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海
有人说,年脚下的老街,像架在熊熊火堆上炖着的一锅八仙汤,噗噗噗地,只管一个劲儿地闹腾着,热气弥漫。
天刚蒙蒙亮,寂静的山村就早早地醒了。镇上不宽的老街上,伴着晨曦,早已响起了拖拉机的“突突”声,汽车的“滴滴”声,甚至架子车“嘎吱嘎吱”的车轮声。
不多时,一辆辆车停妥当,货架子支起来,平日里看起来有些萧条的小镇子,热热闹闹起来。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先是卖活鸡、活鸭的声音,肥硕的公鸡挤在笼子里,嘹亮地打着鸣。经营日用品的小商贩早把大喇叭支起来,用家乡话宣传着。连卖水果的小摊子,人们也偶尔亮出一嗓子,还你争我夺般的,生怕落了后。
你慢慢地走在老街上,仿佛走在一幅水墨的民俗画里。卖货的人,在我眼中,就是一种风景。你看那个胖胖的大嫂子,正费力地把各式花布搭在绳子上。这种红布绿花朵,特别受当地人喜爱。我也曾用这种布料做成一件小上衣,像个地地道道的乡下妞,风情无限。还有一种大红大绿印有喜字的布,如果乡下有了喜事便能用上,大俗中皆有大雅,那么美丽动人。一位包着白毛巾的老伯在卖手杖。他从深山中砍来木料,做成精美的拐杖,别具一格。一个大学生模样、文质彬彬的男孩儿蹲在一辆车子旁边帮家人卖大蒜。一位老大妈,从自家地里收些嫩生生的蔬菜,也来赶集。她乐呵呵地说:“我是凑热闹。能卖出去,就换点油盐。如果卖不出,就当玩了。”她连小秤也没有。你看好了,说好价钱,直接拿了走人。
十里八乡的人们,开着摩托车、电动车从蜿蜒的小路的尽头赶来。他们有的坐在车上,有的蹲在车斗里,好奇地张望着。有的孩子眼睛都不够使了。推着二八大自行车来赶集的老人,微微有些驼背,遇到乡里乡亲就唠会儿嗑,吸一袋烟再走。他们往往谈论着,谁家的种子好,哪种农具更好用。
老街上,卖吃的地方早已围得水泄不通。那些打烧饼的、做腌肉面的小摊子,香味飘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坐在低矮的小桌椅上,吃得不亦乐乎。这种味道,只有在家乡的集市上吃得到。老街上还有卖年画的,随意地挂起来,使得老街都增加了些许艺术气息。那些年画,或是胖娃娃抱鲤鱼,或是喜鹊登枝,都有美好的寓意。人们细细地选购,回家贴起来,这年就更加有模有样,有滋有味儿了。
老街的年集上货品琳琅满目,有打香油的,卖蔬菜的,卖种子、日用品的。人们走在其间,总会感觉那么亲切,那么接地气儿,你仿佛行走在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里,三涂两抹中,人物活起来,风情灵动起来。
年脚下的老街,热气腾腾的……
0