只能这样了。那有没有负面的结果?我相信一定有。

比如,每天很努力,最后一无所获的人,就会陷入一种状态: 我这么努力, 社会 特别不公平,旁边人很差。

这个问题再细化一下,其实就是做什么,怎么做,跟谁做。简化出来,就是这么几件事。当你把这个想法理顺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收获就会比别人好。

5、关键问题,就是大局和焦点的结合

当我看到这幅图的时候,心想,不就是我说的战略三部曲吗?大局就是预测,看大方向。焦点就是破局点,找那个关键点。只做这件事,就是All in。

图6 - 关键问题是大局和当前焦点的结合

我想,路径基本都一样,只是大家表述方式不同。关键问题就是大局和当前焦点的结合。

大局是什么?大局就是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流量红利结束,人口红利结束,移动互联网红利结束。焦点是什么?焦点就是广度做完,做深度。

回顾紫牛基金成立,我当时的预见都发生了。我邀请泉灵姐姐加入,核心不是因为人家有名,而是当时我就意识到: 纯粹互联网的竞争结束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开始了,一定要找两个行业之间的结合点。

紫牛最挣钱的一笔投资就是年糕妈妈。这个项目结合了互联网和传统母婴市场。当时的判断,就是看到了罗辑思维的成长,看到了内容转电商这个大规律的出现。所以,之一步,泉灵去找了一遍公众号,最后投了年糕妈妈。去年三月份,还只是一个人写公众号,今年双11,交易额就破8000万了。

所以,大局和焦点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一种思考模式。

我有一个词叫迎刃而解,你能找到那个“刃”吗?找到这个关键的“刃”之后,其他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

6、提出好问题,才能找到好答案

提出好问题,是非常难的。 从这个图,你可以了解一个好问题的重要性。

图7 - 一个好问题的四种构成

我们通常思考一个问题,总是想如何能做好?如何才能在今年做好?如何能做到10%的增长,然后再想,为什么不能做20%?能不能再做到50%?

这样的思考,要么问题不够大,要么不够具体。一定要想到一个大而具体的目标。想法不够大,不行。

最近,我碰到一个技术很牛的创业者,我说,你不懂产品,他说,我活下去就行。我告诉他:技术一定会贬值。技术贬值不是因为你不钻研技术,而是你掌握的技术不变成独门利器。

我想说的核心是,活下去,这个目标太小。如果你找不到那个腾挪点,你永远都在苦战。因为你刚做完这个,发现又被冲击了。那,原有业务要不要维护?如果不维护,钱从哪儿来?然后,你抽两个人去找新机会。等于你拿20%的精力去侦察。那大公司呢?它也拿出20%的精力,你怎么办?

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本质。就是大而具体。一定要大,而且具体。

7、更高效的人的一天,只做最重要的事

我们每天都觉得,要做最重要的事情,但花在上面的时间,实在太少了。我觉得一天做到,也不容易。哪怕做到一周。

图8 - 最重要的一件事,让一天变得有意义

比如,每周拷问自己一次?每周花一天时间,去做这样的深度思考?每周集中做好一件事?一周只解决一个问题?

只有下定决心“专注于最重要的那件事”,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推倒最重要的多米诺骨牌,直到养成习惯: 只做一件事。

最后,我再推荐一下这本书,大家慢慢看。也许很忙,但一定不要认为,这不就是鱼片加米饭吗,怎么还有寿司之神?

然而,鱼片加米饭,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口感和一种新的食物品类。

狠人张泉灵:北大学霸,央视记者,还报道阿富汗战争、非典、地震

说到央视,那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能在央视工作的人,都是让人敬佩的学霸。

何况,央视还是一个让人自带光环的地方。

撒贝宁、朱军等知名主持人都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其国民度不输给任何影视明星。

而且,站在央视的舞台,不仅能纵览国内事,还能和国际接轨,得到更多的锻炼。

不过,也有很多主持人放弃这份优渥的工作,辞职另谋生路,或者下海经商。

比如,前有马东、何炅和杨澜,后有赵普、郎永淳、刘建宏、张泉灵等。

其中,张泉灵在42岁时,才离职央视;如今47岁的她,仍在创业之路上奋勇前进,参与了不少项目投资,成为紫牛基金的合伙创始人,兼任少年得到董事长。

张泉灵的经历不得不让人感叹,年龄不是问题,凡事皆有可能,从头再来什么时候都不晚。

而她身上的四个优点,也很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

张泉灵的之一个优点,有灵气。

1973年6月,张泉灵出生于上海一个平凡人家。家人希望她像泉水一样清澈、灵动,“泉灵”二字由此而来。

长大后的张泉灵,人如其名。

其实,张泉灵小时候安静胆小,更不要说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了。

老师发现她的这个特点后,有意锻炼她的胆量,时常让她起来回答问题,或者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或者演讲。

一来二去,张泉灵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变得大胆自信起来,不仅一改往日沉静不语的性子,反而变成了一个“话痨”,为她将来走上主持人之路,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要将老师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想,关键是因为,老师偶尔一个不起眼的决定,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张泉灵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本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而还有一对开明的父母。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父母从不曾给她额外的压力,很多事情让她自己决定,还时常以朋友的身份与她谈心交流,这也造就了她独立自主且自律的性格。

一个自律且生长在爱的环境中的孩子,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何况,她悟性极好,上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妥妥地一名学霸,别人家的孩子。

高考时,毫无意外,考上了她心仪的大学:北京大学,主攻德语语言文学。

因为专业冷门,到了大学,张泉灵并没有放松自己,不仅专业课成绩优异,其他选修课程也成绩斐然,一时间,被同学称为“北大才女”。

同时,她的业余生活也多姿多彩。

她参演了由北大拍摄的电视剧《阳光路》,与师弟撒贝宁演一对恋人。

北大与央视合作拍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因为主持人待定,她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央视演播厅。

这一次主持经历不仅让她影响深刻,还为她未来的职业之路埋下伏笔。

不得不承认,有的人确实天资聪颖,灵气逼人。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做到一点就透、举一反三,学习效率比别人高很多。

而张泉灵就是这样的人。

张泉灵的第二个优点,对工作恪尽职守。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一家国有煤矿企业,每天想的是挖了多少煤、怎么卖煤。

但是,这不是她想要的工作。

1997年,央视对外 *** ,张泉灵想起大学时期的主持人经历,前去应聘,凭借大学专业是外语以及健谈的性格,她成功考入央视国际部。

因为是“半路出家”,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适应这份工作,只要有合适的新闻需要采访,她都会主动请缨。

而这个习惯,一直贯穿了她今后大半个主持人生涯。

付出就有回报。

2000年,央视整改,启用她担任新版《东方时空》的总主持人,开启她长达15年的主持人生涯。

她曾深入阿富汗战区,几近失联。在险恶的环境中,做了她一辈子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和 *** 战士一起吃饭;

坐在坦克上通过阿富汗北部山区军事要塞;

在门都关不严的大车店澡堂里用一桶水洗澡;

与两个男人一同睡在阿富汗乡村车店房间里,一夜无梦。

从阿富汗回来后,她申请进入节目组预备前往的罗布泊无人区。

罗布泊是亚洲极旱地区,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在大沙漠里,她几度出现幻觉,甚至阴阳相隔。

而这一切都没能打倒她。

非典时,她在抗击疫情之一前线为国人报道。

2008年,为了报道奥运火炬在珠峰传递,她在珠峰整整呆了一个月。

当报道结束,得知汶川地震后,想到全国人民都想知道灾区的具体情况,来不及缓解高原反应,从珠峰下来回到 *** 后,她挤上了震后 *** 飞往成都的之一班飞机。

虽然在余震中报道,她自己也几次受到生命威胁,可看到满目疮痍,她的情绪几度崩溃,只能含着泪水用哽咽的声音为国人报道。

这饱含同理心的报道深入人心,她的知名度随之打开。

能在战场、无人区、疫区、地震灾区之一线报道,足见她对工作尽职尽责。

张泉灵的第三个优点:有勇气。

因为张泉灵努力敢拼,渐渐地,她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人物周刊》、《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的节目主持人。

后期,还主持《朝闻天下》之《香港早晨》,《牛年怎么牛》,《行走唐人街之拉美篇》等栏目,甚至还有两档节目以她的名字来命名:《泉灵逛城》和《泉灵看两会》。

与此同时,名誉也随之而来:

2002年,荣获“巾帼”建功标兵;

2008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

2008年,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

2008年,荣获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奖、

2010年,获得第11届长江韬奋奖;

2012年,荣获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

2013年,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可是,这些成果,都是靠长期对身体的压榨换来的。

2015年,她开始不停地咳嗽,后来转成咯血。去医院检查时,医生说不排除有患癌的可能。

检查结果出来后虽然是一场乌龙,却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职业,以及如今的时代环境。

在思考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已经跟不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从头来过不是否定,是敢放下。最难放下的还不是名利,不是习惯的生活方式,而是思维模式。”

而与世界存在脱节的可能让她恐惧:“世界正在翻页,而如果我不够好奇和好学,我会像一只蚂蚁被压在过去的一页里,似乎看见的还是那样的天和地,那些字。”

她想换一种视角去看世界,认为离开工作了18年,已经如鱼得水、功成名就的央视,重新出发,即便会失败,也不过是另一次开始。

就像当初她抵住压力,不顾世俗眼光嫁给了比自己大18岁的老公,引起轩然 *** ,她却毫不在意一样,这次,她没有听任何人的劝阻,离开了央视。

不得不说,她的所作所为,需要莫大的勇气。

张泉灵的第四个优点:保持好奇心

她曾说自己:我现在唯一拥有的就是好奇心了。

正因为抱有好奇心,2015年从央视辞职后,各种尝试使她的生活多姿多彩起来:

造型百变演话剧;

担任少年得到的董事长;

担任了紫牛基金的合伙人;

上综艺节目奇葩说当导师;

在网上推广自己的作文课;

成为少儿教育品牌“编程猫”的代言人。

在社交平台上晒自己的生活、与网友互动:

有网友看了她爬树摘水果的照片开玩笑:“还我那个端庄的张老师”时,她幽默回答:“该端庄优雅时端庄优雅着,该神经时神经着。”

晒与儿子的合照:

而每一次与人流会时,她总是金句频频,又智慧满满:

登山是一件行百里半九十的事情,你不走到后面,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成还是不成。

人一旦完成一次“原来我还能这样”的事情之后,他就长大了。

你不能指望人生有这么多的运气,你真正要反思的是固定思维是否占据了你的大脑,从而真的伤害到你。

历史 的车轮滚滚而来,越来越快。要么躲在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里,要不然就跳上去,看着它滚向何方。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她已经凭借自己的好奇心,走出了自己的固定思维,跳上了 历史 这趟车,与它一同前行。

有人说,她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有才华。凭借才华可以舒适度日了,她却于人到中年之时,走出舒适圈,更加拼命努力。

马东曾经这样评价张泉灵:

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新的征途。

愿你我都能有她一样的勇气,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探索 不息。

—END—

作者:铜豌豆

傅盛《认知三部曲》

《认知三部曲之一:成长就是认知升级》分享了认知迭代的本质,就是捅破那层窗户纸;

《认知三部曲之二:管理本质就是认知管理》分享了一个领导如何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并从信息、时间、人的三个维度,剖析了管理之道;

《认知三部曲之三:战略就是格局+破局》分享了大格局的认知下,升级战略打法,积累势能,寻找新的突破口。

我曾经讲过管理三段论:目标、路径、资源。

找到一个目标,想清楚路径,再投入资源。

但它有一个大前提——有判断力。

没有判断力,搞错了目标,路径切不进去,资源就调不动。

而这种判断力的本质,就是认知。

这个时代,管理不是执行管理,不是组织结构管理,而是你比别人更理解一件事情。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认知管理。

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所谓的高情商,而是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用大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在这个大的认知体系下,管理又可被细化为“信息、时间、人”三个维度:怎样利用“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怎样通过抓关键让“时间”更高效,怎样运用简化管理“人”。

我总结了“一体两翼”和“三个管理维度”,逐步解答以上问题。

1.一体:构建领导者的认知体系

一个优秀的领导,必须在核心点上拥有覆盖队伍的认知体系。一个人的认知要大于一个队伍,大于一群人。这样的领导,才有真正存在的价值。

我跟腾讯总裁刘炽平交流,他说互联 *** 别像一部武侠史,一群人打不过一个武林高手。你堆再多的人,不如来一个武艺出众的人。本质上,就是这个人,在这个点上的认知体系,超越了一个庞大的队伍。

一年半前,我见过百度的人,我跟他们说,「今日头条」就是移动上的搜索。他们不以为然,说百度有「今日头条」不具备的即时搜索,「今日头条」离了很远。一直到去年五月,百度才上了信息流。这就是两家产品在认知上的差距。

领导者在核心点上必须有一个强大的认知体系覆盖所有人,才值得成为一个领导,才得以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够带领整个队伍走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如果认知错了,即使每天鸡飞狗跳,也做不成真正有效的管理。绩效和期望只是配合手段,核心是必须有这样的认知体系。

所谓认知体系,是在脑海里有完整的认知框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脑海要有一些抽象的框架图,比如简单、差异化、跨界、大趋势,还有时代热点等等。脑海里不断要有这样的框架,看到一个点,就拿这个框架去套。

怎么建立这种框架呢?

首先,对市场和产品的深入了解是认知体系的基础。用产品,抓细节,像用户一样思考问题;

其次,真的要去和市场上吃过猪肉的人多聊天。看看别人在干什么,这很重要;

其三,切忌以听报告的方式建立认知。有些领导,派两个实习生做个调查报告,看一眼,得出一个结论,非常要命。本质上是用实习生的认知取代团队认知。

就像Snap CEO说,Snapchat不是聊天工具,而是改变新一代美国年轻人的沟通方式。现在它把chat去掉了,不再简单做熟人关系,而是围绕摄像头建立内容,这就与Facebook非常不一样了。

Snap让Facebook头疼,不是源于钱更多,或队伍更强,而是源于对社交的认知不一样。今天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谁建立正确认知,谁就脱颖而出。

2.两翼:认知管理的两剂良药

大的认知体系构建之后,具体问题是否有具体 *** 论作支撑。

比如,事情太多管不过来怎么办?做了那么多总被老板批怎么办?做得辛苦不出绩效怎么办?

对此,我开了两剂良药:

解药一:学会逆向思考,如果花的时间少一半,事情能否做得更好

记得有段时间,我非常忙,各种会议满天飞,效率很低。

我当时就想,难道当年乔布斯会比我更忙吗?归根到底还是我的管理 *** 不对。于是我不停追问自己,如果我现在让工作时间少一半,能不能做得更好?

当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忙的根源其实就在于自己认为太多事情都很重要。

怎么让管理变得更有效率?本质是减少真正所谓管理的量,增加判断的量。增加帮团队在关键点做决定和梳理目标的量。

核心是转换思维,培养做判断的能力。而不是勤勉工作的能力。勤勉工作只是基础。假设一下,如果只花一半时间,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好?顺着这个方向想,很多事情就会不断要求去划分优先级。

解药二:战略的略是忽略,不敢忽略,本质是分不清优先级

绝大部分人觉得战略的重心是“战”,其实是“忽略”,“忽略”就是能放弃什么。

不敢忽略,本质就是分不清优先级。怎么去建立优先级?

分清优先级的前提是认知清晰。

你脑海里有一个格局,叫大趋势。要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找到最关键的点,牢牢不放。不是最关键的点,学会妥协和让步。

有时候,我们思维会有盲点。原因在于:视野不够宽,反思不够频。

人和人更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格局。

什么是中层?什么是创始人?两者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迷恋具体情况,我在努力工作;一个是高低结合,我既能努力工作,又能不断花时间去反思,去判断,去拿到认知。而且清楚知道,低的目的是高。即我的每一个执行,本质上又在建立我的认知。

3.三个管理维度:信息、时间、人

宏观层面,领导者要构建对行业的认知体系。

那么微观层面,执行操作时,怎样才能做到更聪明的工作?怎样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

我从信息、时间、人三个维度剖析管理 *** 。

先说信息维度。

人的本质就是一个CPU。运算能力再强,没有足够的数据输入也不会有产出。有足够大的信息输入,足够高的反思频度,你才会有足够的信息输出,也才会产生格局,做出正确判断。

搜集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持自身现状,而是为了进一步成长获得新能力,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信息怎么输入?

之一,深入分析对手。花时间加大信息搜集,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二,定期遍访行业。了解对手,否则会失去行业认知;

第三,不断 *** 行业里的人。他们不仅是来工作的,也会带来行业里的认知。

一个领导者的本质就是做正确的决定。

只要你拿到足够的信息,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执行将容易十倍,矛盾也会迎刃而解。有一句话叫“主将无能累死三军”,执行很难的本质,是没有做出正确的决定。

再来说时间维度。

管理上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领导人时间,时间的分配,表明了一个领导者对实际情况的优先级判断。

我们经常自认为一件事情很重要,回头一看,根本没花足够时间,没放足够人力,没放足够资源。时间都去哪儿了?

反问下自己:

时间是如何分配的?构建格局上花了多少时间?信息输入花了多少时间?关键人身上花了多少时间?是不是偶尔想到了,去思考一下,还是变成一种工作习惯?

猎豹最早能杀出来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我们当时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展会,跟各种人聊,建立了对国际App市场的认知。

我作为CEO亲自站台,亲自扛资料,住很远的酒店,转地铁转三次,走路还得十几分钟,听起来都很辛苦。但一有展会,我就会带人去,而且经常是规模性的。看上去花了这么多时间,但实际上建立了认知,找到了简单的切入点。

于是,整个公司的工作都变得简单了,反而为其他事务节约了时间。

时间是最重要的资源。经常有同事问我,你天天管公司,介绍新文章,还玩无人机和王者荣耀,时间怎么用的?

其实很简单。我每天都会想:有哪几个关键的会,关键的人,关键点是什么。

讲完信息和时间,回到人的维度。

一句话:学会通过管一个人达到管一片人的目的。

首先,管理一个人,解决一大片。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状况,搞一堆人,这个要照顾,那个要照顾。团队初创时,可扁平化。但越往后,越成熟的业务,越要找一个堪以重用的人。重用到什么程度?为了这一个人,能把整个团队重构掉。

要简化对人的管理,找到关键人。

在关键人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把足够的认知传递给这个关键人,让他做一群人的决定。切忌多人平行站位的职责不清。多人负责,容易变成每个人都不满意。给一个人足够授权,职责清晰,简化管理,即便没有达到预期,更换人时他也更容易接受。

其次就是简化目标。

不要给一个人多目标,领导更大的职责是帮员工找到一个简单的目标。这就考验领导,能否构建纵深的行业认知体系,找出那个关键目标,帮助团队简化目标,建立一个正确统一的目标认知。团队目标越简单,越明确,越容易达成一致。

现在我做管理,就简化成“定目标”和“找关键人”。目标要简单清晰,人要能挺身而出,超出预期,一战就要解决问题。

好领导,首先是打胜仗。开战之前,就要有七分胜算。这七分胜,就靠认知。打的就是认知之仗。看上去千军万马在打,本质是两个将领脑海里的战争格局。胜负基本已定。

先胜后战,胜算就在认知。

管理如是。

认知三部曲之三:战略就是格局+破局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一家公司CEO该如何做战略》。应该说,上市以来,我花在战略思考的时间不少。伴随猎豹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

我曾经说过战略三部曲是:预测-破局点-All in。

破局的单点,被很多人讨论,但预测这件事给忽略了。然而,预测背后就是格局观,怎么理解?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纯粹靠一个单点爆发,已经很难了。过去十年,甚至二十年,互联网是一片蛮荒之地,需求稀缺,人才也稀缺。只要你投身这个行业,随便找个单点开始深耕。只要你还算努力和坚韧,运气也不太差,就有机会做家不错的公司。

所以,那个时候不需要预测,需要的就是干干干!

于是,我们都觉得自己很牛,以为世界就是这样。我们以为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加班加班再加班,逼疯自己,逼死对手,战争就结束了,却没有意识到——

我们站在互联网这个正确的格局和风口上,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而我们正是那群幸运的猪。

不幸的是,这个世界是不连续的。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今天,互联网已经是一个传统行业。风停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血海竞争,乌压压一片创业大军。

勤奋依然很重要,但聪明的勤奋才是关键。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想清楚,行业里的大风在哪里,并做出预测。

因此,你的脑海里必须有一个对于这个行业越来越清晰的认知格局脑图。哪里已经是过度竞争?哪里刚兴起却没人察觉?三四线城市网民的不同在哪?互联网与哪个行业,以哪种形式的结合会有机会等等。

我们需要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在过去积累的认知红利之上,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制定战略的新打法,去更大的空间,寻找新的破局点和机会。

1.战略认知=格局思考

过去,我讲过一句话,叫“现象即规律”。

现在,我把它解释得更清楚一点,叫“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所有单点都是大趋势下的必然。”

一个现象,它发生的时候,一定有大趋势支撑它。没有孤立的单点,本质都是大趋势下的单点的必然。

以前,我们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不用深入思考就可有所作为。今天,挤进来的人越来越多,思考某个现象为什么突然生机勃勃,它背后反应的规律是什么,怎么利用这个规律帮助自己找到下一个肥沃的土壤,就变得非常关键了。

我曾经一度认为:美国人强调Think Different很有情怀,后来才发现,本质不是情怀,而是为了减少竞争成本。

因为美国创业者们比我们更早进入血海竞争阶段,“勤奋+努力+不要命”已经很难产生质的差别了,才逼迫他们用“更勤奋的思考”来避免高成本的竞争,从而降低失败概率。

创业必须讲究 *** 论,必须讲究不同情形下的不同 *** 。

今天互联网的竞争格局,远远不是十年前的样子。我们必须Think Different,而Think Different的前提,就是要有行业格局认知,看清大趋势,在大趋势下做判断。

所谓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格局认知下,找到破局点,制定路线图,投入资源。如果不去建立这样的认知,公司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2.战略认知的两个误区

之一个误区是:见招拆招,啥热做啥,啥熟悉做啥。

这是懒惰思考,不愿意认知升级的表现。结果就是越做越多,越做越累,越做越委屈。

我拿自己做例子。

一年多前,我跟几个高管反思,猎豹今天是不是做挺多的?我们在过去野蛮生长中,不断强调快速执行,做热点,认为只要做好这个点就会有机会。没有拿整个大趋势,或者叫大格局下的战略,做一个大方向下的可串联的点。

但事实上,整个互联网的竞争加剧比我们想象中来得快。如果每个单点,不是在一个大格局下的累加,以致每个单点都会遇到对手强大的竞争,很难长大。

我们老说战略的懒惰,就这个意思。看到一个机会,扑上去。看到另一个机会,再扑上去。看上去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回头一看,各种方向上布满了各种产品,彼此不能借力,也没办法真正在单点上聚焦。

第二个误区是:做产品的 *** 论依然停留在5年前,认为抓一个简单功能热点就颠覆格局。

我经常在微博上收到各种私信,说他有个点子,要颠覆腾讯,颠覆阿里,问要不要见他?

我基本不回,为什么?

因为我不觉得存在这样的点。如果20年前,想个网址导航,还有可能成为hao123;几个人在屋子里攒出一个聊天App,还有机会是 *** ;逆向一个Dos3.0,写个WPS,一不小心就成为一家上市公司。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

但这个时代真的过去了。

移动互联网的App,不稀缺了,越来越少的App可异军突起了。App呈现越来越强的头部效应。而头部的那些大佬们,已经总结了一整套如何面对单点突破的小对手。尽管你精干灵活,但他们会用生态、用流量、用更强大的研发力量碾压你。

只把一个单点做到极致就能创造奇迹的时代,真的过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归根到底,还是以前互联网不被重视,具备互联网技能和认知的人有限,所以你做了,别人要么看不起,要么做不来。

而今天,“互联网就是金矿”的认知,已经深入人心;互联网相关从业者,浩浩荡荡。这好像一碗好吃的牛肉面,如果利润很高,如果能做出来的人已经一大片,就更不要提那些巨头们了。怎么办?

你必须结合趋势,结合整个战略思考,把所有东西累加进去。

容易打的仗,已经打完了,要花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构建自己的行业格局认知。在看上去繁杂纷扰的信息中,不断深度思考,加大自己的认知优势,然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到不为人知的机会,趁着大家还不够懂,突然发起战役,全力以赴。

这就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构建这样一种格局思考的能力?

3.举个例子:回顾几个破局点

先拿我自己做例子,回顾几个破局点的思考路径:

怎么产生Clean Master这一个点?

我当时觉得,中国互联网APP水平还是不错的。拉了一个技术同事到美国开会,请了一个挺牛的人介绍安卓。

讲完后,我的同事说,这人水平一般。我想,这位同事虽然狂了点,但说得很中肯。而这位牛人,已经是一家60人硅谷创业公司的CTO。我们做了一些动效给他,他还很疑惑怎么做到的。我发现,中美之间并不存在技术代差。

于是,我开始思考,中国App能否走出去?最后我作出了一个大趋势的判断——中国App已经领先全球了,我们已具备这样的基础。

这个判断做出以后,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包括猎豹上市后,该干什么?

当时我的判断是,移动互联网颠覆格局的机会基本过去了,要想找到猎豹十倍增长的机会,必须从未来着手。

所以那时,我跑硅谷,跑以色列,去世界各地看创业团队。在国内搞傅盛战队,办紫牛基金,只投非纯粹互联网的早期创业项目,想知道年轻创业者在干什么,互联网跨界到底怎么发生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尤其深度学习,开始在很多创业方向中都有体现。它把很多过去跨行业的算法统一了起来,并且效果上有了质的飞跃,这让我非常着迷。

而机器人又是个工具,和猎豹过去做的事情不谋而合。它到底长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这就有机会去定义。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去定义机器人的交互是怎样的,人的感受是怎样的?我觉得这个特别吸引我,也符合我的特质。与此同时,能把基于深度学习产生的视觉、听觉技术革命,与机器人产业结合起来,更是今天很少人意识到的巨大机会。

这个行业认知建立以后,执行也就变得简单了。

去年年初,我开始下大力气组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团队。在整个行业暴热,开启人才大战的前夜,我们组建了一支精壮的国际化队伍,还全力以赴研发了产品。很快大家就会看到我们即将发布的AI产品,多少也算领先了业界一步。

回想当初,我说自己要倾家荡产做机器人,很多人还认为我只是蹭个热点,搞个宣传。但把真实情况串起来后,你会发现,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花了足够时间认真思考的。

如同上文所述,这个单点,它不是偶然,而是我整体思路的必然。

所以,一个点不是孤立存在的。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一个大格局?这个大格局是什么?这很重要。

4.回到根本:怎样做战略?

首先,脑海要有大格局。大格局就是对这个行业深入的、清晰的认知。

你心中要不断问这个问题——

在这个行业里,什么才是真正的机会?什么才是下一个趋势?

这样,你才有机会,才能判断这个点对不对。否则,可能消耗了很多人,把什么都投进去,但不形成持续爆发增长。因为它不是大趋势下的点,本质就不该做。

我们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行业,去思考对手,去观察现象。在获取大量信息后,不断在脑海里做思维推演,去判断。

当然,这些格局认知里,至少你要想到一些关键词,比如全球化、视频、品牌、AI、争夺时长和红利结束等等。

整个行业的大格局,没必要从零开始做认知判断,一些看上去很热门的趋势,选择相信,再去分析背后的规律。

其次,养成格局和破局结合的思维习惯。

高是什么?你的格局,大风口。破局就是找到与众不同的那个点,二者缺一不可。

过去,我们太强调那个单点的重要性了。

大部分人的思维习惯,停留在游击战。有个好想法,做起来。就像游击队,看到有头猪,就抢一把。对手在哪,他们在怎么做?这个领域的趋势会怎样?这个点领先者是不是稍微抄袭下就一样了?基本都不知道,也不去了解。只在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恨不得明天就赶紧实现。

今天,做一个互联网产品就像做一辆汽车。如果你只有对某个功能(比如汽车安全)的好想法,而不去认真思考资金,工厂,产业链,上下游,品牌定位,对手策略,消费者习惯迁移等因素,你认为你有机会超越宝马、奥迪、奔驰吗?

战略,就是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逼迫自我的思考。真正的超越机会,不是来自于在工作时间上把对手逼死,而是在认知深度上先把自己逼疯。

互联网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形势下,做战略的关键点,就在于不断加深自己的认知,找到已经存在但不为人知的那个秘密。

而且,这个秘密所能孕育的机会,要足够大;离现有领先者的区域,要足够远;核心是你能否具备超出对手的、对行业的、与众不同的认知。

基于这个格局认知,为自己撕开一道突破口。

简单一句话概括——

经过充分思考和认真研究后,制定清晰目标以及持续推进的路线图,这应该就是战略的全貌。

同时我也要补充一点:战略是在这个路线图下的势能的累加,不能累加势能的,再有效果的执行,本质都是增加成本。

这就慢慢理解了杰克·韦尔奇说的“数一数二法则”。因为不数一数二,长期没有竞争力,还耗费精力,就不是一个累加势能的点。

如今,猎豹的新Slogan——Make The World Smarter,目标就是要围绕AI方向做累加。

猎豹的路线非常清楚,那就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累加,以6亿月度活跃用户数据为基础,用技术和产品的突进,完成我们整个目标。对目标没有持续、有效累加的事情,都没有意义。

猎豹要做的,是将人工智能跟传统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相结合,产品创新上不断发力,真正做出一些赶超BAT的AI产品。

回到战略,它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战略就是一个杠杆。它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大几倍,几十倍。一旦远离这个杠杆,就变成小公司创业模式。关键是,这种创业模式,又比不过真正的创业公司。

猎豹走到今天,重新回到创业,置身于一处——

于大格局之下,寻找新的破局点。

战略如是。

四象限法则之投资者

投资者象限自认为不见得能够写好,或许将来这是会被我回头补写的文章。因为我并没亲身体会过投资者的生活方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们和电影《非诚勿扰》中范伟所说的是不一样的……

投资者是最后一个象限,也是真正实现财务自由的一个象限。它是所有渴望财务自由的人的最终归宿,也就是真正能够实现不工作也无限期活下去并且生活质量很高的人群。虽然企业家生活也会不错,但只有当企业步入正轨并且能够开始投资其他人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实现财务自由。也就是说企业主开始向投资者转变的时候他才真正实现财务自由。上一篇文章中我没有提及企业主象限的利弊,在这篇文章中会涉及。还有一点请你了解,就是我对左侧象限的抨击并非是对选择这种生活的人的抨击,而是对这种理念的抨击,目的是希望你在看完之后开始思考自己在做选择的时候是不是遗漏了什么。

我认为投资者更大的特点就是门槛,门槛就是就是钱本身。之前在文章《投资是不断滚雪球的过程》中提到资本是需要积累的,并且积累的速度非常重要。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大雪球。接下来只要轻轻松松的继续做大就好。如果你是投资者,你需要的就是学习投资的艺术。然后你有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去做你喜欢的事,而不被生存所累。马斯洛有一个需求层次理论,掌握了财富的力量,才有资格谈人生价值。

投资者与普通的股民区别就在于投资的规模,而且他们善于使用投资组合,同时也善于控制风险。其他象限的人需要通过保险来分散风险,而投资者自身已经摸爬滚打了多年,自身的眼界和经验非同一般,有能力自己控制风险了。很多人从来没有下过水也没有学过游泳,比如我,所以必须本能地远离水。而好的弄潮儿很熟悉水,频频出现在浪潮之巅,称为浪里白跳。如果把风险比作水,其他象限的人们就是前者,而投资者就是浪里白跳。

投资者的资产都是比较优质的资产。比如投资企业,组建地产公司,组建基金公司。资产鱼龙混杂,优秀的投资者需要有好眼力,才能够识别它们,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没有谁有天生的商业嗅觉,都需要大量的练习。所以投资者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空杯心态。他们需要听取很多不同的观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糟糕的投资者也是会破产而被市场洗牌出局的。我认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否耐心听别人讲话。这个世界上有话可说的人实在太多了,比如我,真正稀缺的是倾听者。投资者需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并且“择其善者而从之”。我的文章《你能听取截然相反的意见吗?》就是在说投资者的素质。

举个例子,现在比较火热的就是各种投资基金。感觉是伴随互联网行业的火热而产生的现象。因为传统行业模式一直都很重,而且受制于地理因素和过去的创业环境限制,所以速度一直很缓慢,有时间去慢慢增长。很多生意比起融资,更多是借钱,以填补 *** 的空档。比如说我要下单生产,要先给供应商交货款。产品运输到各地铺货需要一个时间,消费者有可能赊账购买。种种此类因素,使以前的企业家资金流转一个周期可能要花费数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加上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人力成本,花销很大。刚开始规模小,市场小还感受不到。后来规模越大,订单需求越大, *** 的问题就越突出。更多的问题是借钱。因为一开始就有盈利,而发展速度要求不是很高。

而互联网行业不同,很多商业模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需要快速增长,有一定的用户数量或者有一个垄断的地位才能够有不错的利润。之前长期都是赔钱的。互联网公司对速度的痴迷程度可见一斑。所谓“无坚不破,唯快不破”。而且已经从最初的免费经济进入补贴经济时代,那些补贴其实就是对市场的教育成本,因为很多新鲜事物刚开始没有好处,怎么会随便被人接受。而且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都是技术出生。你看看技术人员的背景基本上都是草根,真正的富二代没听说过谁会去搞技术。这些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企业对融资的需求非常大。有时候基本上谁有融资,谁就能活。有钱才能快速增长,从而探索出自己的商业模式。否则始终没有盈利就很不健康。这催生了火热的互联网投资市场。

投资者有了空杯心态,他就能够向创业者虚心学习。其实对于未来谁都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都是在赌。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乔布斯。投资者的空杯心态具体怎么用呢?之前似乎是听爱空间陈炜的讲座中提到的。就是之一个人说要做家装,投资者是听不懂这个故事的。可能很丢人,但是他必须不怕,他需要虚心求教。然后见第二个人,可能还是不太懂,还是很丢人……就这样,同类市场的产品他见几十个创业者以后就会很有经验了。这时候他就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识别孰优孰劣了。

说说现实吧。投资者其实是从自由职业者或者企业家转化而来的。

2014年,任泉、李冰冰、黄晓明建立StarVC,并投资秒拍。

2014年,赵薇夫妇投资了阿里影业,赚得盆满钵满。

2015年,央视记者张泉灵带着她的“排队理论”加入紫牛基金。她说排队的时候,如果新开了一个窗口,更先涌向新窗口的往往是以前队尾的人。过去的既得利益者往往墨守成规,惧怕变化。想想大学在食堂排队的场景以及诺基亚的倒下,非常形象,心服口服。

2015年,Angelababy创办的AB

Capital投资了跨境电商洋码头。

……

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些名人,但你要清楚,当这些人都把钱用来投资而不是随意挥霍的时候,你应该有能力去判断自己该怎么做了。或许你觉得我是谁啊?我说的话有什么分量,根本不值一提。但这些人的行为就是证据。都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了吧。

希望你能保持空杯心态,谨记投资是一个不断滚雪球的过程,需要你不懈地努力与学习。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