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金可以去银行换人民币吗
可以,但是必须要带身份证。
人民币换美元可以到各外汇银行兑换,汇率是每天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之中,与股票一样),同一银行在各地的汇率都是一样的,不同的银行汇率稍有差别,兑换不需要手续费,因为手续费已包含在银行卖买外汇的差价中。
美元的发行主管部门是国会,具体发行业务由联邦储备银行负责办理。在二战以后,欧洲大陆国家与美国达成协议同意使用美元进行国际支付,此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在《独立宣言》发表以前,美国就已经使用纸钞了。美国的货币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发行了之一张货币以弥补军事远征的花费。这种做法很快辗转流传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铜版容易磨损、需要不断修版,所以无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结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最终伪钞到处泛滥,于是这些票证很快就被废弃了。
【拓展资料】
数字人民币作用:
一、数字人民币更安全。现在很多人都习惯性使用支付宝、微信进行支付,在数字人民币推出后,大家可以改用数字货币支付,支付宝、微信只是用企业资产和信用做背书做支付,而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是用国家信用做背书的。
二、数字人民币有有反洗钱、反腐败的特殊功能。因为有区块链技术的参与,数字人民币的资金源头有可追溯性,所以对于反洗钱、反腐败可以做到有效的遏制。
三、数字货币具有精准扶贫、发放国家福利的作用。我国针对企业和个人有很多福利政策,不过因为信息不精确,所以可能无法惠及到每个企业和个人,但如果通过数字人民币的渠道来发放,那么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可以直接受益。并且这样不用经过第三方,可以节省渠道运营成本和人工成本。
四、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会进出口贸易中会起到积极作用,不仅如此,这样还可以扩大数字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使用美元的国家
主要流通于美国。
在《独立宣言》发表以前,美国就已经使用纸钞了。美国的货币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发行了之一张货币以弥补军事远征的花费。
这种做法很快辗转流传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铜版容易磨损、需要不断修版,所以无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结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最终伪钞到处泛滥,于是这些票证很快就被废弃了。
新版美元发行一波三折。自从2011年5月公布当年10月发行,至2013年10月8日,经历了2年多时间。其间曾两度公布印制生产过程发生了重大质量问题,损失惨重。
扩展资料:
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通过的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的规定,各国须确认美国 *** 1934年规定的每盎司35美元的黄金官价,并以此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美国 *** 承担各国 *** 或中央银行按此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而各国 *** 则须协助美国维持黄金官价,在金价受冲击时协同美国 *** 进行干预。美元同黄金直接挂钩使美元等同于黄金,确立了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元
有谁知道美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史啊?
(一) 美国货币市场
美国经济环境从70年代开始出现重大变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利率波动不定,比如,在50年代,3个月期的美国国库券利率波幅在1—3.5%,而到了70年代,波幅就增大到4—11.5%之间,80年代更增加到5——15%之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甚至到20%),使得长期债券的资本损失高达50%,回报率为负40%。由于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得金融中介机构发现向社会提供的传统金融产品不能带来理想的利润,更由于严格的法规制度的限定,比如美国联储规定的较高准备要求,美联储体系通过Q条款对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等,逼使新形势下金融中介机构拼命予以业务和产品的创新。美国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极大的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货币市场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具,如大额可 *** 存单(CDs),出现了新的子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可 *** 存单(CDs)市场等。80年代后,美国货币市场与国际货币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的迅速膨胀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
美国为了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
1.鼓励金融创新。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国家,美国早期的货币市场是指证券经纪人之间的短期拆款市场,随着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 *** 和其他经济单位对短期货币资金的大量供求,由于法律法规限制,美国银行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额可 *** 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加上短期国债、国库券和商业票据等传统金融工具,为货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交易品种,这是活跃货币市场的前提。
2.建立专业化的多种金融工具子市场。美国货币市场是由众多的子市场组成。主要包括 *** 证券市场、联邦资金市场、商业本票市场、可 *** 银行定期存单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回购市场与欧洲美元市场。这些发达的子市场都各自专门经营一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为其主要参与者提供专门的服务。如联邦资金市场成为大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调整它们流动头寸的主要手段,它作为货币市场最富有流动性的部分,对美联储扩大或紧缩货币供应量反应迅速,美联储把其市场利率变化视为货币政策的一种指示器,被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而联邦证券市场却是 *** 筹集短期资金的有力场所,也是联邦储备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之主要场所。美国货币市场的多样性,使市场充满了竞争与活力,拓宽了融资渠道,调动了各经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市场的专业化使得美国货币市场向着深层次发展,为部门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完全开放金融市场,使其参与者充分竞争。美国货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公开市场,货币市场上几乎所有证券价格与利率完全由相应的供求状况决定。美联储用诸如公开市场操作这种间接的经济手段对货币市场加以干预。证券发行多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发售,各参与者自由竞价,如国库券的发行。在美国很多大的企业都可以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自由发行商业票据,经过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在充分考虑期限长短、风险大小、供求状况等因素后按质定价。并且凡是符合条件的参与者都允许进入各子市场进行交易活动。
4.建立配套的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在美国货币市场上,除了联邦资金市场与回购协议市场无流通市场外,其他的子市场都有与发行市场配套的流通市场,这样可以便于各种金融工具的日常买卖,达到调剂短期资金余缺、发现价格、为投资者保值理财的目的。在美国尤以 *** 证券市场、银行承兑汇票与银行可 *** 定期存单市场最为发达。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是货币市场运作的“两条腿”,缺一不可。②
5.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
*** 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传统货币市场的主体,他们在货币市场上大量供给和获得资金,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发展。但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它为中小投资者进入货币市场提供了有效途径,货币基金的功能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基金持有者可以依据其持有基金的价值签发支票,但基金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基金最早由美国创立,这与美国具有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以及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是分不开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深受投资者的青睐,其资产规模、基金数量都呈现一种稳步增长的态势。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余额由1977年的不足40亿美元,增长到1978年的近100亿美元,1979年超过400亿美元,1982年达到了2300亿美元,到1993年底为5000亿美元,1977——1993年间的年均增长33%。特别是在80年代,货币市场基金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得快,因为在整个80年代,不管是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还是不能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的资产余额,几乎均呈45度线的增长趋势,到1989年7月底不可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的资产余额达3240亿美元,几乎同时,银行承兑票商业票据、国库券和余额分别为620亿美元、4930亿美元和4140亿美元。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其资产在1991年达到5000亿美元。1996年大约有650家应税基金,250家免税基金,总资产大约为7500亿美元,80%以上为纳税的资产。其股份大约占所有金融中介资产的4%,而且在所有共同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中占25%以上。1997年达到1万亿美元。2001年达22853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数量达1015只,投资者账户4720万个,是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史上的巅峰。2002年,净资产规模调整为22720亿美元,基金数量下降为989只,投资者账户4540万个。可见货币基金的相对规模,以及在市场中所占的位置。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对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美国货币史》的写作背景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是货币理论实证研究之巅峰杰作,是货币主义学派之核心文献,是弗里德曼诺贝尔奖之主要成就。该书1963年由普林斯顿大学首次出版发行,成为学术界一件大事。自问世之日起,《美国货币史》旋即成为所有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研究者之必读经典,亦是货币经济学领域引用率更高之学术著作。 此前也听说过《美国货币史》不好啃,毕竟时间跨度很长有百年之久。但既然作为一部经典传世巨著,又是一本不得不读的经济学专业著作,理所当然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让我有机会一探的它庐山真面目。
《美国货币史》洋洋大观,其主旨,以金融研究界的共识,一言以蔽之,就是“货币很重要”:货币是一个对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独立而可控的力量。在经济史上,可能很难找到比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更好的案例来分析和印证“货币很重要”这个观点了。如果说此前的经济周期基本上是从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活动扩散到金融市场的话,那么,2008年的次贷危机可以说是之一次全球意义上从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新的经济周期,货币金融因素成为经济波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主导这场全球金融海啸的,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制造出来的、被高杠杆扩散到全球的“有毒资产”,是华尔街自己制造出来的“货币魔鬼”。货币从这个层面再次证明了它自身的重要性。
在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下,美国一些金融界人士一度认为,
美国不幸之中的万幸,是在金融危机中,以研究大萧条著称的伯南克教授,正好担任美联储的主席,这使得此前只能代表伯南克研究水准的关于大萧条的专业成果,能够迅速成为美联储的力度很大的具体政策举措。如果从通常的教科书意义上,伯南克及其领导下的美联储在危机中采用了种种政策措施,在传统的中央银行学中多数是“非典型的货币政策”,但是其基本思路来自伯南克对于大萧条的研究。而在对于大萧条的种种深刻的研究中,弗里德曼及其《美国货币史》都是其中的权威著作,说伯南克的研究和当前的政策深受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的影响,并不是一个很夸张的说法,读者可以从本书的分析脉络中找到当前美联储和全球央行 *** 政策的理论上的蛛丝马迹。
这样,在种种机缘之下,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本来是一本有点晦涩的、专业的经济金融专业著作,现在因为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海啸的关系,竟然更像是一本专业著作中的畅销书了: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投资者,都可以从中寻找理解当前金融危机走向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的启迪。
《美国货币史》就像一个灵感之源和智慧引爆器,激发一代又一代经济学者去重新考察“大萧条”。我们可以说,迄今为止对大萧条的研究,主要方向就是对弗里德曼“货币供应量视角”之前后左右的深度扩展。对“货币供应量视角”前后左右的全面扩展,差不多涵盖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全部成就。
该书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
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美国货币史》详实研究对于身处危机中的我们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有必要经常重读。研读本书,尤其是对于银本位、金本位和信用本位的评述引发了我对于货币体系的更大兴趣,这也是打开当代资本主义体系的一把钥匙。货币制度争论消除之后,金融和政治焦点转移到了银行业体系上。银行业反复出现的危机引发了不满。1913年,联邦储备作为一项永久性的措施被国会采纳。1914 年,联邦储备体系开始运转。这一美国货币体系内部的深远变革恰好与同样意义非凡的外部变革( 随着之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部环境与内部货币供给间的纽带有所放松)同时发生,这注定了联邦储备体系会保持下来。两种变革共同促使1914年成为了美国货币史上的一个主要分水岭。联邦储备体系也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其中调节准备金率的权力是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在货币体系方面,美元对黄金贬值,而且金本位的特征也发生了变化。金币的使用被废止,持有金币或金块不再合法。财政部可以继续自由地以固定的价格从铸币局买入黄金,但自由地以固定的价格卖出黄金只能用于国际支付。随着金本位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相继抛弃金本位以及其他国家广泛采用外汇
管制,美国有效地实现了信用本位。黄金成为一种合法的商品,其价格受法律支持,而不再是任何意义上我们货币体系的基础。
弗里德曼以货币做史,本身就确立了货币作为经济调控核心的地位。两个时期的一个可能的根本共同点是对经济稳定性变化的预期。在其他方面保持不变时,非常合理的解释是当个人和企业预期经济状况稳定时,他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资产,以货币准替代物的形式持有的资产会少于他们预期经济动荡和不稳定状况下的持有量。毕竟,现金作为资产的主要优点是其用途广泛。它在应付紧急事件以及利用良机时能提供最少的约束和更大限度的灵活性。未来越不稳定,这种灵活性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可能就会越大,这也说明了流动性随着预期变化而变化。
《美国货币史》主要贡献有三:
其一、发现货币供应量和总体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其二、解释1930年代史无前例的大萧条;
其三、成功发动对“凯恩斯革命”之“反革命”,重新确立货币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之一项贡献,《美国货币史》第十三章之《总结》说得非常明确[2]:“考察不同时代和不同条件下之货币历史,目的就是要从各种看似互不相关的或偶然的事件里,发现共同规律。与此同时,我们还获得足够信心,深信我们发现的共同规律,对于其他尚待考察的历史事实和未来将要发生的现象,照样适用。通过详尽考察和分析近一个世纪的美国货币史,我们有如下四项发现:之一、货币供应量之变
动过程与总体经济活动、货币收入和物价水平之变动,紧密相关;第
二、货币变量与总体经济活动之关系高度稳定;第三、货币变量之波动往往具有独立之起源,并非总体经济活动之变化的被动反映。第四、关于货币 ,表面现象往往具有欺骗性,真正重要的关系往往与吸引人们眼球的表象恰好相反。我们可以预见:上述三个共同规律,将适用于未来的货币历史发展,正如它们适用于过去漫长的历史经验一样。此外,对于第四项发现,我们还不能说是非常明确的一般结论,我们期待未来的历史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实例来支持这项发现,正如过去历史已经提供了大量实例一样。”前述戈顿主编的《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架构》,旨在从数理模型角度厘清《美国货币史》的分析逻辑。
第二项贡献的影响力或知名度,比之一项还要大得多。《美国货币史》第七章“大萧条(1929—1933)”,篇幅长达120页,占全书七分之一,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曾经将此章独立出版,可见学界对此章之高度重视。弗里德曼解释大萧条的“货币供应量视角”尽管没有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却是最负盛名之解释。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是当代研究大萧条的大名家。伯氏1983年发表成名作《金融危机之非货币效果如何加剧大萧条之蔓延》,正是基于对《美国货币史》的深入解读,以及对事实的重新考量。伯氏认为:“对于1930年代金融部门和总体经济之关系,货币供应量视角并非完整解释。货币视角的之一个困难是:它没有货币效应如何影响真实经济的理论,能够解释30年代货币非中性为何持续如此之久。货币视角的第二个困难是:1930年代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数量上不足以解释总产出的持续下降。
[3]”伯氏主要的理论贡献正是源于他对弗里德曼“货币供应量视角”的修正、创新和完善。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解释大萧条的关键变量是“货币供应量的崩溃”(monetary collapse),矛头直指美联储。二位大师引用大量事实,证明货币供应量崩溃的直接原因是美联储内部的权力斗争,间接原因则是美联储官员对当时美国经济和货币困境缺乏正确认识。当然,弗里德曼对当时美国经济学界的无能和无知也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读者可以参看“大萧条”一章第七节之精彩论述。
对于第三项贡献,弗里德曼本人非常看重。他和夫人罗斯联袂的自传《两个幸运的人》,多次提到《美国货币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成就的深深自豪感。弗里德曼说:“我和施瓦茨合作出版的三卷货币史著作里,最出名的是《美国货币史》。我已经说过,该书对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之间的辩论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如此,该书对1930年代大萧条的解释,还深刻影响了人们对 *** 的认识,激发人们重新考察 *** 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指导作用。”
“我们不容易想象一个弗里德曼更伟大的人生。生于一九一二,他度过的日子是人类历史上更具争议性的大时代。科技猛进,战争无数,什么主义都出现过。上苍有眼,看中了一个长得不高的人,把所有应付这些大争议需要的天赋都给了他。他于是站起来,寸步不移地为人类的生活与自由辩护,到死为止。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在主流的经济思想似乎又开始向政
府干预方向转弯的时候,弗里德曼的重要性又再次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